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历史演进_精神文明论文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历史沿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沿革论文,源远流长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观论文,三个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是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来说明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人类社会生活区分为三大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2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同时,精神生产和政治文明也对物质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而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依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是协调发展的。

关于政治文明,马克思直接而明确地提出这一概念是1844年11月,在所写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案》一文中,就“执行权力”这一问题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即“集权制与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8页)。这里,马克思把政治文明同集权制相对应,实际上是指出了政治文明的主要内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的进步等。政治文明不仅是人类整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整个文明系统中起着主导和保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虽然提出了“三个文明”的概念,但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命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怎么进行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作了深入的探索。他的贡献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从而揭开了文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从以上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论述社会文明及其实现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论点,即人类主体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当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时,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大课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方面,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概念,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思想材料。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建设方面,对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经济管理原则及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等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十分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即建立和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制度框架,实现了我国政治文明在制度形态上质的飞跃。但是限于历史条件,毛泽东对我国政治文明理论的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就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及原则和方法、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针、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历史的反思,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三位一体,不可缺一,从整体观上确认了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在1979年10月提出了三个“高度”的观点。邓小平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208页)。这一论述虽尚未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按照社会文明的一般规定,就可从“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等字里行间,概括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根据小平同志的阐述,党的十二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文明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同时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在这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质上同政治文明的意思是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高度民主。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一开篇就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确立,其内容也就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看,它就包含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内容,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文明,否则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应当说是蕴涵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或工作方法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两手抓”思想,并不只是论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际上也包括政治文明。(1)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2)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可归结为抓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3)“三个文明一起抓”。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又强调:“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这实际上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政治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4)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这可归结为抓政治文明。邓小平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两手抓”思想,从内涵上说,不只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而且,三个文明必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不能顾此失彼,一个硬两个软不行,两个硬一个软也不行,三个都硬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多方面论述加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既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

早在1990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就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把以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二分关系和简单对应,变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分关系和复杂对应,也就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对应。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35页),明确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阐明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种科学区分和确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鲜明而精辟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命题则是在2002年“5·31”讲话中,江泽民不仅再次提及政治文明,而且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替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的构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人民日报》2002年7月17日)。这里,他第一次明确到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并列为社会主义建设互相促进的全面进程。江泽民同志一系列的论述,为十六大报告提出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十六大报告中郑重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此,关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以党的政治决议的形式被肯定下来。这就标志着我们党已正式确立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而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必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战略部署,将其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相互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三大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

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非常重视三个文明的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谈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2002年12月4日,他在纪念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也是我们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好的重大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在纪念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4日)。这一段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首先,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到十六大时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即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又是党面临的必须完成好的重大任务,即又是行动实践中有待完成好的一次飞跃。其次,不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的,不仅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还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2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2003年9月29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段话表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综上所述,三个文明一起抓,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我们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发展规律,从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原载《党政论坛》(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漫长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历史演进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