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寻求共识 理性探讨化解僵局——记1996年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同存异论文,僵局论文,共识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7月16日,位于北京西城的新大都饭店宾客盈门、学者济济,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共同主办的1996年“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及海外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去年6月,李登辉访美,使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这是全体中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如何化解双方敌意,打破两岸政治僵局,扩大交往,进一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已引起各方人士的极大关注。研讨会上,学者们抱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从两岸民众利益出发,共同就两岸关系发展、中国和平统一、民间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健康发展两岸关系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能否在世界潮流面前争得主动,胜利跨入21世纪?两岸关系能否顺利发展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程思远先生指出,近十几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开始出现历史性的转折,由紧张对峙走向松动、缓和,由完全隔绝走向交流交往,由“隔海对骂”走向“同席对话”,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事实证明,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发展是两岸人民切身利益所在,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客观需要。
来自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的刘进庆教授指出,凡是有头脑的中国人都知道,大陆与台湾唇齿相依,和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只有统一才能强大昌盛,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要实现统一,两岸关系必须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胡鞍钢研究员用“水涨船高”来形容两岸关系。他认为两岸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中国正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两岸携起手来,不仅促进大陆的经济起飞,大陆经济发展了也将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
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辛旗从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分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台湾正面临微妙的处境,经济处于“中间地带”,前有美、日高经济类型的压抑,后有亚太发展中国家和祖国大陆比较优势的追赶,“腹背受敌”,结构脆弱。外向型经济最难承受的是投资风险增大和海峡两岸关系倒退引发的“战争边缘状态”。没有和大陆的良好关系,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谈何启动?岛内经济逐渐衰退将使台湾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时机。
研讨会上,许多学者提出要警惕外国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分裂中国。他们明确指出,两岸关系纯属中国内政,应由两岸中国人民自行解决,决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谢郁女士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始终不顺利,这与美国的干涉有很大的关系。多年以来,美国分裂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过,它始终把台湾当作牵制中国大陆的一张牌在打。美国为台湾提供这样那样的支持与承诺,但并不真正是为了台湾的利益和前途着想,而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以确保自身的利益。台湾当局在决定台湾前途命运的时刻,应充分认清楚美国的这一企图及目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前途为重,排除外力干扰。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祥铎先生,联合国发展管理部的赖尚龙先生在会议发言中也指出,中国日益强大已引起某些外国势力不安,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遏制中国发展。在两岸关系发展上,必须要警惕外国势力挑唆和插手。中国人的事一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化解敌意 打破僵局
对目前两岸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与会学者给予高度关注。研讨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两岸之间如何化解敌意,打破僵局。
台湾创造出版社社长林书扬先生认为,眼前的海峡危机,无疑发端于李登辉去年6月间的访美。 事情发生在两岸间最富争议的问题尚未解决,而台湾的分离趋势急涨的时刻,且访问对象又是执意干涉台湾问题的美国。在台湾方面的错误自信和侥幸心理下,及对岸日渐升高的反分裂反“台独”警觉意识下,终于酿出了紧张恶化的两岸关系。解铃还需系铃人,台湾方面只有停止一切有损两岸关系的言行,两岸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黄嘉树教授认为,目前两岸关系的最大危机是共识坍塌。近几年由于李登辉许多言行已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正滑向“台独”,两岸关系的基石——共识和互信渐渐动摇,李登辉访美使这块基石最后坍塌。黄教授指出,两岸如欲打破僵局,首先双方应重建共识和互信,而最主要的共识就是在国家和民族认同上确立一个中国的原则,如果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就应当停止一切本质上分割中国主权的“务实外交”行为,行动上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上来。如果只是口头上承认而行动上依然故我,或者连口头上都不肯重申“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也就没人能相信台湾当局还要追求统一了,双方重建共识和互信也就完全无从谈起。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王在希指出,要打破目前两岸政治僵局,使海峡地区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首先两岸应就争取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在这一点上,目前两岸已有基本共识,但在如何去结束敌对状态,结束敌对状态的目的是什么,双方立场存有很大分歧。江泽民总书记在“八项主张”中郑重提出,“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祖国大陆立场十分明确,结束敌对状态是和平统一过程中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平统一。台湾当局虽一再表示要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但又竭力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并非想真正解决问题,其目的有三:一是作为一种政治姿态,以应付岛内舆论压力;二是企图通过两岸谈判,来确立台湾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三是期望通过结束敌对状态谈判,促使大陆方面放弃对台使用武力。这使达成结束敌对状态的协议复杂化,政治僵局也难以打破。
如何化解敌意,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学者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台湾黎明工业专科学校郭展礼教授对两岸关系今后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提出7点构想: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中国人的目标。 ②建立客观合理制度,达成主观理想愿望。③统一之路是两岸中国人唯一的抉择。④营造互信互惠基础,两岸交流稳进推展。⑤融合两岸分歧意识,阐扬孙中山的理念。⑥了解中国分离本质,尽速化解双方敌意。⑦淡化意识形态路线,迈向统一建国大道。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杨开煌先生则认为,化解敌意两岸应从教育入手。相互不以敌意描述对方,公平客观地相互看待彼此,两岸共同重建中华民族的历史,摆脱近代史人物恩怨情仇,来讴歌我们民族的奋斗历程。
大陆学者辛旗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契机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中去寻找。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搁置政治分歧,就结束敌对状态、结束内战及反对“台独”、中国和平统一共同做出承诺,内容应包括:①两岸中国人坚持和平统一思想,遵从“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旨在分裂“一个中国”的行为。③反对外国势力干涉、阻挠中国和平统一。④两岸停止加剧关系紧张与敌对的一切宣传及行为。⑤两岸应共同促进有利于统一的各项交流。
加强交流 增进了解
海峡两岸分离四十多年,双方缺乏了解与信任,不同的政经发展以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使两岸学者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不过两岸学者却一致认为,在目前两岸僵局尚未化解的情况下,双方应加大民间的各项交流、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巴西中华文化协会会长刘树德先生认为,目前两岸各有不同的政治理论,各执一词,因此不妨暂时绕开政治的路障,从经贸、文化、科技的交流入手,通过交流达到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消除敌意,促进互信,并在经济上展开贸易合作,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在此广泛交流并打下坚实基础上,再回头来说政治问题,死结就容易打开。
台湾中国自强党主席陈信夫先生指出,“三通”是目前两岸人民迫切需要的。我曾先后数十次到大陆,奔走于海峡两岸,真切地看到两岸经贸合作有利于整合两岸经济结构,有助于提升两岸经贸实力,为未来两岸的统一奠定基础。这次两岸关系恶化,但并没有影响两岸经贸交往,这充分反映了两岸人民加强交往的意愿。台湾执政官员不要再抱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妄自尊大意识,应放弃“三不”政策,尽快打开“三通”大门。
台湾研究会修春萍女士通过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内在动力、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向的研究得出结论:经贸联系是化解两岸僵局的一个着力点和出路。她指出,在目前两岸紧张的关系中,经贸联系充当了使政治问题温和化的特殊角色,而两岸经贸发展规模越大、层次越深、关联越紧,在两岸政治冲突中所发挥的缓冲作用就越大。因此在目前两岸关系的僵局中,更应注意扩大发展两岸经贸往来,而发展经贸往来最急需的就是解决“三通”问题,排除两岸经贸发展的障碍。
打破两岸僵局必须化解敌意,增进共识,更应加强交往。这已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研讨会上,许多学者纷纷呼吁海峡两岸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两岸民众的利益出发,摒弃“对抗”与“敌对”情绪,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共识、共同携手,使21世纪成为中国统一的世纪。
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集,自然会有争论。在讨论中,虽然有时会出现观点对立的情况,但学者们都能本着异中求同、增进互信的宗旨,平心静气,理性探讨。正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季崇威先生在大会闭幕式上所言,这次会议气氛热烈、活跃、平和,与会学者都能以积极的态度为国家和平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坦率进言,不仅消除了许多误解、隔阂,也增进了相互的理解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