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疼痛特点及对运动康复的影响论文_王维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221011

摘要:目的:分析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疼痛特点及对运动康复的影响。方法:择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各60例分别作为痉挛组及不随意运动组,开展对症治疗,分析两组疼痛情况及运动康复效果差异。结果:痉挛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痉挛组单次疼痛时间、疼痛发作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痉挛组、不随意运动组经康复治疗后,其BBS评分、MWS、GMFM组间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均存在一定的疼痛率,经治疗后不同脑性瘫痪患儿不同类型间疗效相当。

关键词: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疼痛;运动康复

脑性瘫痪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一定发病率,典型临床症状或体征包括运动障碍、智力下降及知觉障碍等,都在1岁内发病,影响因素包括基于遗传因素、男性因素及妊娠期合并症等。脑性瘫痪不仅能够带给患儿本身痛苦,还可增加其家庭心理及经济负担[1]。而根据脑性瘫痪临床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成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痉挛型及不随意运动型最多见。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2018年1月期间,入本院就诊的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的疼痛特点及不同类型运动康复治疗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以此期间入本院就诊的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各60例为研究对象,即痉挛组及不随意运动组。痉挛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8岁,年龄平均(4.95±1.33)岁;合并语言障碍者11例,智力下降者5例,听力障碍者4例,癫痫者2例,视力下降者2例。不随意运动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9岁,年龄平均(5.14±1.37)岁;合并语言障碍者13例,智力下降者7例,听力障碍者6例,癫痫者3例,视力下降者1例。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先经医务人员收集其疼痛方面的资料,比如入组前90d内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次、每次疼痛持续时间等;其中疼痛程度利用VA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均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比如抑制头背屈训练、核心肌力训练、躯干控制训练等,或根据实际情况,参考相关资料,开展悬吊训练等其他康复治疗[2,3]。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组间疼痛情况比较,按照VAS疼痛评分、单次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频次评估分析;其中VAS疼痛评分,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组间康复治疗效果差异,按照BBS评分、MWS、GMFM评估,分析患儿康复治疗后平衡功能、10min步行速度及粗大运动功能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为研究分析数据,利用(x±s)表示计量资料,开展x2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疼痛情况比较

痉挛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痉挛组单次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组间疼痛情况比较(x±s)

2.2组间康复治疗效果差异

痉挛组、不随意运动组经康复治疗后BBS评分、MWS、GMFM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组间康复治疗后BBS评分、MWS、GMFM差异(x±s)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指小儿因诸多不同因素导致脑组织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进而引发肢体活动受限,或可伴发流涎、肌力异常等临床表现,多经MRI等影像学的检查或运动方面标准评估,明确脑性瘫痪诊断,故需在了解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对症康复治疗措施,从而尽快改善,减轻疼痛,优化预后。小儿脑性瘫痪可分为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的疼痛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均存在肌张力过高、疼痛等临床表现,很容易导致肢体出现畸形、髋关节脱位等情况,一方面可能造成患儿活动障碍,另一方面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引起其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4]。故需在实际情况中,关注其疼痛表现,并以此作为制定康复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痉挛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单次疼痛时间、疼痛发作频次则更低(P<0.05);但两组康复后BBS评分、MWS、GMFM组间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疼痛程度更严重,但疼痛持续时间及每日发作频次则低于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而经过针对性康复治疗后,不同脑性瘫痪类型间疗效差异不大。

总之,脑性瘫痪在儿童时期并不少见,多见于痉挛型及不随意运动型,前者每次疼痛更严重,但每次持续时间及发作频次更低,而经过对症治疗后,两个类型的疗效相当。

参考文献:

[1]赵会玲,李晓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3):369-373.

[2]康贝贝,徐磊,范艳萍,等.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5):556-558.

[3]李燕平.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全方位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与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4):151-153.

[4]李恩耀,腾军放,赵鹏举,等.头部水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2):165-171.

论文作者:王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疼痛特点及对运动康复的影响论文_王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