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西苑学校 264500
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是一个接触音乐美、感悟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中,许多学生并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学生普遍的感受是:上音乐欣赏课很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如下问题:
1.偏重讲解,轻体验。在欣赏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音乐知识技能,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篇幅去讲解,而原本作为教学重点的“欣赏”则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要知道欣赏的教学应强调的不是内容、意义或知识,而完全是审美的感受力,那些知识性和智力的分析可能很快就使学生失去了欣赏的兴趣。
2.以静止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静静地听音乐,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启发,往往会使欣赏停留在表面,学生很难听出个所以然来。甚至会让学生对音乐欣赏渐生厌倦情绪。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改变必须一改“一言堂”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以“导、听、动”三步融合为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发展学生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导”之有方,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1.画面导入法:在欣赏不同民族或者国家的音乐作品时,学生可能对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风土人情不太了解,也就很难让学生对这里的音乐或者舞蹈能产生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美丽风景、服饰、以及重大节日等有特色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画面导入法,向学生播放、介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们从中对这一民族或者国家的风情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便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为后面的成功欣赏作好铺垫。
2.问题导入法:即教师设立问题,通过问题展开对本课欣赏音乐主题的讨论。
3.实物导入法:初中的音乐欣赏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外器乐作品,在对这部分作品进行欣赏时,如果有条件,老师可以将几种易于携带的乐器拿到课堂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用眼对实物的看,而刺激耳朵对音乐的听,课堂上不但能让学生听到乐器的音色,还能让学生看到乐器的形状,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了解要成为一个器乐演奏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此外,欣赏的导入方法还有乐曲主旋律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需要酌情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导入欣赏在语言上务求简洁、有趣味性、有鼓动性,并要充满感情,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言之无物、罗嗦冗赘、缺乏感情,导入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听”之有度,增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听”是音乐欣赏的主体部分,教师的讲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学生自主的“听”,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师要发挥好辅导作用,帮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殿堂中。
如果没有知识技能作为基础,整个欣赏是肤浅的,但如何才能把握好讲解的度呢?这就要求老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每次给学生欣赏乐曲前都提出与乐曲相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听完乐曲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以确保学生是艺术欣赏活动的主体。
三、动之有法,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
不可否认,音乐欣赏需要静,只有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倾听、感受音乐。但单纯静听的欣赏教学,会使学生不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欣赏渴望,以及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相对静而言,我们在这里所提倡的动是一种表现活动。如口头表现、书面表现、创造表现等。
1.口头表现:一方面是要听听学生对音乐作品说些什么,这是老师了解学生欣赏作品内心感受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2.书面表现:就是看看学生对听到的音乐作品写些什么或者是画些什么。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充分理解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易于反掌。欣赏时,教师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让学生用笔来画出自己所听到的,或者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或者编出一段动人的故事,不仅感受了音乐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创造表现: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手甚至身体,把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比如为乐曲的主旋律创作一段歌词,给具有舞蹈性的乐曲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也或者是用打击乐编配一段节奏等等,通过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音乐,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印象。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四、教师自身素质是上好欣赏课的基石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石,康德说:“轻盈的鸽子借着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受到空气的阻力,他可能会想象,在真空中飞起来还要更容易吧。”学生就如同轻盈的鸽子,挥动着想象的翅膀欣赏着色彩斑斓的世界,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演。在欣赏教学中,当学生静听完音乐作品后,教师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表现活动,这样静与动的结合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领略到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如此以来,音乐欣赏课将不再是沉寂的“一言堂”,也不是学生口中无奈的“枯燥无味”,而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论文作者: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音乐论文; 教师论文; 乐曲论文; 自己的论文; 音乐作品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