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高校学生工作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学生论文,灵魂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03)05-0069-03
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趋势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高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要把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要把创造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切实地贯彻和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之中。
一
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也一直是我们开展学生工作的优势与强项。为了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机构以及面向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宣传舆论工具,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的思想教育、舆论宣传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确立鼓励创新,激励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指导思想。尽管我们在原则上都已经认识到了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但实际上传统的人才观念、教育观念在许多同志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服从组织、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仍然是学生评价的首要标准,而对于那些有个性、有见解、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出格冒尖的学生则往往不能给与正确评价。这样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尽快地得到纠正。其次,是要把对于学生的创造教育落实到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要大力宣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才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广泛传播科学的创造教育的理念。各种学生教育活动都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激励学生中间存在着的宝贵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特别是在对于学生的评价、奖励和选拔运用学生干部、吸收优秀生加入党组织等方面,都要体现鼓励创新和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原则和方向。
在高等学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具体的方式与途径。要努力探索创造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有机统一和相互结合,把创造教育的原则贯彻到学生日常管理的过程之中,使这种管理活动成为高校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方面。首先,要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重新进行审视和清理,按照创造教育的原则和精神,剔除一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规范,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更为科学的学生管理体系与规范。其次,要注意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使我们的这些管理方式和方法成为推动、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不至于成为约束学生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的一种桎梏。要积极倡导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由意志、自主精神;因为这种自由意志、自主精神是青年学生形成创造力、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现代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有着太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极容易成为约束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挥的负面因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教育走向规范化、有序化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陷入呆板和单一,不意之中抑制了教育机能的创造因素和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1]我们的学生管理应当尽量地避免和消解因过多的管理规范对于学生创造教育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要大力倡导学生自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学生自治即由学生所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既可以充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化解传统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的许多弊端,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索。
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有着许多好的传统和经验。但是,在创造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水平与档次,使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作为一个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方面发挥更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方面,一是要经常给他们指定一些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当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向他们传授一些相应的知识、经验,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给与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这些研究性、创造性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并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使这些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使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并因此而不断地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和激情。二是要结合具体的研究活动,传授给他们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使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真正懂得怎样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懂得从事科研创造活动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特别是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地养成尊重他人、互相学习、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作风,养成不怕吃苦、连续作战、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与作风。
二
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又给创造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赋予它许多新的内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同志要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全面的创造观,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在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突出的问题,许多片面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倾向都与极度的功利主义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创造教育在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在高校,科学研究中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抄袭剽窃等不道德的行为,已经在大学生中形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不能从本质上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意义,而仅仅只是把它当作自己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生存状况的一种手段,他们缺乏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动机,因而也缺乏相应的高尚精神、意志、情感的动力支持和持之以恒、一往无前的探索追求。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是一种进步的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劳动;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人,如果缺乏一种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畏劳苦、勇于献身的精神,终究是难以成就事业的。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学校当然有必要对一些在创新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成效的学生给予奖励,包括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更要向他们灌输科学的全面的创造价值观,使他们明白创造的意义和创造者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心理品质,而且这一方面尤其重要。
其次,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表现为创造者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智力水平,同时也包含着个人的知识以及经验因素、智力因素和个性因素即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巧性的问题,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以及多方面的协调行动。就受教育者来说,个人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其中虽然也有一些思想认识方法和创造技巧方面的因素起作用,但决定的因素还是创造者在学习与实践中付出的艰辛与劳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心理与能力要素。而且,即便是那些认识方法和创造技巧,也仍然是人的知识与实践积累的结果。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对于大学生所进行的创造教育,既要鼓励他们树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墨守陈规、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又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勤奋务实、甘守清贫与寂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既要鼓励他们张扬个性,突出特长,又要引导他们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目前,在大学生中,一些人虽然十分热衷于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他们或者不愿意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上下功夫,希望走捷径,急于求成;或者放任自己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幻想将来通过自己的所谓一技之长而有所作为。这些都是与创造教育的本质要求相违背的,需要我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们积极和正确地引导。
另外,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培养个性和自主意识与遵守学习纪律和各种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个性与纪律、自主意识与行为规范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大学学习期间注意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一对矛盾。个性的张扬、自主意识的培养都必须建立在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否则,这种个性和自主意识就会被社会所不容。这应该成为我们指导行动的一个原则。但是,“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关键是要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适于基础研究的环境。”[2]从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角度看,我们的学校则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为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