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言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 目的:探讨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痛经患者,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关键词】 痛经;辩证论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99-02
中医学亦称痛经为“月经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根据本病具有虚实两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病机,治法上以调养气血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1]。对我院2015年1月至6月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痛经患者30例,年龄13~39岁,平均年龄25±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平均6个月。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
1.2 方法
1.2.1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炒五灵脂9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6g,香附3g,枳壳5g,甘草9g,丹皮6g。原方治疗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2]。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内呆者,为肝郁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1.2.2寒凝胞中 阳虚内寒以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予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9g,川芎6g,桂枝6g,当归9g,芍药6g,阿胶9g(另包),甘草6g,牡丹皮6g,半夏6g,麦冬9g,生姜6g,人参6g。原方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亦治妇人久不受孕[3]。兼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寒湿凝滞以温经除湿,化瘀止痛,予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归9g,川芎3g,肉桂3g,干姜3g,小茴香1.5g,五灵脂6g,蒲黄9g(另包),延胡索3g,赤芍6g。原方治疗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少腹胀满,或经行腰酸少腹胀,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1.2.3湿热下注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予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莪术15g,香附15g,延胡索15g。原方治疗湿热瘀血蕴结胞中,见经前腹痛拒按,有灼热感,腰骶胀痛,低热起伏,经色黯红有块,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数。兼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1.2.4气血虚弱 益气补血止痛,予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人参20g,黄芪15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25g,白芍15g。原方治疗经水先期而至,血少浅淡,气虚甚不能摄血者。兼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1.2.5肝肾亏虚 益肾养肝止痛,予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山药15g,阿胶9g,巴戟天3g,甘草3g。原方治疗妇人肾气不固,行经后少腹疼痛。兼见潮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小腹空冷者,加附子lOg;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痛经完全消失,停药观察未复发。有效:痛经明显 减轻,停药以,察不见加重。无效:痛经无明显减轻,或停药后复发。
2.2 治疗结果
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疼痛发作为主症。辨证一般痛在经前拒按者多属实,痛在经后喜按者多属虚;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剧痛多为实证,隐痛多为虚证。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临床以肝肾虚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多见[4]。对痛经的治疗,总以调理气血为主,因于寒者,宜温而通之;因于热者,宜清而通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宜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宜补而通之。
痛经在临床上最多见到的是寒湿凝滞型痛经。此型痛经的辨证要点是“寒”、“痛”二字,治疗应选用温热之品,使得气血温和,血行通畅,达到当月痛止、下月期准、症状消失的目的。可采用“三步疗法”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经前防,即以上次月经行经日期为标准,提前1周开始服用温理气血、鼓舞畅行的药物,此为第一法。药物有: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桂枝、香附、乌药、炒小茴、艾叶、胡芦巴、仙灵脾、生甘草。经期治,即患者在行经期间临床症状表现较急、重,寒象明显。因此,采用大辛大热、回阳救逆的药物,使阳气四布,阴翳自散,血海得温,经水畅行,此为第二法。药物有:附子、干姜、淡吴萸、艾叶、肉桂、炒小茴、元胡、广木香、炒当归、川芎、制香附、细辛、生甘草。经后固,即在月经干净后,腹痛消失,此时,选用养血温胞、调和营卫的药物,使得胞络充养,气血调达,此为第三法。药物有: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狗脊、川断、艾叶、熟地炭、陈皮、透骨草、炙甘草。
痛经病情复杂,容易反复发作,但痛经的预后一般较好,可随绝经的到来自行消失。对较重者应积极治疗,有器质性病变者应治疗其原发病;原发病除,则痛经自止。
【参考文献】
[1]陈志霞,梁洁莎.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8):73-74.
[2]高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河南中医.2012.
32(2):184-185.
[3]高艳芝,高彦明,高彦强.痛经辨证论治歌诀及方药[J].河北中医.2003.25(04):266-266.
[4]范建华,潘小霞.基于文献的原发性痛经中医用药规律研究[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23):152-153.
论文作者:王淑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川芎论文; 当归论文; 气血论文; 白芍论文; 湿热论文; 药物论文; 延胡索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