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教学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网络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初中教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初中生上网的比例日渐上升。根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每个学生都上过网,经常上网的学生达到56%,连同偶尔上网的,总计达到85%。可见,初中生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把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奉献给你,也同时把各种“垃圾”塞给你。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虚拟生活或网络游戏,耽误学业,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也是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的主要力量。积极发挥学校各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明确遵守网络文明的重要性。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更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浙江省编的初一思想政治课教材,乃至今年开始在全省推广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初一政治课新教材,关于网络文明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初一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它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虽涉及了对吸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辨析,但都未涉及当前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文明”的内容,未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未能关注当前青少年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缺陷。因此,老师在讲授课文相关知识点时,必须根据当前网络发展形势,结合本校学生上网情况,及时开展调查、讨论、辩答等社会实践活动,穿插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理性上网,使学生成为健康的网民,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能。
二、结合初一新教材体系,适时穿插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
针对网络给广大初中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网络文明教育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相关教材知识,适时适当地加进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穿插《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查、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对网络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遵守“网德”。
1.结合“第一课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和“第二课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理性上网
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上网情况进行调查。预先设定调查项目,如上网时间、目的、游览内容,上网对自己的心理、生理、学习成绩等的影响。既鼓励学生大胆具名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也允许不具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隐私权,真实反映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归纳出共性。如长期上网,出现性情孤僻、抑郁,情绪低落;不合群,与同学缺乏交流,缺乏理想,缺乏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喜欢参与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对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然后,结合教材中培育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交友,心情开朗,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理性上网计划,走出沉迷于网络的泥淖。
2.结合“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的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浏览不良信息
人教版初一思想政治新材料的教学内容和“探究与活动”中,虽有拒绝不良诱惑的要求和事例,但列举的多是在成人或父母中存在的不良诱惑,如赌博、吸毒、酗酒、吸烟等,惟独对当代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未加关注和分析,也就不能对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难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和“探究与活动”中,应该加进怎样利用网络信息的内容,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入。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化等特点,而被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所喜爱。但是,有的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往往为网络的不良影响所诱惑,深陷“网毒”而不能自拔。比如,有的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没有时间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逃学。而且,网络游戏中大多都带有暴力倾向和破坏性的游戏规则和画面,打打杀杀的激烈场面,让玩游戏的青少年们感到无比的刺激和兴奋,这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极易使青少年的性格感染上凶狠与残酷的色彩。有的青少年抵挡不住黄色信息的诱惑,而被黄网所网住,不能自拔。这些学生不仅多次光顾黄色网站,满足好奇心,追求感官刺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苦于无钱上网,便产生了敲诈其他同学钱财的意念,甚至到社会上去偷去抢,网瘾已使他们全然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上述事例,各地时有所闻,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校中普遍存在,已成为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在本课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锻炼坚强意志,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筑起一条抵挡“网毒”的防火墙。
3.结合“第六课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长时间上网对自己性格的不良影响,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指导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自我对查或由其他同学观察指正,比较沉迷于网络前后的性格变化,如出现性格孤僻、冷漠、怪异,难以与人交往和沟通,缺少良好的兴趣爱好,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等状况。这些症状严重扰乱了青少年的正常交往、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教育学生适时理性地上网,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4.结合“第七课待人真诚热情,建立真挚友谊”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真挚友谊的基础和重要性,正确对待上网聊天交友,有理智有选择地结交网友,避免深陷网恋,甚至被网友所骗所拐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喜欢结交朋友。上网聊天恰好能满足这一愿望,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结交天下的朋友。于是,不少青少年一有空,便上网狂聊不止,结交了许多“网友”,而好多是异性朋友。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他们,往往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网上竟然谈情说爱,深陷网恋难以自拔。随着网上感情的不断升温,发展到与对方会面,这给一些居心不良者诈骗钱财和拐骗少女提供了可乘之机。单纯的少女因独自去会网友,而被骗被拐,甚至被逼迫做三倍女的案件时有发生,新闻媒体上也时有此类报道。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该结合上述学生交网友、迷网恋的现实情况,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挚的友谊?怎样建立真挚的友谊?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怎样上网交友?上网交友应注意些什么?总结交流如何防止被网友拐骗的招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5.结合“第八课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雅情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青少年应积极参加丰富有益的文化活动和集体活动,而不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更不能为了追求低级、庸俗的情趣,而深陷“黄网”
网络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单靠堵是堵不住的。网络上47%的信息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而且大多数色情网站可以轻易进入,导致有的青少年在随意点击中误入“黄网”,这就必须依靠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修养来抵挡。只有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认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才能自觉抵挡网上“黄毒”的侵蚀。
6.结合“第十课增强自律能力,培养健康人格”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网上自律的重要性。只有做到自律,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的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在网上,谁也不认识你的庐山真面目,“魔鬼可以变成天使”,这说明在网络中很少甚至不存在他律的因素。有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谁也不认识谁,就随便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是反社会的攻击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言论,或满嘴的脏话、粗话,或随意浏览不良信息,进入黄色网站等。因此,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认识网民的责任,增强自律意识,才能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在“探究与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上网时的表现,如遇到不良信息时的反应及处理方式,也可探讨如何在网上加强自律及同学间相互监督的方法,力争做一个文明网民。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领会并牢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提出的总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加强与各方沟通和协调,共同净化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针对网络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的种种影响,作为政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双面性,做到文明理性上网外,还必须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学校各组织、家长乃至社会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净化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生的自律与外界的他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以达到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的目的。
1.加强学校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举办网络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
班主任老师、信息技术课老师、政教处、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应密切配合,具体了解学生上网情况,特别是那些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下降、逃课逃学的学生的情况。然后,对其进行行为及品德纠正的指导和监督,也可以共同组织举办网络知识和技能比赛。如举办打字、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程序设置、限时快速查找资料等比赛活动,或组织开展网络文明的辩答活动,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和兴趣。将网络真正引用到学习及交流思想上来,如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制作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网聊或BBS、E-mail等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自由真实的思想交流,找到网络的真正乐趣。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家长教育的作用
当前,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电脑上网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渠道之一。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在家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文明上网;同时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活动,做好监控、疏导工作,既不能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否则,有可能会把孩子推向网吧等上网场所,失去对孩子上网情况的了解和监控;当然,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向孩子提出上网的前提和要求,限定上网的时间和网站,经常关注孩子上网的内容,及时制止孩子参与不健康的上网活动,或浏览不良信息。为此,可以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订立“文明上网公约”,形成相互监督机制。
3.加强与社会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规范网吧经营,共同管好青少年上网问题
本学期,我对本校学生上网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从中发现:由于学生在学校或家里上网,要受到种种限制,不可能长时间无所顾忌地上网,因而,网吧就成为逃课逃学学生的主要上网场所。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吃住在网吧,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这样,不但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网吧中鱼龙混杂,极易引发拐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求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规范网吧管理的呼声高涨,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有的网吧业主为了多赚“黑心钱”对各级政府规范网吧经营管理的措施于不顾而违法经营,甚至有的网吧业主向青少年介绍一些涉及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的网站和网络游戏,并提供吃住一条龙服务,引诱他们长时间滞留在网吧消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此,作为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掌握整理网吧违法经营的相关材料,及时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联系,反映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特别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管理,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较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我们相信,随着青少年学生遵守网络文明自觉性的提高,通过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网络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健康文明。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将深入人心,使网络成为深化学校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汲取知识营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