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现代化进程为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在事变的前头,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抉择,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现代化实践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是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的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口号,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其后党在工作指导路线上的缺点和失误,“以阶级斗争为纲”占据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极大地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向何处去的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党的路线上这一根本转变包含着邓小平长时间里的深谋远虑,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之始,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新的起点。

首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使我们从此走出忽视发展生产力的误区。

马克思主义始终注意到,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基础作用。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它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时,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讲发展生产力;在人民掌握着自己国家命运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在完成社会革命的伟大目标之后,加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事实说明,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点不顾客观任务的变化而长久地放在政治斗争上,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就是证明。

一段时间来,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常常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一种对于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和政治革命,而降低了它比资本主义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意义。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本与现代化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被隔断了,或者对立起来了,而资本主义则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四人帮”甚至说什么“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认识被极大歪曲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是对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使我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上走出了历史的误区。邓小平在这一时期的讲话使我们认识到,在新中国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是不能解决中国任何问题的。而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也就包含在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任务之中。

其次,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也是中国追赶世界的开始,表明了邓小平从时代特点出发、把中国的建设同世界现代化趋势联接起来的思想。

从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现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着全球性经济竞争,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将变成一场没有枪炮的特殊“战争”。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发展问题与现代化问题日益受到不同国家、不同代表人物的关注,日益成为世界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拉大了同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敢不敢提现代化问题,能不能把党和人民的注意力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面临的严峻考验。为此,邓小平在许多场合都重复了“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可能被开除球籍”的警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对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可能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保持警醒的结果。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下,加速经济发展步伐,是缩小同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这样就可以经过本世纪和下一世纪的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与竞争中开始分出一个优劣和高下。邓小平对此有着更为敏锐的认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正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正视世界范围的新变化,正视由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激烈竞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于迎接挑战的战略抉择,表现了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与能力。

再次,更重要的是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为中国人民树立起新的宏伟目标。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之后,重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为中国人民树立起新的前进目标。它象一盏明灯,照亮亿万人民的心头,成为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正是由于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党才会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强的战斗力,我们这个12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

尽管当初我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十分肤浅的(常说为“四个现代化”),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打出现代化旗帜,喊出现代化的口号,就表明了它的不寻常意义;此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对现代化从理论与实践上的认识都大大地向前跨进和大大地丰富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成为全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一个纲。党和人民在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20世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伟大篇章。

一个世纪以来,迈步于世界现代化行列总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变成中华民族正在完成的跨世纪伟大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中国的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不可分的

当中国人民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前进之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否定社会主义、鼓吹“全盘西化”亦即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由化”思潮。在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立场和态度,说明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理。在那种右的错误思潮刚露头时,邓小平就严肃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只有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才能正确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这个最大最根本的实际。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下根来,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人民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这一伟大胜利,使古老的东方大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这是我们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的起点。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基点,否则,就会失去立国之本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可能造成民族和社会的分裂,就可能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那就什么美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决不能否定自己的昨天,否定百年来近代中国所作的历史性选择,把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放在一边。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就将背离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和趋势,就将是没有前途的。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

现代资本主义没有改变其剥削的本质,不可能避免社会的动乱和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演进,发达资本主义没有象有人所说的,变成了“文明的资本主义”,它只是在文明的背景下加深了剥削的程度,使这种现代化的结果表现为:一极是剥削者财富的极度增长,一极则是被剥削者贫穷的积累,两极分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邓小平说,中国的现代化“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在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同上,第229 页)这不仅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应当遵循的总思路。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实际上,社会主义本身即包涵着现代化的一般价值,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因为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是孕育社会主义之母,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世界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最富于代表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提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客观要求,又明确了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定性,在客观和主观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这一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深刻把握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根据,在效率与公平上选准定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以克服“左”的和右的干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做得更好。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成功。我们不但在一个原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而且通过改革开放和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当然,经济的发展还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目标,我们所追求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课题,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必须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将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做得更好。

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此,重要的是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敢于突破老祖宗说过但被实际证明已经过时的具体结论,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创造出无愧于世界现代化里程的成就和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又进一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此后,在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造。由此,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确定不移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现代化只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恰恰相反,中国现代化事业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开始就指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是一场革命”的道理。

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细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动,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和深刻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事实说明,在原有的僵化的体制上是建不成现代化的,一般意义上对旧体制的修补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发,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按照现代化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打开思路和眼界,明确改什么、怎么改,在改革开放中有所依循;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途径。

中国的改革事业是伟大而深刻的,它极大地推动着现代化建设,又从现代化发展中获得新的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中,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现已变成全党的共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实践。与此相应,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面积极推进,并从根本上改善了国有企业的困境;通过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和标准,重新设计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格局,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实际情况建立商品化、市场化、标准化、社会化生产体系。这就不再是按常轨走路,而是在积极寻找加快发展的途径,以改变发展太慢的问题。

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基本内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将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起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和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历史任务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将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将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较高程度的经济市场化;将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将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将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这将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这将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基本的思路是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两方面着手,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活力的源泉。在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发展,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

四、从中国实际出发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统一

中国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与世界的发展联结起来;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奋起直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是不脱离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统一。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任务,又要完成现代生产过程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双重任务,同时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又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制订出科学的审慎的规划,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步步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大好形势,预示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光辉前景。

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激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真心实意“干四化”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其后上升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变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行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订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和战略步骤,形成了分“三步走”、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三步走”战略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又体现了立足于国情、稳步前进的求实精神,因而极大地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性质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定性与“三步走”战略的量化相结合,构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方位认识。

中国的现代化最主要地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曾经说过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但中国式的现代化又应当是世界性的,它打的是“中国牌”,而达到的水平应当是世界认可的,拿到世界上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当然,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达到和超过先进工业国家的水平,但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近代化,不是重复过时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不是亦步亦趋地走别人走过的路,而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达到的较高的水平,甚至是别人难以企及和未有估计到的水平。在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国,我们要在十几亿人的温饱和小康基础上进而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在下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

为着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注意学习和吸取先进技术、科学和文化知识,以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向西方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经验和管理方式,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邓小平反复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道理,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能够展现出宏大气魄和较高起点,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下,形成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二十年来的实践中,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一个最初目标而不断深化,变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步骤,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明确和具体化。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大步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领域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按照邓小平理论而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着希望和活力。迈向新世纪的中国航船必将胜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