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兵制论文,十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公元907年到96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者之间,“势均者交斗, 力败者先亡”〔1〕,充满着激烈的混战。他们深知要消灭对手,割据一方,进而扩疆拓土,攫取皇位,必须以军队为主柱。在全力扩军中,普遍重视推行牙兵制度,召募壮勇,精心扶植,作为依靠力量。研究牙兵制度,可以寻绎出五代十国兵制的脉络。本文拟根据常见的史料对五代十国的牙兵制度加以钩稽梳理(不涉及禁军),以求正于方家。
一、五代十国牙兵的起源、发展及其性质
牙兵,即亲兵或卫兵。亲卫军我国自古有之,而五代十国的牙兵,则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亲卫兵为什么称牙兵呢?这是从“牙旗”一词引申出来的,牙通衙,古代大将出镇,例建牙旗,仗节而行,因而他们的官署称牙,后作衙。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树之旗为牙旗,称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称朝见主帅为牙参,称所亲之将为牙将,卫队为牙队,而亲卫兵则称牙兵。
那么五代十国的牙兵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我们认为中唐以来均田制、府兵制破坏,募兵制的出现,为牙兵制度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节度使成为专职,为牙兵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唐承隋制,初年实行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府兵制,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破坏,不得不用召募方式来补充兵员。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开始,召募壮士充宿卫。“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 逃亡略尽,(张)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2〕这可以看作是唐朝正式用法令形式实行募兵制的开始。 随后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也基本上用募兵解决。募兵制的实行,为牙兵的产生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开始建置节度使,成为固 定的职官。“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3〕开元以来,朔方、陇古、河东、河西、碛西、幽州、 剑南、岭南诸镇皆置节度使,士兵逐渐为节度使所专,军队则成为藩帅私人的武装力量。由此可见,牙兵起源于中唐时期。
那么牙兵制度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安史之乱以后,投降唐王朝的叛军节度使摇身一变而为唐朝节度使,平叛有功的将领也都被任命为刺史、节度使,致使唐朝国门之外,方镇林立。“既其衰也,置军节度,号为方镇,镇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其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土地为其私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势,自兹而分”。〔4〕藩镇各节帅都募编勇悍强壮者以为亲兵,寄以心腹,视为爪牙,使牙兵制度普遍发展。魏博牙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田承嗣本是安禄山部下,随安禄山反叛,为前驱,陷河洛。安史之乱平息后,田承嗣投降唐朝廷,一切不问,仍任命他为魏博节度使,他便查核户口,加重赋敛,厉兵缮甲,使老弱耕田,壮者在军,不数年有众十万,又择矫健强力者万人,号牙兵。这支牙兵专横跋扈,盘根错节,一百五十余年间,主帅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禛,赵文,罗弘信的废立,都经过牙兵之手。当时谚语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势力十分强大。罗弘信死,子罗绍威继任节度使,厌恶牙兵专横,欲除之而力不足,于是借朱温之力,里应外合,夷灭牙兵八千家,州城为之一空。而罗绍威势力也就一蹶不振,受制于朱温,因而追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5〕这是牙兵的大发展期。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以后, 名存实亡,进入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则被推进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五代十国的牙兵,既然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其性质则是节度使私人的武装,是私人之职业兵。受到节度使的优厚待遇,居于其他军士之上,骄横难制,是带有五代十国封建割据这一时代特征的特殊的私人武装力量。
二、关于五代十国的牙兵
史书所见五代十国牙兵的番号
牙兵的番号,有的称都,有的称军,有的则迳称牙兵而无番号,现钩稽其有番号者于下;
厅子都。这是后梁朱温的一支亲军,大致是马军。职责是帐前宿卫,选拔比较严格,必须是“富家之材武者”。大顺元年“命归厚以所部厅子马直突之,出没二十余合”。〔6〕
落 雁都。后梁朱温针对朱瑾的雁子都而置,建于唐昭宗初期,以朱汉宾为军使。当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温为扩充势力,全力进攻兗、郓等州。泰宁节度使朱瑾,选募骁勇之士组成雁子都,成为与朱温作战的先锋队。朱温便针锋相对也挑选勇士数百人组成落雁都,与雁子都相抗衡。“梁祖闻之,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署汉宾为军使,当时目为‘朱落雁’”。〔7〕
银枪效节都,也称银枪效节军。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置。杨师厚投降朱温后,于梁开平五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逐出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篡位,任杨师厚为魏博节度使。“矜功恃众,擅割财赋,选军中骁勇,置银枪效节都数千人,给赐优厚,欲以复故时牙兵之盛”。〔8〕据《清异录》云:“枪材难得十全,魏州石屋材多可用,杨师厚时,银枪效节都皆采于此”。〔9〕可能因枪的材质较好,故称银枪。
天兴军。朱温置,朱友贞任左天兴军使。“时太祖初置天兴军,最为亲卫,以帝为左天兴军使。”〔10〕朱温禁军中有天兴军,可能沿用旧时牙兵番号。
鸦军。后唐李克用置。李克用任雁门节度使时所选沙陀亲军,以骑兵为核心。克用军衣皆黑,“故谓之鸦军”〔11〕。精锐无比。“克用时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克用一目微眇,时人谓之‘独眼龙’。”〔12〕
义儿军。后唐李克用置。“克用择军中骁勇者,多养为子。”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列有《义儿传》,他说:“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虓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这是一支最为亲信而精锐的牙兵。
帐前银枪都。后唐李存勖于915年置。魏州银枪效节都为后梁杨师厚所置。杨师厚卒,末帝惧魏博牙兵骄横难制,便割天雄军相、卫、澶三州别为昭德军,以张筠为节度使。魏、贝、博三州仍为天雄军,以贺德伦为节度使,以分魏博牙军势力。魏州牙兵不从,牙将张彦煽动牙兵说:“朝廷以我军府强威,设法残破之。况我六州旧为藩府,未尝远出河门,一旦离亲戚,去乡里,生不如死”,发动兵变。逼其上复魏博六州之地,末帝不从,李存勖以极大的智勇,杀死张彦等为首七人,兵不血刃,占领魏州,将银枪效节军八千人置于自己麾下,号帐前银枪都,成为一支勇悍的亲军劲旅,在对后梁作战中得其死力,功勋卓著。〔13〕以李建及为帐前银枪都大将。
金枪都。李存勖置。“庄宗得魏,因魏银枪军置帐前银枪都,后又置金枪军。嗣源长子从审为金枪指挥使。”〔14〕
横冲都。李克用于公元896年置,以李嗣源掌之。 李嗣源为李克用掌亲骑,“武皇嘉其功,即以所属五百骑号曰:‘横冲都’,侍于帐下,故两河目帝为李横冲。”〔15〕
铁林军。唐昭宗乾宁中李克用置,以周德威任铁林军使,袁建丰任铁林都虞侯,李建崇任铁林都将。〔16〕
天威军。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置。“晋初置乡兵,号天威军, 教习岁余,村民不娴军旅,竟不可用,悉罢之。但令七户输钱十千,其铠仗悉输官,而无赖子弟不肯复农桑,多聚山林为盗。”〔17〕石敬瑭悉收为兵。
殿前诸班。公元954年后周郭威置。 “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令太祖皇帝(赵匡胤)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18〕周世宗“以矫健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故令所在招纳,有应命者,即贷其罪,以禁卫处之。”〔19〕进一步扩充他的队伍。
黑云都。吴杨行密置。朱延寿为黑云队长。行密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泽,唐以为淮南节度使,击败孙儒。“孙儒降兵多蔡人,行密选其尤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廪赐,以皂衣蒙甲,号‘黑云都’。常以为亲军,使之先登陷阵,四邻畏之。”〔20〕黑云都的番号吴至南唐一直保存,是君主的亲卫军。
黑云长剑。吴杨行密置。“时太祖劲兵数万,号其军为‘黑云长剑’,所与举事者刘威、陶雅之徒,称三十六英雄。”〔21〕
爪牙都。宁国军节度使田頵置。“頵居恒畜死士数百人,号‘爪牙都’,所向无前,得其死力。”〔22〕
银枪都。吴杨行密置。以袁禛为银枪都使。“袁禛,陈州人,初从太祖为银枪都使。”〔23〕作用和声望不及李存勖帐前银枪都。
雁子都。泰宁节度使朱瑾于唐昭宗初期置,用为先锋队以进攻朱温。“梁祖之攻兗、郓也,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24〕
亲骑军。前蜀王建置。“建起自利阆,亲骑军四百余人,皆拳勇之士,执紫旗,各有名号,凡战不利,辄麾紫旗以副之,莫不披靡。”〔25〕
决云都。前蜀王建置。“建以决云都知兵马使王宗侃为应援开峡都指挥使,将兵八千趣渝州。”〔26〕
王建还建有决胜都、威信都、破浪都等。
义胜军、定远军。后蜀孟知祥置。明宗天成元年(926), 孟知祥任西川节度使,“乃训练甲兵,阴有王蜀之志……益置义胜、定远诸军,左右牙等兵,凡十六营,共万六千人。”〔27〕
破柴都。后蜀孟昶置。“是时我军皆绣斧形衣,号曰:‘破柴都’。以周主本姓柴也。”〔28〕这是临时性措置,针对周世宗柴荣的进攻而设,无非是讨个吉利,想侥幸取胜。
八都兵。兵扩大为十三都兵,唐广明元年(880)董昌、钱镠置。“董昌乃团练八都兵,以镠统之。”“镠率十三都兵。”〔29〕这是钱镠据有两浙的基础力量。另钱镠还建有“向明都”。
感恩都。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置。“昌乃集无赖子,断腕截耳,号曰:‘感恩都’,以备腹心。”〔30〕
后楼兵。镇海节度使周宝置。“镇海节度使募亲军千人,号后楼兵。”〔31〕
拱宸、控鹤都。闽威武军节度使王延钧置。“惠宗以太祖元从为拱宸、控鹤二都,命(朱)文进为拱宸都将,(连)重遇为控鹤都将,号亲兵。”〔32〕
宸卫都。闽康宗王继鹏置。“初帝募勇士二千人为腹心,号宸卫都,赐予给赏独厚于拱宸、控鹤二都。”〔33〕
媚川都。“南汉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名媚川都。”〔34〕
巨舰。清海军节度使刘置。水军。“暨彦赟乾和时累官巨舰指挥使,常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为中宗离宫之费。”〔35〕南汉都广州,靠近南海,故多置水军。
银枪都。天福八年(943)楚马希范置。“十二月, 王置银枪都八千人,为长枪大槊,鎏以白金,募富民年少者充之。”〔36〕
静江军。楚马希萼置。以杨定真为静江军使。“希萼悉调朗州丁壮为乡兵,号静江军。”〔37〕
定霸都。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置。唐天祐三年(906)“梁攻沧州,刘仁恭调其境内凡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文其面,曰‘定霸都’。”〔38〕
从五代十国有史可查的牙兵番号中看出:牙兵制度是五代十国兵制中的一个最为普遍的制度。有番号的仅仅是五代十国众多牙军中的一小部分,但从中也可反映出五代十国兵制的概况;五代十国的节度史、刺史,除了安史之乱前后设置的镇节外,绝大部分是镇压黄巢起义后产生的,这些节帅大都是从牙兵、牙将出身,然后统率牙兵,嗜杀成性,贪婪凶残,是一群缺少文化修养的武夫;节度使、刺史都依牙兵为干城,让牙兵享受优厚的特殊待遇,通过他们来控制其他士兵;有些牙兵有针对性,属于战争需要临时设置,如后蜀“破柴都”,朱温“落雁都”等;五代十国牙兵兵种则有步兵、骑兵、水兵。
五代十国牙兵的来源
五代十国的牙兵,主要是军阀向社会召募而来,但仔细分析,大致有几个来源。
首先,向社会签发为兵。如刘仁恭的“定霸都”,是利用其卢龙节度使的地位和权势签发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各自备军粮从军,得二十余万人,并非自愿。
第二,向社会召募。如闽康宗募壮士二千人为腹心。朱温召募武勇之士为军。
第三,在节度使军士中选拔。《旧五代史·明宗纪三》诏:“节度使、刺史所置牙队,许于军都内抽取。”如杨师厚选军中骁勇数千人,给赐优厚为银枪效节都。
第四,养假子为牙军。养假子为亲兵起自唐末典兵的宦官。“唐末宦官典兵者,多养军中壮士为子以自强。”〔39〕杨复恭养胡弘立等为子,众至六百人,号为“宅外郎君”。由此,诸将争相仿效,安禄山养假子八千人。李嗣源等都是他的养子,组成一支英勇善战、忠于自己的义儿军。〔40〕
第五,国家派遣军士作为节度使、刺史牙队。“自安重诲疑知祥有异志,听言事者,用己所亲信分守西川管内诸州,每除守将,则以精兵为其牙队,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以备缓急。”〔41〕
第六,召集良家子为牙兵。如朱温召募富家之材武者为帐前宿卫。
第七,改编降卒为牙兵。如杨行密收编孙儒降卒五千人为黑云都。
从五代十国牙兵的来源看,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召募大量无赖子,散兵游勇,慓悍盗贼为兵,更增加了牙兵队伍的凶残贪婪,桀骜难制。
五代十国牙兵的组织体制
五代十国节度使的牙兵,常以“都”或“军”为番号,其组织体制,因史料阙失,难以稽考。但五代十国处于承唐启宋地位,我们可以从唐代兵制、宋代兵制以及五代禁军体制中获得一些线索。就五代禁军来看,后梁禁军承唐之旧,由六军诸卫和侍卫亲军两部分组成。唐明宗创置侍卫马军后,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遂成为禁军的两大主力,六军诸卫地位逐渐下降。周太祖时,殿前军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与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鼎足而三的力量,周世宗改革兵制,殿前军地位又有较大提高,开启宋代殿前司与侍卫司分掌禁军格局。其组织体制则采用厢、军、营、都四级编制。宋承五代旧制,以厢为军队编制单位,二万五千人,厢下有军,军下有指挥,指挥下有都。“今之军制,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42〕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结合五代十国出现的官称,对以下问题略加探索。
第一,关于“都”。
“都”是唐末五代至宋一种军事编制单位。每都一百人,马军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设都头,副都头。而节度使牙兵的“都”,却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节度使的一支亲军,由节度使统率,相似于禁军中的军级编制。二是节度使军队中的一级编制。在史书上,常有都头,副都头;军使、副兵马使等官名出现,我们有理由认为节度使牙兵中也有都一级的编制。
第二,关于节度使牙兵的编制。
在记载五代十国史书中我们常常见到牙内马步都指挥使、都指挥使、都虞侯,指挥使,军使,都头,副兵马使、副都头、牙将、队长、牙校以及节度使、副大使知某军,判官,推官,节度都押牙,左右都押牙等职官出现,也见到军、营、都等级制。因此我们认为节度使牙兵的组织为节度使—军—营—都编制。节度使为主帅,军设都指挥使,营设指挥使,都设军使、副兵马使(骑兵);都头、副都头(步兵)。其军政事务由都押牙或左右都押牙管理,行军作战则由节度使、都指挥使、指挥使,都头指挥。都指挥使以下军官可泛称大将、都将、牙将。
第三,关于都以下的编制。
都以下又如何编制,《十国春秋》卷六《李厚传》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李厚“为杨行密黑云队长。朱延寿知寿州,厚实在兵间,汴军数万围寿州。延寿军制,军中每旗二十五骑,命厚统十旗往击。”又据同书卷十三《朱延寿传》载:“延寿新军出,每骑五位为列。”从上述材料看,黑云都的编制以五人(骑)为列,五列25人(骑)为旗, 十旗250人为队,队以上为都。其官称可能是伍长,旗正(头),队长。旗、队长官可能泛称牙校、列校,伍长则称小校。以上仅据朱延寿黑云都编制推知,自然不能代表五代十国牙兵编制情况,仅供参考而已。
五代十国牙兵的特点
第一,骁勇善战。
五代十国牙兵经过精心选拔,骁勇善战,在军阀混战中,往往对胜负起决定性作用。李存勖“得魏州银枪效节都近八千人,以为亲军,皆勇悍无敌,夹河之战,实赖其用,屡立殊功。”〔43〕如公元918 年12月胡柳之战时,梁军贺环结阵而来,晋军惊溃,周德威不能制止,父子皆战死。李存勖只好据高丘收散兵。陂中有土山被贺环引军占领。李存勖对将士说:“今日得此山者胜,我同你们一起夺取它。”即引骑兵先登,李从珂与银枪大将李建及率银枪军继进,遂控制制高点,入夜,李嗣昭、李建及率银枪军大呼陷阵,梁军大败。晋军依靠银枪都终于反败为胜,然后强渡黄河,终于消灭梁朝。类此例甚多,不赘。
第二,桀骜难制。
五代十国的牙兵,虽骁勇善战,但又恃宠而骄,桀骜难制,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为祸乱之源。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44〕都有牙兵参与其事。朱温是被其子朱友珪与左龙虎统军合谋,率牙兵五百人,中夜斩关入寝殿,用刀刺死。后唐李存勖依靠帐前银枪都牙兵之力灭梁后称帝,由于刘皇后惜财,不能满足魏州牙兵贪得无厌的欲壑,皇甫晖、张破败率牙兵作乱,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牙军射死李存勖。“初庄宗之克梁也,以魏州牙兵之力,及其亡也,皇甫晖、张破败之乱亦由之。”〔45〕真是兴也牙兵,亡也牙兵。至于牙兵废立节度使、州刺史则更是家常便饭,史不绝书。
牙兵之所以桀骜不驯,篡弑叛逆,无法无天,完全是军阀们自己造成的。他们依牙兵为靠山,百般宠幸。如李克用亲军万名,皆边部人,动违纪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为言,武皇说:“今四方诸侯皆悬重赏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则弃吾,吾安能独保此乎!”〔46〕李克用的话说出了五代十国军阀的心声,他们害怕亲兵叛亡,自己孤立无援,因而姑息迁就不敢用纪律约束他们。更有甚者,军阀们为了达到自己目的,怂恿牙兵干坏事。如王建想占领成都称王,“常诱其将士曰: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锦,一朝得之,金帛子女恣汝曹所取,节度使与汝曹迭日为之耳。”〔47〕竟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小校韩武,多次在节度使正厅上马,牙司阻止他,韩武发怒说:“司徒(王建)许我迭日为节度使,上马何为!”王建也奈何他不得,只好暗地里派人将他刺死。所以牙兵的专横跋扈完全是军阀骄宠出来的,牙兵的危害性也就从这一特点中体现出来。牙兵的危害性也被契丹耶律德光看到了,他在公元947 年侵入中原称帝时下的第一道诏书中就说:“自今节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战马。”〔48〕深知要坐稳皇位,必须削夺节度使私兵。
五代十国牙兵随主帅称帝而成为禁军
牙兵不是一成不变的,牙兵是禁军的先导,禁军是牙军的发展。当掌兵者稍具国家规模时,则将牙军升格为禁军。“太祖牙下诸将,皆四镇旧人。”〔49〕他常到左右龙虎军宴群臣,赞扬说:“龙虎军,亲兵之内实冠爪牙。”〔50〕李存勖建立后唐,也把原有牙兵升格为禁军。以侍卫亲军属皇帝私兵,由称晋王时帐前亲兵组成,享有相当多的特权,直接接受皇帝控制。石敬瑭建立后晋后,他将原任藩帅时牙兵升为禁军,以杨光远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统领全部禁军。
设置检察官检察牙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专横跋扈的牙兵,五代十国时也曾设置检察官员对他们进行检察。据《十国春秋》卷八十七《余万顷传》载:“余万顷,字九畴,睦州人,事忠懿王为武林检校,察诸军事,左右亲军靡不畏惮。”吴越国设置对牙兵的检察机构和检察官员,对亲军进行监察,虽属特例,可见他们已注意到对亲兵的约束,这对于吴越国执行保境安民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
三、五代十国牙兵与宋初兵制改革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立即着手改革兵制,这个改革有鲜明的针对性,针对五代十国节度使私人掌兵和牙兵专横跋扈而发,“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在防止私人掌兵这一点上做文章。
赵匡胤生长于五代之世,后应募居周太祖帐下,在澶州亲见军士用黄旗加身拥郭威为帝。受知于周世宗,代张永德为殿前都检点,掌握禁军的指挥大权。世宗卒,策划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天子。他深知节度使掌私兵的危害性。如何在募兵制的条件下,将军队牢固地控制在封建帝王手中,消除骄兵悍将和藩镇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使新建的宋朝不致成为后周以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这是一开始就摆在赵匡胤日程上的重大课题。赵匡胤就是从消弭节度使专兵出发,在加强中央禁军和消弱节度使权力这两个问题上着手兵制改革。
赵匡胤首先接受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51〕的建议,从建隆二年开始把殿前都检点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去掉殿前都检点一职,由皇帝直接指挥禁军。其次逐步削夺节度使兵权,通过软硬兼施、物质诱惑等方法让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大将罢去军使,交出兵权。其三,召前朝慢令恃功藩镇王彦超、武行德等列于环卫,削去兵权,使其俯伏骇汗,听命不暇。
在此基础上将禁军改组成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司设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所谓三帅,分别统领禁军,而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之手。设置枢密院,由文臣任枢密使,把皇帝的握兵权与枢密使的调兵权和三帅的统兵权分开,分而治之,互相制约。将二十万禁军一分为二,十万驻防京师,十万屯地方各路,内外相制,重内轻外,居重驭轻。禁军将领实行转员之制,经常调动,使兵将分离,做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无重权,难以结成盘根错节的爪牙,恃兵傲上。改节度使为荣衔,由亲王遥领。总之宋初的兵制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都是针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私人专兵而来,可以说是对唐末五代兵制演变的一个总结,使唐末五代绵延不绝的政变得以消除,消弭了统治者的心头之患,使节度使私兵制度这个毒瘤得以割除,保证了军队的长期稳定,军权牢固地掌握在皇帝之手。经过宋初的兵制改革,牙兵制度也走到了它的尽头,退出历史舞台。使赵宋王朝的统治长达三百余年之久。
五代十国牙兵制度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它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唐末,历五代十国而达到顶峰,至宋初逐渐消亡。从这个演变轨迹的反面,人们也可以隐约地体察到历史正循着由分裂到统一的方向缓缓前进。
注释:
〔1〕《旧五代史》卷13,《朱瑄等传·论》。
〔2〕《旧唐书》卷9,《张说传》。
〔3〕《文献通考》卷61,《职官十五》。
〔4〕《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第三》。
〔5〕《资治通鉴》卷265。
〔6〕《旧五代史》卷16,《张归厚传》。
〔7〕《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8〕《资治通鉴》卷269。
〔9〕《旧五代史》卷22,《杨师厚传》注。
〔10〕《旧五代史》卷8,《末帝纪上》。
〔11〕〔12〕《资治通鉴》卷255。
〔13〕事见《资治通鉴》卷269、《新五代史》卷44, 《贺德伦传》。
〔14〕《资治通鉴》卷274。
〔15〕《旧五代史》卷35,《明宗纪第一》。
〔16〕见《旧五代史》卷56,《周德威传》、卷61《袁建丰传》、卷129《李建崇传》。
〔17〕《文献通考》卷152,《兵四》。
〔18〕《资治通鉴》卷292。
〔19〕《旧五代史》卷114,《世宗纪第一》。
〔20〕《十国春秋》卷1,《吴世家一》。
〔21〕〔22〕《十国春秋》卷13,《徐温传》、《田頵传》。
〔23〕《十国春秋》卷6,《袁禛传》。
〔24〕《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25〕〔26〕《十国春秋》卷35,《前蜀本纪一》。
〔27〕《十国春秋》卷48,《后蜀本纪一》。
〔28〕《十国春秋》卷49,《后蜀本纪二》。
〔29〕〔30〕《十国春秋》卷77,《吴越世家一》。
〔31〕《资治通鉴》卷256。
〔32〕〔33〕《十国春秋》卷91,《闽世家二》。
〔34〕《十国春秋》卷116,《备考》。
〔35〕《十国春秋》卷65,《暨彦赟传》。
〔36〕《十国春秋》卷68,《楚世家二》。
〔37〕《十国春秋》卷69,《楚世家三》。
〔38〕《旧五代史》卷135,《僭伪列传三》。
〔39〕《资治通鉴》卷267。
〔40〕参见《十国春秋》卷39,《王宗涤传·论》。
〔41〕《新五代史》卷64,《孟知祥世家》。
〔42〕《宋史》卷195,《兵九》。
〔43〕《资治通鉴》卷274。
〔44〕《欧阳文忠全集》卷59,《本论》。
〔45〕《资治通鉴》卷275。
〔46〕《旧五代史》卷26,《武皇纪下》。
〔47〕《资治通鉴》卷258。
〔48〕《资治通鉴》卷286。
〔49〕《旧五代史》卷23,《刘传》。
〔50〕《旧五代史》卷4,《太祖纪第四》。
〔5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
标签:旧五代史论文; 资治通鉴论文; 五代十国论文; 唐朝论文; 宋朝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历史论文; 朱温论文; 李存勖论文; 十国春秋论文; 新五代史论文; 史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