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研究

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研究

丁庆国[1]2001年在《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I鉴别良恶性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6例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MRI平扫、STIR序列、动态增强MRI及常规增强扫描。动态扫描采用GRASS序列。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信号特征、境界、毗邻血管神经束包绕情况、形态学表现及静态增强方式。着重分析动态增强参数Slop、R_(rim-center)及SI-Time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无差异。通过描绘操作者特征(ROC)曲线得出最佳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定量指标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之间关系。结果:良恶性病变在信号特征、境界、毗邻血管神经束包绕情况及静态增强方式方面缺乏统计学差异,STIR序列上的形态学特征有差异(P<0.005)。良恶性病变在动态增强SI-Time曲线类型方面有差异(P<0.005)。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参数早期斜率值(Slope)为4.33±2.70%/秒(范围0.97~10.50%/秒),良性为1.46±0.97%/秒(范围0.37~3.86%/秒),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01),以2.0%/秒为界,Slope对肿瘤潜在恶性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77.8%、80.6%。恶性病变的缘-中心强化程度比(R_(rim-center))为0.58±0.21(范围0.27~0.92),良性为0.15±0.27(范围-0.10~0.59),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以0.25为界,对肿瘤潜在恶性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72.2%、86.1%。两组病变动态增强参数均有部分重迭。Slope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STIR序列上的边缘形态特征作为一种定性指标,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动态增强MRI强化参数Slope、R_(rim-center)则为鉴别肌骨肿瘤性质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影像学检测指标。Slope反映了肿瘤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R_(rim-center)证实了良恶性肌骨肿瘤不同的血管分布特征及间质压力。

李彩霞[2]2010年在《高场磁共振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理取材方式和取材位置不同,得到的病理结果有可能不同,因此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评价其局部分期、观察肿瘤疗效、术后随诊等方面显示了优越性和重要性。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MRI分子影像学正在被不断引入肌骨系统疾病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关于高场磁共振在骨肿瘤诊断的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分析研究,探讨其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61例,7例骨转移瘤检查前已确诊原发病灶外,其余所有病例在行MRI检查前均未进行过穿刺活检、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等干预性措施,并在MRI检查后一周内经手术切除或做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9-78岁,平均37.69±2.6岁。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61例骨肿瘤中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3例,恶性骨肿瘤38例。检查使用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 3.0T磁共振仪,先行常规MRI平扫,然后依次进行不同b值的DWI扫描、DCE-MRI,最后进行常规MRI延迟增强扫描。对比剂马根维显(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射速度3.0ml/s;注药前先采集1个时相图像作为蒙片,然后开始边注药边启动扫描,共采集18期的图像。DWI选用5个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s/mm2、400s/mm2、800s/mm2、1000s/mm2、1500s/mm2,并得到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选择感兴趣区计算ADC值(10-3mm2/s),同时选取邻近正常肌肉、骨髓的ADC值作为参照。动态增强利用工作站配置的Mean Curve分析软件直接得到病变实质、邻近肌肉及相同层面的动脉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测量指标包括TIC类型、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Rrim-center)。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所有统计结果用均值士标准差(X±SD)表示。各组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1例良恶性骨肿瘤形态学比较,23例良性病变和38例恶性骨肿瘤之间边缘形态和边界清晰度均有统计学意义,病变内信号均匀性和病灶周围有无骨髓水肿无统计学意义。(2)强化程度上,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3例没有强化,恶性骨肿瘤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良、恶性病变强化程度上有差异。(3)TIC类型上,23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Ⅰ型为0例,Ⅱ型为7例,占30.4%,Ⅲ型为13例,占56.5%,Ⅳ型为3例,占13.0%;38例恶性骨肿瘤中,11例TIC为Ⅰ型,占28.9%,17例为Ⅱ型,占44.7%,10例为Ⅲ型,占26.4%,Ⅳ型为0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取Ⅰ、Ⅱ型曲线为恶性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69.57%,准确性为72.1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61.54%。(4)动态增强参数比较,良性骨肿瘤Slope为4.67±2.36%/s,Rrim-center为0.39±0.22,恶性骨肿瘤Slope为10.72+9.57%/s,Rrim-center为0.63±0.27,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之间动态增强参数有统计学差异。(5)本组所有病变在DWI上无1例表现为低信号,均表现为等高信号,等信号2例,高信号59例,良、恶性骨肿瘤之间的DWI信号差异无显着性。(6)取b值分别为400、800、1000和1500s/mm2时肿瘤病变实质区ADC值,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实质区均高于恶性骨肿瘤实质区,而恶性骨肿瘤实质区又远远大于正常骨髓的ADC值;且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实质区与正常相邻骨髓的ADC值与b值呈负相关,即随着b值的增高,ADC值降低。当b=400、800、1000s/mm2良、恶性骨肿瘤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b=1500s/mm2时,良、恶性骨肿瘤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800s/mm2时,除两组病变间的ADC值有统计学意义外,ADC图像较清晰,测得的ADC值稳定。根据ROC曲线的坐标轴点可知当不同b值下ADC值分别为1.124×10-3mm2/s(b=400s/mm2)、1.000×10-3mm2/s(b=800s/mm2)、0.907×10-3mm2/s(b=1000s/mm2)和0.690×10-3mm2/s(b=1500s/mm2)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分别60.9%和60.5%;69.6%和65.8%;69.6%和60.5%;60.9%和57.9%。结论:(1)常规MRI良恶性病变边界清晰度及边缘形态特征有差异,良恶性病变内信号均匀性及病变周围有无骨髓水肿缺乏特异性;(2)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强化程度上有差异,恶性骨肿瘤以明显强化为主,良性骨肿瘤轻度强化为主,不强化则可排除恶性病变;(3)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TIC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4)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之间动态增强参数有统计学差异,有助于鉴别骨肿瘤良恶性病变;(5)DWI是显示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敏感方法,缺乏特异性;(6)ADC值可帮助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我们推荐b=800s/mm2作为骨肿瘤鉴别诊断适宜b值。

王砚亮[3]2014年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原发性肌骨肿瘤进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SC-PW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研究,探讨其对肌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5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采用GE Signa Excite HDX3.0T超导MR机扫依次行常规MRI检查及DSC-PWI、DWI检查。1、DSC-PWI采用梯度-平面回波(T*2-GRE-EPI)序列,注射对比剂同时行DSC-PWI扫描,分析肿瘤感兴趣区(regionof interest RO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负性强化积分(negative enhancementintegral,NEI)、平均强化时间(mean time to enhance,MTE)、达谷时间(time tominimum, TTM)、最大上升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 MSI)、最大下降斜率(maximum slope of decrease, MSD)等灌注参数。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TIC的特点以及在良恶性肿瘤中的分布类型;分析对比良、恶组间灌注参数。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参数及阈值。2、DWI采用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观察DWI图像上肿瘤信号特点,分别分析对比ROI良恶性肿瘤整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肿瘤实质区ADC值。结果最终经病理确诊,65例肌骨肿瘤中,良性肌骨肿瘤38例,恶性肌骨肿瘤27例。1. DSC-PWI结果,①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ruve TIC)分型及分布:TIC分为I-Ⅳ型,I型平稳型或直线型,Ⅱ型缓降缓升型, Ⅲ型速降缓升型,Ⅳ型速降速升型。TIC分布:良性肿瘤I型24例,Ⅱ型11例、Ⅲ型2例、Ⅳ型1例。恶性肿瘤I型1例,Ⅱ型1例,Ⅲ型9例,Ⅳ型16例,良恶性肿瘤TIC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若以III、 IV型作恶性肿瘤判定标准,则TIC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94.6%,准确度92.3%。②灌注参数比较:良恶性肿瘤组间的负性强化积分(NEI)、最大下降斜率(MSD)、最大上升斜率(MSI)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99、0.841、0.798。平均强化时间(MTE)、达谷时间(T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鉴别良恶性肿瘤的阈值:以负性强化积分(NEI)35.96作为判定良恶性的最佳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8%,、84.6%、83.8%。2.DWI结果:①良恶性肌骨肿瘤DWI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良性肿瘤整体ADC值为(1.58±0.74)×10-3mm2/s;恶性肿瘤整体ADC值(1.35±0.39)×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良性肿瘤实质区ADC(1.58±0.82)×10-3mm2/s,恶性肿瘤实质区ADC值(1.28±0.32)×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有10例富含黏液基质的肿瘤实质区ADC值为(2.32±0.19)×10-3mm2/s,55例其他类型肿瘤实质区ADC值(1.36±0.37)×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C类型结合灌注参数(NEI、MSD、MSI)有利于提高原发性肌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能力,其中以TIC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度最高,灌注参数NEI灵敏度最高。无论是肿瘤整体ADC值还是实质区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10-3mm2/s)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价值。意义本研究表明,MR灌注成像及扩散成像可用于肌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使肌骨肿瘤诊断从形态学改变引向关注微观变化,使病变获得更多信息,提高肿瘤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是常规磁共振成像的有益补充。下一步要对不同性质、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进行个性化研究,使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肌肉肿瘤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彩霞, 任仙, 任翠萍, 程敬亮, 李莹[4]2011年在《MR动态增强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和动态强化参数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Rrim-center)在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6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配置的MeanCurve分析软件直接得到病变实质、邻近肌肉及相同层面的动脉TIC,测量指标包括TIC类型、Slope、Rrim-center。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1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23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I型0例,Ⅱ型7例(30.4%),Ⅲ型13例(56.5%),Ⅳ型3例(13.0%);38例恶性骨肿瘤中,I型11例(28.9%),Ⅱ型17例(44.7%),Ⅲ型10例(26.4%),Ⅳ型0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取I、Ⅱ型曲线为恶性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69.57%,准确性为72.1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61.54%。动态增强参数比较,良性骨肿瘤Slope为(4.67±2.36)%/s,Rrim-center为0.39±0.22;恶性骨肿瘤Slope为(10.72±9.57)%/s,Rrim-center为0.63±0.27,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之间动态增强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结合形态学表现,能够提高MRI鉴别骨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能力。

齐滋华[5]2006年在《3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肌骨肿瘤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应用超高场3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良、恶性肌骨肿瘤进行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MR-DCE)成像、磁共振磷谱(~(31)P-MRS)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研究。分别评价MR-DCE、~(31)P-MRS和~1H-MRS及MR-DWI对肌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和方法 对35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肌骨肿瘤同时进行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磷谱检查,其中8例加做氢质子波谱检查。1.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序列对整个肿瘤进行多层面动态增强扫描,将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由软件自动绘制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各动态强化参数最大上升斜率(MSI)值、最大下降斜率(MSD)值、正性增强积分(PEI)值、信号增强比率(SER)值及峰值时间(T_(peak))进行统计学分析。2.磷表面线圈检查进行磷谱分析,测量波谱中各代谢产物的峰下面积,分别以叁磷酸腺苷β峰(β-ATP)、叁磷酸核苷(NTP)、磷酸肌酸(Pcr)为参照计算各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根据无机磷(Pi)相对于Pcr化学位移的变化计算细胞内pH值,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应用单体素PRESS技术对5例恶性肌骨肿瘤、3例良性肌骨肿瘤及相邻肌肉进行初步的~1H-MRS测量。3.应用SE-EPI序列,b值分别为200、400、600、800和1000s/mm~2。确定ROI由软件自动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对ADC值和EADC值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

李莹, 任翠萍, 张岚, 程敬亮[6]2017年在《DCE-MRI对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动态增强参数对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行动态增强MR扫描,采用Mean Curve分析软件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和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值(Rrim-center)。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分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曲线类型的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结果: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64,P=0.000)。高度恶性骨肉瘤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均高于低度恶性骨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9,P=0.000;Z=-5.284,P=0.000)。Ⅰ型、Ⅱ型、Ⅲ型TIC曲线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53,P=0.000;χ~2=25.246,P=0.000)。结论:TIC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值可评价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

张亚明[7]2007年在《磁共振新技术对骨肌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RI显示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范围的价值目的探讨MRI显示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范围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7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CT, MRI)并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制定影像学对比方法和观察指标,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自阅片,依据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在CT和MRI同一层面上对肿瘤病灶进行横向范围测量,在X线平片和MRI所显示肿瘤最大范围层面上对肿瘤病灶进行纵向范围测量。大体标本和切片上观察肿瘤的范围及病灶的性质,在相对应的X线平片、CT及MR上,观察上述病理改变的对应表现。。结果X线平片上,显示肿瘤的长度范围为8.07±2.91cm,MRI显示肿瘤的长度范围为10.16±3.21cm,两种影像技术对肿瘤长度范围的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MRI与CT比较,MRI可清楚显示肿瘤病灶的特征、范围和边缘,显示病灶的最大横径为8.71±2.00 cm,CT显示的最大横径为8.30±1.74cm,两种影像技术对肿瘤横径范围的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表明距肿瘤病灶边缘0.5cm内“正常”组织均无肿瘤细胞浸润。结论:对原发恶性骨肿瘤纵径范围的显示,MRI优于X线平片,对肿瘤横径的显示,与C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断层大体标本相应层面比较,MRI显示的肿瘤边缘与断层标本上是肿瘤边缘一致,在距离病灶边缘0.5cm内的“正常”组织无肿瘤细胞浸润。MRI可为保肢性手术的设计和实施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第二部分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对骨肌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5例,恶性骨肿瘤37例。采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单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EPI-DWI)。采用3个弥散敏感梯度(b值)0, 500,1000(单位:/mm2,以下同)。在ADCmap像测量正常骨髓和肌肉的ADC值,测量良性肿瘤、恶性骨肿瘤的实体、囊性和肿瘤边缘等成分的ADC值。对不同病变的ADC值进行t检验,以P<0.05时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在ADC map像上直接测量,正常骨髓的ADC值绝大多数为0~10,少数为11~40 (×10-5mm2/s,以下同);正常肌肉的ADC值差异很大,多数为0~30,有些较大,最大值为147。绝大多数骨肿瘤ADC值比正常骨髓和肌肉大。有些病灶的ADC值很均匀,有些不均匀。对良、恶骨肿瘤各部分的ADC值进行比较,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两者实体成分的ADC值无显着差别(P>0.05),两种病变的ADC值有明显的重迭,ADC值小于70的病变大多数是恶性肿瘤,ADC值大于140的病变大多数是良性肿瘤。良、恶性骨肿瘤囊性部分ADC值无显着性差异;良、恶性肿瘤边缘部分的ADC值有显着差异。结论:正常骨髓、肌肉的ADC值多数为0,大多数骨肿瘤的ADC值比正常骨髓大。比较良、恶骨肿瘤各部分的ADC值,肿瘤实体成分及肿瘤囊性部分的ADC值无显着差别,肿瘤边缘部分的ADC值有显着差异。DWI是骨肿瘤简便、有效的补充检查序列。第叁部分MRI动态增强在骨肌肿瘤的诊断的价值目的:研究MRI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良、恶性肌骨系统肿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骨肌系统肿瘤患者行MRI动态增强及常规增强扫描。动态扫描采用脂肪抑制FLASH 2D序列。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信号特征、形态学表现及静态增强方式。分析动态增强参数早期强化率及SI-Time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无差异。结果: 25例良性病变中,2例快速上升型,18例缓慢上升型,5例平坦型。37例恶性病变中,27例快速上升型,在动态增强图像上见其中21例早期边缘快速强化,随后呈向心性充盈;8例呈缓慢上升型,1例呈平坦型。良、恶性病变静态增强方式方面缺乏统计学差异,良恶性病变在动态增强SI-Time曲线类型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恶性病变的SI-Time曲线多为快速上升型,良性病变的SI-Time曲线多为缓慢上升型。结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SI-Time曲线类型明显不同,为鉴别骨肌肿瘤性质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影像学检测方法。

陈勇[8]2012年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肌骨系统应用的前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应用于肌骨系统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选择在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入我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6例(良性肿瘤51例,恶性肿瘤46例,囊性病变19例)患有肌骨系统病变的病人行常规MRI横断面、冠状面和(或)矢状面(T1WI、STIR)及SWI检查,其中87例进行了CT及X线检查,4例仅进行了CT检查,25例仅进行了X线检查。观察SWI图像上病变内的低信号,结合X线、CT、常规MRI及SWI的mIP图、PHASE图综合分析去除明显的钙化、骨化、残留骨、纤维分隔及静脉等所引起的病灶内低信号,将剩余低信号定义为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按病变内是否含有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及其数量多少、形态、病变内分布情况、所占病变体积比例等5个方面进行分组。通过行×列表卡方检验,看其良、恶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构成比是否有差别。总结例数超过5例的病变的特征性SWI表现。结果:116例肌骨系统肿瘤及囊性病变的SWI图像中,113例出现了低信号,其发生率为97.4%。其中21例出现了明确的钙化、骨化、残留骨,23例出现了明确的静脉,17例出现了明确的纤维分隔。除去上述低信号外,100例含有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其发生率为86.2%。其中良、恶性肿瘤及囊性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2.2%、84.8%及73.7%,叁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比例方面,良、恶性肿瘤之间有显着差别,良性肿瘤多集中在<2/3的范围,而恶性肿瘤多集中在≤1/3的范围。囊性病变与良、恶性肿瘤之间无显着差异。良性肿瘤中,51.1%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29.8%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2/3,19.1%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2/3。恶性肿瘤中,94.9%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5.1%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2/3。囊性病变中,85.7%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14.3%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所占病变体积1/3~2/3。在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形态方面,良性肿瘤与囊性病变存在统计学差异,良性肿瘤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主要表现为点片状而囊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点状及点片状。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与囊性病变之间无显着差异。良性肿瘤中,10.6%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呈点状,10.6%例呈片状,61.7%呈点片状,17.0%呈点线片状。恶性肿瘤中,20.5%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呈点状,64.1%呈点片状,2.6%呈点线状,12.8%呈点线片状。囊性病变中,42.9%的病例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呈点状,14.3%呈片状,35.7%呈点片状,7.1%呈点线状。在血代谢产物为主的低信号分布方面,囊性病变与良、恶性肿瘤之间均均有差别,囊性病变的低信号主要分布在病变的周边,而良、恶性肿瘤之间无显着差别,低信号主要分布在病变的中心过度周边。良性肿瘤中,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4.3%分布于周边组,6.4%分布于中心过渡组,2.1%分布于中心周边组,6.4%分布于过渡周边组,80.9%分布于中心过渡周边组。恶性肿瘤中,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7.7%分布于中央组,2.6%分布于过渡组,12.8%分布于周边组,12.8%分布于中心过渡组,15.4%分布于过渡周边组,48.7%分布于中心过渡周边组。囊性病变中,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78.6%分布于周边组,21.4%分布于中心过渡周边组。在血代谢产物为主的低信号数量方面,叁者无显着差异,均以多发为主,良性肿瘤97.9%为多发,恶性肿瘤97.4%为多发,囊性病变93.8%为多发。几种肿瘤的特征性SWI表现: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发生在骨端,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伴破坏灶内多发大量片状低信号。血管瘤表现为肿瘤内弥漫分布、团状或蚯蚓状的低信号。神经鞘瘤表现为肿瘤呈囊状、内部多发低信号及神经束-肿瘤偏心性相连征。骨肉瘤表现为肿瘤内垂直于母骨的放射状低信号。腘窝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且较均匀的高信号病灶,囊壁多发点片状低信号。结论:在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血液产物为主的低信号的发生率为86.2%,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无显着差异。但良性肿瘤内血液产物所占的比例要大于恶性肿瘤,多集中<2/3的范围,恶性肿瘤多集中在≤1/3的范围。分布方面,囊性病变的血液产物多分布在囊壁,而良、恶性肿瘤主要分布在病变的内部。形态方面,囊性病变的血液产物主要表现为点状及点片状,良、恶性肿瘤的血液产物主要表现为点片状。数量方面,良、恶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无显着差异。SWI在反应某些病变的特征及对某些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莹, 任翠萍, 程敬亮, 李贝贝, 肖翠萍[9]2017年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骨肉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曲线类型及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对原发性骨肉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1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骨肉瘤患者,分别行DCE及~1H-MRS扫描,根据其病理结果分为高度和低度恶性骨肉瘤,利用分析软件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进行分类;对其中18例~1H-MRS谱线稳定的骨肉瘤患者进行分析并得到Cho及Cho/Cr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度恶性骨肉瘤中TIC Ⅰ型、Ⅱ型曲线分别有20例、10例,低度恶性骨肉瘤TIC Ⅰ型、Ⅱ型、Ⅲ型曲线分别有2例、5例、4例,高、低度恶性骨肉瘤之间TIC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6,P<0.05)。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Cho/C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5)。以Cho/Cr作为诊断指标,最佳诊断界值为2.3。结论 TIC类型、Cho/Cr值对于评价骨肉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军[10]2007年在《增强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核磁共振(MRI)技术能够敏感地检测出椎体骨髓异常信号的改变,从而早期诊断椎体病变。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等顺磁性对比剂进行增强对比检查,有时再配合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等脂肪抑制技术检查,多能进一步提高MRI对椎体转移瘤的检出率。但是在处理一些细小的、强化不明显的、成骨性或者周围脂肪、肌肉组织以及出血等病理性成分混杂的病例时,往往会出现背景掩盖住病灶、病灶与背景对比度差的情况。脂肪抑制技术虽然能够去除背景中的脂肪信号,但是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而且检查时间较长、图像噪声大、成像质量不甚理想等。因此,极有必要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增强减影MRI技术已被应用于四肢骨骼肿瘤的早期诊断,研究证实其对四肢骨骼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椎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尚有待探索。此外,动态增强MRI还可以对异常信号区域信号强度的早期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其在软组织和骨骼肌肉系统的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有良好应用价值。但对椎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认识。目的评价MRI的增强减影和动态增强技术在脊柱转移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实验分作两步进行。先对30例44个椎体转移瘤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同时使用对比增强剂马根维显进行增强显影,并对增强前后的T_1WI进行减影处理。对椎体肿瘤影像的清晰度、信号强度比(SIR)和噪声比(NR)进行比较。而后,对20例椎体转移瘤病人进行动态MRI检查、测量、计算增强后椎体肿瘤区的峰值(SI_p)、峰值后最低值(SI_l)、峰值斜率值(Slop_p)、初始增强百分比(E%_b)和最大增强百分比(E%_p)等各参数,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正常椎体比较,分析其早期变化的特点。结果增强减影MRI以及增强T_1、SE T_1、T_2、STIR图像的SIR值分别为2.93、1.15、1.16、1.26、1.69。增强减影MRI以及增强T_1、SE T_1、SE T_2、STIR图像的NR值分别为0.98、5.25、3.44、4.56、23.32。增强减影MRI图像的SIR和NR较常规MRI图像都有差别(P<0.05),其信号对比度及图像质量均较好。椎体转移瘤的峰值、峰值后最低值、峰值斜率值、初始增强百分比和最大增强百分比分别为:50.61±11.38、46.75±10.23、0.73±0.12、0.33±0.08、1.03±0.31;正常椎体的峰值、峰值后最低值、峰值斜率值、初始增强百分比和最大增强百分比分别为:40.53±12.12、34.72±14.06、0.31±0.11、-0.25±0.05、0.69±0.28;而且有10例正常椎体的初始增强百分比为负值,转移瘤为2例,以上比较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共有四型:早期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而后是个平台期(A型)、持续上升(B型)、上升后进入平台期(C型)和上升期后即进入快速下降期(D型),转移瘤分别为6、5、5、5例,正常椎体主要为C型,有15例。A、B型及具有早期快速下降的线型提示为转移瘤;C型提示为正常椎体。结论与常规MRI序列图像相比,增强减影MRI对椎体转移瘤病灶的细节显示得更清楚,病灶与背景的对比度更明显,图像质量更清晰,在椎体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增强显影后常规应用。动态增强MRI可以定量显示椎体转移瘤早期信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且与正常椎体有明显的区别,对椎体转移瘤早期临床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研究[D]. 丁庆国. 苏州大学. 2001

[2]. 高场磁共振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D]. 李彩霞. 郑州大学. 2010

[3].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 王砚亮. 宁夏医科大学. 2014

[4]. MR动态增强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J]. 李彩霞, 任仙, 任翠萍, 程敬亮, 李莹.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5]. 3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肌骨肿瘤的应用研究[D]. 齐滋华. 山东大学. 2006

[6]. DCE-MRI对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的评估价值[J]. 李莹, 任翠萍, 张岚,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 2017

[7]. 磁共振新技术对骨肌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D]. 张亚明.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8].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肌骨系统应用的前瞻性研究[D]. 陈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12

[9]. 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骨肉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李莹, 任翠萍, 程敬亮, 李贝贝, 肖翠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10]. 增强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 杨军. 汕头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肌骨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