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文献论文,现状及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1698(2000)04—0115—08
一
文献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传统学科。正由于这种“古老”、“传统”的特点,加之它与文化遗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以往闭国锁关、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一直得不到重视,发展十分缓慢。近20年来,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像其它学科一样,我国的文献学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诸家并起,著作层出。1933年商务印书馆所出郑鹤声等《中国文献学概要》似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以“文献学”名书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一书打破近半个世纪的寂寞,继之而起。同时,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版。)一书又打出“古典文献学”的旗帜。此后,有的继续以“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题书,如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倪波等《文献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等。有的号称“实用文献学”,如张玉勤等《实用文献学》(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号称“文献信息学”,如黄宗忠《文献信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朱建亮《文献信息学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有的号称“文献传播学”,如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有的号称“文献计量学”,如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王崇德《文献计量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有的不加“学”字,或论“文献交流”,或论“现代文献”,如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还有专科性文献学著作。有文学文献学,如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有历史文献学,如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张大可等《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等。有经济文献学,如单淑卿等《中国经济文献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纵览各家著作,真可谓盛况空前,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无论出于硕学名家之手,还是完成于后起之秀,大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分析越来越细密,论述越来越精深,向着系统化、科学化迈进。科研成果的进步和增多,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全国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历史系、图书馆学系及近百个古籍整理研究所大都设有文献学专业,或为古典文献学,或为历史文献学,或为文献学。其中许多院校的这类专业每年分别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还有不少专业具有博士点,招收博士生,每年培养大批各层次的专门人才,促进了古籍整理和整个文献工作,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第一,分类不清,称名各异,职志混乱。如上所述,已经出版了这么多的文献学专著,但是目前中国文献学分类情况如何,应该不应该分类,如何分类,等等。对这类同题诸家观点不同,把握不一致。反映在专著和教材中,往往称名相同,内容却出入很大;称名不同,内容却相差无几。显然,学界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没有公认的标准,各抒己见,意到之为。因此分别观之,似乎诸家自成体系,各有建树,但综合观之,却发现学科分类不清,职志混乱。
第二,内容庞杂,主次不清。这是由前一个问题所造成的。比如有的著作既讲现代文献学,又讲古代文献学;既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计量学等,又涉及图书的编辑、出版乃至发行,等等。又如有的专科性文献学著作讲了本门学科的文献学之后,又分别设立专章讲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乃至史源学、编纂学,还要讲属于其它一级学科的文献。如此之类,企图面面俱到,意在求全,却犯了主次不明、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等错误。
第三,结构零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主要是由以上第二个问题造成的。内容庞杂往往导致结构零乱。比如有的文献学著作分别划分章节,前面讲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接着讲古代的注释,接着讲版本、目录等,接着又讲今注今译等。在文献学著作中介绍注释方面的有关问题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按古注今注分章,更不应该用其别的内容将两者遥遥隔开。结构零乱破坏了全书的整体感,没有系统性,更谈不上科学性,失于粗疏、芜杂。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科体系中,一级学科中的中文学科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科有历史文献学专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有文献学专业,都是二级学科。但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定的学科体系中,有中国历史所属的历史文献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所属的文献学,却没有中国文学所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这表明国家主管文教的两个部门所制定的两种学科体系,对文献学的分类和归属不很一制。因此每年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项目因其无所归属,难以申报,对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妨碍。教育部所制定的学科体系对文献学的分类和归属也产生过波折。1996年下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新旧专业目录对照表》(征求意见稿),取消了原属于中文学科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将其所属的部分内容分并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及古代汉语专业。征求意见稿下发后,原来没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校及有关专家反应强烈,向上面提了意见,得到采纳,因此最后正式下达的文件中,又恢复了这个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所制定的现行的学科体系,存在着分属于3个一级学科的3个文献学专业,即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文献学,均属于二级学科。但直至目前,从上到下,对这3 个二级学科的学科特点及专业内容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基本上是由各校自定,因此在相应的三级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与选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院校的这类专业在设置所属三级学科和课程时,往往不是以专业需要为根据,而是因人而定,即根据本单位教师的擅长而定。这样便出现了应该设置的学科和课程没有设置,不应该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反而强行设置了,致使专业建设不伦不类,似是而非。尤其是当单位领导即主任、所长之类不是本行专家的时候,这种情况最容易产生。目前在许多部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泛滥,学术界、教育界已不属净土。一些单位的领导可以不顾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利用手中权力,为了照顾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利益,欺上瞒下,强行改变专业性质。比如有的单位领导从事古代文学,而不懂文献学,他就千方百计突出古代文学,排挤其他方面的人才,名义上称作“中国古典文献学”,实际上搞的是古代文学,必然影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里引出一条教训:凡科研院所的领导人,特别是第一把手,必须由地道的本行业专家担任,不懂行的人不能担任,否则,就会改变专业性质,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至打乱国家专业设置的整个计划。这个教训,应该引起各有关单位上级领导的重视。另外,由于三级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不统一,不标准,各地在教材编写和选用上也出现了不妥当和重复的现象。这一切对各类文献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不利的,应该设法加以解决,改进。
二
我们认为,要改善目前我国文献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是做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纲举目张,其它工作都可以有秩序地进行。事实表明,文献学有古代的内容,也有现代的内容;有中国的知识,也有来自国外的知识;而且它是一门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其边缘性表现在它处于文理各学科之间,几乎同各门学科都有关系。其综合性表现在它的学科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了与许多现行的独立学科有关的各种知识。其交叉性表现在各门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文献学,而且部分内容有交叉现象。文献学的分级分类工作除必须注意到以上各点之外,还应该从有利于整个文献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出发。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将文献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与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同时仿照调整后的历史学的例子,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级学科,学科名称就叫做“文献学”,英译名philology。 下属中国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介绍中国传统的文献学知识,可包括8 个三级学科,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辨伪学、辑佚学、古籍整理体式学、传统经学。另外,文字学、音韵学、辞书学属于中文学科(一级学科)的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可以开设这些课程,但不必重设这3个三级学科。还有, 语言文字学下也有三级学科训诂学,但以词义训释为主,实际上相当于西方的语义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所属训诂学范围很广,相当于西方的解经学、经注学、阐释学之类。
现代文献学介绍受国外现代文献学理论影响所创立的有关知识。现代文献学在中国的兴起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这门学科正在发展中,就目前情况看,可包括以下一些三级学科:文献信息学、文献制作学、文献传播学、文献计量学,等等。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
一中 .
级历 国 经 数 中 .
学 文献学史 语 济 学 医 .
科学 言 学 学 .
文 .
学 .
二中 中 中
级 中国古典文献学 现代文献学国 国 国 数 中 .
学历 文 经 学 医 .
科史 学 济 文 文 .
文 文 文 献 献 .
献 献 献 学 学 .
学 学 学 .
级 目 版 校 训 辨 辑 古文 文 文 文
学 录 本 勘 诂 伪 佚 籍 传献 献 献 献
科 学 学 学 学 学 学 整 统信 制 传 计
理 经息 作 播 量
体 学学 学 学 学
式
学
以上的分级分类,属于文献学学科本身的事情。同时,由于文献学的交叉性特征,在根据文献学上所规定的研究范围、方法、理论等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文献时,就出现了专科文献学,已经见到专著的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文献学、中国经济文献学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文献学早已被国家列为二级学科,中国文学文献学、中国经济文献学尚未列为学科,但预计不久的将来,都要正式列为学科,此乃大势所趋。依照这3个专科文献学的成例, 几乎文理各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文献学,如哲学文献学、法学文献学、数学文献学、中医学文献学、佛教文献学、道教文献学,等等。可以预计,过不了多少年,这类著作都会应运问世。专科文献学可以作为本门学科的二级学科,但不必再设三级学科。不过教学上除了本学科的通论教材之外,倘有必要,还可以酌加一些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三级学科方面的有关课程。专科文献学的通论性著作和教材应该根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安排章节,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切忌好大喜功,泛论不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有关问题,避免不伦不类、文不对题,避免给社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也避免给本行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过重的负担。
综上所论,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参见上页表解
要改善我国目前文献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做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工作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配备具有真才实学的本行专家做领导。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是决定性的问题,政治上如此,学术上也如此。前文已经提及,此不赘述。二是应该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需要,调整人员结构。应该因专业配备人员,不应该因现有人才改变专业性质。凡不适宜从事本专业科研和教学的人员都应该设法调整,更换新的岗位;滥竽充数,凑合应付都是要不得的。应该把懂行的有才干的专家推上科研教学第一线,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样,所属学科和专业才能兴旺发达。三是上级领导部门要及时督促检查。只发文件不检查,往往就会让不合格的基层领导钻空子,使工作遭受损失。因此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检查中要听群众意见,多看实例,不要满足于领导汇报,以免上当受骗。在现时情况下,下级领导瞒天过海,上级领导上当受骗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术界、教育界也是这样。通过认真检查,凡不符合条件的学科专业应限期整改,到期达不到验收标准,停止招生,以至取销该学科该专业。
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做好以上各项事情,那么目前我国文献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一定能够如期得到解决。
三
中国传统文献学起源很早。过远的年代暂且不论,春秋中期(公元前500年前后),孔子序《书》,记《礼》,正《乐》,订《诗》, 解《易》,作《春秋》,所做的正是研究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他的实践中包含了早期的文献学理论。从此以下,2000多年来,历代学者前仆后继,一代一代为整理中华文献遗产做出了不朽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学知识。只不过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的文献学家大都注重实践,不注意理论概括和爬梳,因此所出现的文献学理论著作比较少。到了20世纪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始正式以“文献学”名书。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伴有本学科专著出现,似起于此时。80年代初,又出现了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体系日臻完善。由于以上两种著作奠定了中国文献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而它们的作者都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更由于这两种名世著作的研究对象、取材范围及书中所提出的有关理论的施行对象等都是古代典籍,也就是广义的历史文献;还由于张舜徽先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因此,在《中国文献学概论》与《中国文献学》两书所代表的年代里,人们往往把“文献学”跟广义的“历史文献”及“历史文献学”归于一体,认为历史文献学可以代表中国的整个传统文献学。但是,就在《中国文献学》出版发行的同时,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也行世了。由于当时中国既有属于中国历史学科的历史文献学专业,又有属于中文学科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而且后者建立专业时间更早、实力更强。以前没有代表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通论性理论著作出现,人们权以郑氏、张氏的著作为宗主,现在出现本专业的通论性理论著作,自然而然要另立山头。有一段时间里,历史文献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学科如同真假猴王,弄得学界好为难,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为两家排座次。接着,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中又杀出一家文献学,确实有一点乱上添乱。对3 家文献学如何区分,如何对待,使许多人感到很难办。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感到无法分辨,只好硬着头皮走自己的路。实际上,当1986年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一书行世的时候,就表明中国古典文献学归类不当,不应该处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当二级学科,而应该迁出。它原来所处的二级学科位置应该由中国文学文献学来代替。张君炎氏的著作体例分明,旗鼓相当,内容充实,科学性强,足以担当此任。这样一逼,原有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地位既不能与文学文献学并列,更不能下降,也不能上升,自然就不能继续处于中国语言文学范围之内了。于此同时,现代文献学论著大量出现。现代文献学的登场,使古典文献学找到了同辈学科。文献学既然有古典派与现代派之分,那么上位学科自然而然就是综合性的文献学。不光是推理如此,无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科学发展的趋势出发,设立具有边缘、综合、交叉性质的学科文献学,使之既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又作为一级学科,是完全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文献学作为一级学科,那么中国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作为二级学科,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学术上所形成的实际情况已经如此,只是现行的学科体系从形式上还没有来得及调整。
由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地位发生了变迁,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因此,当原有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实际上已经被挤出中文学科范围,成为应该设立的独立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文献学所属的二级学科的时候,原有的历史文献学虽然在历史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地位不变,但其内含和任务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再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献学,——这个任务已历史地落在中国古典文献学肩上,仅仅代表狭义的历史文献学。自从1988年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一书刊行后,形势已经向这方面转化。近些年来,现代文献学与专科文献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已使历史文献学的专科文献学性质和地位形成定局。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来说,广义的历史文献包括经、史、子、集4部所有的书籍,狭义的历史文献, 则只包括史部和经部的部分书籍。与此相适应,狭义的历史文献学基本上只应该论述研究整理狭义历史文献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等。在各类专科性文献学著作陆续问世的今天,如果同样属于专科性文献学著作的历史文献学著作超越本学科研究范围,闯入其它学科领域,就显得既不得体,又无必要。因此,有些历史文献学通论性著作中设立专章,分别介绍“目录学”、“传注学”、“校勘学”等,就显得很不妥当。因为如上所说,这些学科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级学科,而且早已各有专门著作行世,即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通论性著作也不能这样分别作学科性的全面介绍,只能作为所属分支学科,作一些概括性介绍。其它专科性文献学著作便没这样做的必要,只宜紧紧围绕本学科所属狭义文献状况,作一些相应的论述就行了。历史文献学著作也应该这样。当然,对学者个人来说,作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是可以的,但对某一门学科及其所属通论性著作来说,应该设立什么,论述什么,不应该设立什么,论述什么,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否则就不可能具备科学性。在学术日进、学科林立时代,没有科学性的学科和著作很难存在和发展,这是一种常识。做任何事情不可违背常识,科学研究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