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执政理念对邓小平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邓小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新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根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等,是对邓小平执政理念的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是邓小平“坚持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在邓小平的执政理念中,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他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1]。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他说:“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2]在邓小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执政理念中,包含着深刻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他将共产党员的责任或任务概括为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视为“传家宝”、优良传统和作风、“最根本的东西”;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质是“人民根本利益”标准等等,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回答了党执政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邓小平党的领导理论的必然前提和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国家、国民服务的,而不是为“私利”服务的,为“公利”是立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她必须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于祖国和人民,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使全体人民心悦诚服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从根本上保证和巩固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执政为民”,强调共产党执政为“民”而不是为“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是为“公”还是为“私”,将决定人心向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因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人心所向的目标,是加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的基本途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那样:人心向,则政党兴,政权盛,事业成;人心背,则政党弱,政权衰,事业败。所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党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人民群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对邓小平“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首先,他突出党的“服务”性质。邓小平在执政党与群众关系上,侧重扎根于人民中的共产党的“领导”性质,即强调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和“引导”作用;他特别强调人民群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和保证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新一届政府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继承了邓小平的思想,仍然坚持党领导的核心地位,但却是特别突出强调扎根人民中的共产党的“服务”性质,即我“服务”于你。突出了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性和迫切性;强调只有“服务”好了,人民群众才会心悦诚服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才会巩固。其次,新执政理念在领导和执政职能上,更强调“执政”职能。共产党能否成为“领导核心”,取决于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只有执政能力强了,才能成为“核心”领导好人民。这一理念是对我党以往执政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突破性认识。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特别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新要求有清醒认识,树立“人民至上意识”、“惟民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牺牲意识”、“能力意识”、“素质意识”、“忧患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聚了党心民心,把我国引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包含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逻辑起点、实现目标、判断标准和最终归宿是“人民利益”。“以人民利益为本”是他理论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这表现在:他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他把实现人民利益当做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要求,深刻指出,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这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其次,他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本质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再次,他第一次从人民利益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还有,他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四有”新人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力等等。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在这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首先强调“人是根本”,发展经济的本质、根本动力、终极目的是为“人”;发展经济只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摆正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关系。其次,划清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界限,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其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是发展的本体、本源和目的,我们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决摈弃那种见物不见人、以贬低人格尊严、扭曲人格发展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的观念。坚持“万物人为本、万事人为先”的理念,牢固确立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自觉做到一切以人为本位,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和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是一致的:经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内涵,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才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去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果放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失去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进而丧失民心民意,丧失一切,“以人为本”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时,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落到实处,经济建设才能突飞猛进地发展。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念的坚持、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突出了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困,迫切需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而提出来的。今天“以人为本”不是说经济建设退居次要地位或经济建设不重要,而是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理念也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升,它不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而且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存理想,而是体现在人的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关注人的目标。再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提升:执政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为了人,表明了人在我党执政掌权、建党治国中所占的地位。人是目的,人是根本,人是主体,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最新的执政理念,也是当代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追求。所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了理论角度、思路、形态上阶段性的飞跃,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三、新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拓展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带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创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发展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的“发展”包含了丰富的全面、协调、持续科学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邓小平的发展观集中代表了党对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标志着我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和新的挑战,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推向了新的层次、新的境界,形成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系统。“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硬道理”层面的指导思想,它已经“软化”为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
首先,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次把解决发展问题提到执政党的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第一要务”表明,发展不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硬道理,而且是党的执政的首要任务。党所面临的各种繁重要务中,处于首要地位的重要国策和中心任务是要解决发展问题;解决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是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好最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第一需要。解决发展问题是关系到能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系到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问题。“第一要务”论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从社会发展运行的客观层面来考虑发展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执政党要实现执政兴国的社会发展使命的主观层面来考虑发展问题,使发展理论凸现了主体自觉的理性意识。这无疑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其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将“发展”同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对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理论提升,也是对邓小平理论中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就是说,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依赖党的领导能力。“发展”不仅需要党的一般领导,而且需要党强有力的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以及怎样发展主要取决于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强弱。因此,只有“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才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执政兴国。如果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就只能是低水平低质量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落不到实处。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抓到了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紧迫意义。
再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就要特别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一次将“发展”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对发展理论的创新。在现阶段,“发展”集中表现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就集中体现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的中心内容,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才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发展”,完成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衡量和检验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是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看发展,重实绩。
最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阐述的“发展”理论,突出强调了在现阶段“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了“发展”的全新具体内容和途径,使“发展”从一般的“道理”变为前所未有的现实内容,具备强烈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标志着我党在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实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深化:
第一,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的“五大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地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第二,在谋求发展思路上,着重对全党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包括:既要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又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在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做到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这一系列“既要和又要”突出强调了“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和开放”中发展的诸多辩证关系,并针对如何处理这些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第三,在选择发展模式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必须做到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第四,针对发展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突出强调要提高领导艺术,妥善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六个“正确处理”,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就必须努力学会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避免片面性,确保改革继续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前进。
第五,在领导发展方式上,具体提出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行为原则、工作方法、规定等。《决定》指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定位,即: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行为原则和规定等。
综上所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新执政理念,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执政党的重要标志。
标签:执政为民论文; 立党为公论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