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体育认知与健身参与度研究论文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体育认知与健身参与度研究

孙锡杰

(苏州科技大学 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流动人口的健身参与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体育认知较浅,体育锻炼没有生活化,社区内体育健身设施不够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影响力不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找到适合流动人口健身的对策,为流动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体育健身;融合

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依据亲缘、地缘和业缘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形成流动人口聚居社区。流动人口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引起了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流动人口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健身问题成为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口的健身参与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体育认知以及健身参与,以此了解城市流动性人口体育健身的现状,为加快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

阅读国内外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书籍和研究文献,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有关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性人口的社会特征和健身需求,了解流动人口的心理和健身状况。

1.2 问卷法

通过问卷对苏州市流动性人口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6份,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采取深入调研,了解流动人口体育健身状况。

1.3 访谈法

对政府行政官员、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目前苏州市流动性人口体育健身的意愿和存在问题。

1.4 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归类,运用统计软件对进行统计分析。

互联网所引领的信息化潮流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涉及领导意识、组织文化和行为取向的思维革命,地方政府要将治理观念转变到 “互联网+”新思路上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治理理念。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人口全民健身运动的认知与健身参与调查

全民健身不仅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更有利于社会成员间的良好互动。在“体育健身对您生活质量有影响吗”的调查中有32.6%的流动人口认为会有一定的影响,58.5%的流动人口觉得影响不大,8.9%的流动人口认为没有影响。流动人口受自身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对体育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认识较浅。在“全民健身运动参与情况的调查中”,有7.5%的人表示经常参加当地社区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有34.2%的人偶尔参加,45.6%的人根本没有参加。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工作,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下班后精疲力竭,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将体育锻炼生活化和规律化,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来到城市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如愿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流动人口缺乏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较少阻碍了与社会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延迟了对城市生活的融入。

2.2 流动性人口对免费健身指导态度的调查

体育文化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加快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深入宣传落实党和政府体育的方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表4可以看出,流动性人口认为居住社区体育文化发展情况较好的占12.4%,一般的35.6%,52.0%的流动人口认为居住社区体育文化宣传较少或者没有。

2.3 流动人口对体育健身指导员了解程度的调查

2001年8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这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加强和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对于社会体育的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与广度。苏州市非常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截至2017年6月,苏州市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5000人。但是在调查中仅有32.6%的流动人口知道自己身边有健身指导员,47.2%的流动人口认为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部门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体育指导员,但在调查中流动人口却觉得身边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主要原因有,首先,社会健身指导员大多数集中在城区,流动人口居住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健身指导员的数量相对较少,另外,流动人口群体的作息时间不固定,经常是早出晚归,平时很少到社区、广场等健身场所活动,导致流动人口群体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够熟悉。20.2%的流动人口不知道自己身边是否有健身指导员,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影响力不够,在社区中开展的体育活动较少,组织宣传的力度不够。

2.4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情况

表1 社区体育文化发展情况

体育文化较好一般不好或没有 百分比12.4%35.6%52.0%

调查中发现,在空闲时间“愿意接受免费健身指导”的流动人口占46.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群体在城市健身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追求生活品质的意识在逐渐增加,对健身的理念和体育锻炼的价值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自己身体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没有必要进行体育指导”的占34.0%,“无所谓”的占19.6%,调查中发现,这部分流动人口群体刚刚步入城市,由于自身学历层次较低和受地域、习俗方面的影响,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其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价值观念,认为劳动就是在进行体育锻炼,影响制约了其对体育参与的观念和行为,导致了其对体育社会价值的认识不足。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而言,医院要切实有效的做好季节性小儿呼吸道传染疾病准备工作,医院要有针对性的做好预检分诊,对于相关的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做好业务培训,更有效的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有效的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这样的方法值得深入的使用和大力推广。

由于流动人口居住小区大都属于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少、社区管理不到位,体育宣传设施较落后,体育宣传内容更新慢,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管理专业化不到位,对损坏的体育宣传设施不能及时检修,很多流动人口反映居住社区进行体育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的活动较少。

另外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文体娱乐生活匮乏,流动人口余暇时间大多选择睡觉、聊天、打牌、看电视等消遣活动,对于其他文化休闲方式如读书看报、体育健身活动等却不能如愿参加。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作息时间不固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缺乏体育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即使有余暇时间,也不会主动参与健身活动。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研究接受高等教育是否会对个人的主观社会地位评价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对提高主观社会地位评价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提高收入水平与改善健康状况是提高社会地位评价的两条途径,尤其是提高收入水平,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渠道。通过对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回报进行分析发现,接受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回报。

有些人对“碎片化”的批评也有失公允。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也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何妨“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并且明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因而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开卷有益,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2.5 企业开展流动人口体育活动情况

表2 企业开展体育活动情况

开展情况经常一般较少或没有其他 百分比8.4%25.6%57.2%8.8%

3.2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组织。组织人员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流动人口进行调研,了解流动人口所需要的体育项目和适宜的活动方式,如可通过早晚锻炼点、辅导站教授相应的体育项目,突出社区体育的科学性、趣味性、健康性和休闲性。

2.6 流动人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调查

表3 流动人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

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因素比例 没有时间42.8% 缺乏场地设施24.3% 没人组织17.6% 没兴趣11.0% 其他4.3%

影响流动性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中占第一位的是“没有时间”占42.8%,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相比,还处于为生活奔波阶段,流动人口大多从事脏、累、差等体力劳动,工作的性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较长,余暇时间相对不足,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企业、雇主超时加班等侵犯流动性人口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参与体育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制约了流动性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排名次之的是“缺乏场地设施”,除了工作压力等生存条件限制外,体育健身资源缺乏和健身器材的单一、破旧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参与体育的因素。在调查中,苏州部分公共体育场所和学校正在逐步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但大型体育场馆大部分位于市区,距离城乡结合部地区较远,受距离和开放时间等因素影响,并不能成为流动人口日常健身的主要场地,流动性人口聚居地大都在城乡结合部或老旧社区,建设初期的规划不合理,社区内健身设施缺乏或不够完善,仅有的健身设施面临着老化、维护不善等诸多问题。当流动性人口有健身需求的时候,却苦于没有健身器材和健身场所,城乡结合部地区健身配套设施的短缺难以满足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和激发人们锻炼的欲望。

3.1城市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体育锻炼意识,引导流动人口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实现体育锻炼行为在流动人口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效果。

3 结论

排名占第三位是没人组织,占17.6%,因城乡结合部地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相对较少,流动人口作息时间不固定,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难,流动人口缺少体育健身氛围的熏陶,导致流动性人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选择“没有兴趣”占11.0%,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体质处于最佳时期,他们因身体健康而觉得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另一部分流动人口希望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但却找不到适合自己参加的项目,对社区仅有的少量破旧健身器材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消弱流动人口锻炼的积极性。

言归今年的“麦克拉伦谷葡萄酒大赛”,当地旅游局安排我在一格格仿如露营拖车的“Escapod”居住,其外型设计型格时尚,配以四周绿草如茵的环境令我感觉置身在香港某些楼盘广告的示范单位内,最开心就是其所提供的暖心任饮任食服务,葡萄酒酒款亦应有尽有,不可不提是它兼备室外按摩浴缸,环抱美丽葡萄园美景,边喝酒边洗涤心灵,连著名酒评家James Halliday试过亦赞不绝口。

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的企业仅占8.4%,25.6%的企业开展体育活动情况“一般”,57.2%的企业较少或没有开展体育活动,可见,大多数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情况很不理想,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报名参加者多为有学历、有运动技能的大学生,没有将缺少运动技能的流动人口群体进行提供体育健身方面的培训,对职工体育健身的宣传、组织和引导没有进行分层次等区别对待,健身体系不完善。由于得不到体育专业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流动性人口健身的动机和愿望,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不够理想。

从此,杨力生处处以高度的做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常常看书学习。他再也不想出外拈花惹草的事。平日,除了对妻子关心谦让外,还能耐心帮助她提高思想意识。最终夫妻感情重归于好,逐渐连平日那些小的争吵都很少出现了。

3.3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力度,实行登记、挂牌、排课制度,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采用责任制和考核制,对开展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表彰和大力宣传。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指导水平,以适应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发展的需要。

3.4 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配套情况还不能满足流动人口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仍是制约其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3.5 政府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体育经费投放力度,加大高密度流动人口聚居区及社区的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在新建场地上要考虑流动人口体育健身的需求,要利用好江、河、湖畔等自然资源,使之与群众健身更好结合。

3.6 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城乡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在流动人口中成立体育社团组织,调动流动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力。

3.7 城乡结合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体育活动内容应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主。

3.8 提升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均等化。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应当考虑流动人口的需求,流动人口缺乏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了解,社区应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活动中心、宣传栏对流动性人口体育与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墙画、体育展板等形式引导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运动参与目标,从而更加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

从桌子上跳下来当然危险,但你阻止了他,他背着你跳,那更危险。所以该有个“训练策略”。把垫褥铺在地上,示范从椅子上跳下时身体应该保持怎样的姿势、两腿如何弯曲,起跳后身体、双腿和双手怎样配合行动,着地时身体、双腿和双手做怎样的动作。

3.9 探索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发展力量和创新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建体育设施。鼓励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健身资源进行开放,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尽可能多的开放免费、低价的公共体育锻炼场所,满足流动性人口多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段成荣.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1.

[2]http://www.suzhou.gov.cn/zwfw/jycy_13174/zyjn_13274/201706/t20170623_881005.shtml.

[3]陈刚.重新确定新时期体育文化观推动江苏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J].体育与科学,2016,37(1):1-3.

[4]代金明.城乡结合部社区流动人口的体育管理体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35-38.

[5]林晞.底层社会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37-39.

[6]陈华,徐飞.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4):79-83.

[7]http://news.youth.cn/gn/201511/t20151127_7354137.html.

On the Sports Cognition and Fitness Particip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N Xijie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作者简介:孙锡杰(1978—),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标签:;  ;  ;  ;  ;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体育认知与健身参与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