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宪与民族保守主义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主义论文,日本论文,思潮论文,修宪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现行的1947年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以限制军事化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著称,其中的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放弃武力”、“不保持军队”、“不承认交战权”。然而,这部获得世界广泛赞誉、得到日本国民普遍支持、对日本经济崛起功不可没的“和平宪法”,在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眼中却是重振民族雄风、再现昔日大国梦的“绊脚石”,因此不遗余力地一再推动对宪法的修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族保守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涌现,其突出特征是重视日本民族精神和传统,要求清算战后体制,成为“普通国家”,而修改宪法乃是第一要务。目前,这股思潮已经主导了日本朝野和国民意识,对日本“和平宪法”的命运及国家发展道路的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
日本修宪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
(一)日本近现代宪政发展史及战后历次修宪思潮
日本近代宪政制是主动引进和被动移植相结合的进程。明治维新后,1889年日本引进西方的宪政制度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明治宪法”带有浓烈的神权色彩,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内阁、议会、军部各司其政并分别向天皇负责,将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侵略扩张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7年“和平宪法”彻底否定了“明治宪法”的内容,确立了“国民主权”、“民主主义”和“和平主义”原则。“和平宪法”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一条“象征性天皇制”和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中。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被剥夺了参与国政的统治权,只履行形式与礼节上的“国事行为”。第九条则是“和平宪法”的核心与精髓,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和平宪法”生效至今,以右翼分子和保守势力为主的改宪派多次掀起修宪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鸠山一郎、岸信介等为代表,提出“修改宪法、重整军备”的执政纲领,主张拥有统治力量和防卫力量,要求恢复战前天皇制、废除第九条、限制国民权利、扩大内阁职权。
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保守政治集团再次对宪法发起挑战,提出了《修改宪法的方向》意见书,主张制定包括删除第九条、实行征兵制、可向海外派兵、天皇为国家元首的“日本人的宪法”。
第三次是80年代初期,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要求修改宪法,恢复“天皇元首制”,拥有“防卫军”。自此,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并影响着此后的修宪进程。
综观战后的数次修宪运动,其特征是修宪一直由少数右翼分子和保守派政治家推动,修宪焦点和主要目标是恢复天皇制和废除第九条。然而,“和平宪法”所确立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理念已深入民心,在维护“和平宪法”的革新政党以及热爱和平的日本国民的反对下,保守势力的多次修宪行动都是无果而终。
(二)冷战结束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已不甘于“经济巨人,政治侏儒”、“贸易大国,军事小国”的国际地位,开始要求成为政治军事大国,于是,修改束缚手脚的“和平宪法”第九条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民主改革的不彻底,战后日本的保守主义一直没有间断,作为社会思潮长期存在,只是表现时强时弱而已。无论是战后初期吉田茂确立的“重经济、轻军备”的和平发展路线,还是鸠山一郎、岸信介“重整军备”的政治、军事路线,其保守主义本质如出一辙,目标就是使日本重新崛起,差别仅在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主张不同而已。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区冲突和摩擦不断,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在海湾战争尤其是九一一恐怖袭击后,日本一再突破宪法禁区,屡次向海外派兵,自卫队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出“专守防卫”,拥有了“先发制人权”和“集体自卫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成为日本修宪的最好口实。而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的需要,全力支持日本扩充军备和向海外派兵,并表态希望日本修宪,这直接鼓励了日本民族保守派的修宪决心。
此外,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成为日本修宪的重要借口。日本先后制造了“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军事威胁论”,此外还刻意制造并夸大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与冲突。日本在2004年的《防卫计划》中假设了“中国进攻日本的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形是东海海洋和领土争议,第二种情形是台海冲突。这实质上反映了日本新一轮国家扩张主义的倾向,是日本与邻国争夺争议领土、圈占海域、抢占资源、争夺东亚地区主导权的结果。“朝鲜的核武器开发问题、对俄罗斯的戒备感、甚至近年来再度被一部分新闻媒体渲染起来的中国的扩充军备等等,都是为日本迅速增强军事实力辩护时不可欠缺的托词材料。”① 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日本反应异常强烈,积极主张采取强硬的制裁立场,并借机将修宪问题再次提上日程,甚至有政要公开宣称日本也要“核武装”②。
(三)民族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修宪理念
中曾根康弘和小泽一郎是引领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理念的先锋和精神领袖。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奠定了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并推动其在日本国民中生根发芽。1982年以鹰派色彩著称的中曾根上台后,提出了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倡导“检查战前及战后的偏差”、“纠正战后40年的弊端”、“消除战败遗迹”,改变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形象,把日本建设成“国际国家”,创造一个辉煌的“日本世纪”。中曾根在《新保守理论》中如此解释保守主义:“第一,我们要保卫日本美丽的大自然和日本的领土;第二,保卫日本人的生活及其生活价值;第三,保护自由的市场经济;第四,保护日本民族在大化改革和明治维新时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积极的民族气魄——这就是我所说的保守主义。”③
中曾根在任期间,军事上突破了防卫费用占GDP1%的限制;文化上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激发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于1985年8月15日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在国际问题上,改变以往仅涉及经济问题的局限,积极参加全球性政治问题的讨论。为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目标,中曾根主张必须修改宪法,确立日本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思想,在精神上再造日本民族和国家。2005年4月,中曾根设立的世界和平研究所发表了《宪法修改案》④,其中将第一条改为“天皇元首制”,规定“天皇是国民享有主权的日本国的元首,是国民统合的象征”,并提出修改第九条,主张拥有“防卫军”,有权参加联合国的国际合作活动和行使武力。
民族保守主义理念的另一奠基人是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他继承并发展了中曾根的大国主义路线,提出了“普通国家”论,并集中体现在其所著的《日本改造计划》一书中⑤。小泽主张改变长期奉行的“经济立国”路线,成为拥有独立军事武装权的“普通国家”。该书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发行量达70万册,其主张在政府官员和中青年阶层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小泽一郎的“普通国家”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日本要在国际上发挥军事作用,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在安全保障方面做出国际贡献;(2)改编自卫队,使其在保障本国安全中作为“核心手段”发挥作用,并将迄今采取的“被动的专守防卫战略”改变为“能动的和平创造战略”;(3)把自卫队作为“联合国机动部队”,使之能赴海外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4)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同美国步调一致,是日本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政策”;(5)实行政治改革,建立“权力集中的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体制”;(6)为使日本能将自卫队派往海外,必须修改宪法第九条,增加新条款或另行制定“和平安全保障基本法”⑥。
民族保守主义势力主导下的日本宪法修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保守主义思潮作为政治家的执政理念、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开始影响并逐渐主导日本政坛,并发展成为日本社会和国民中的一种意识。民族保守主义的“政治内涵”是追求日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和政治军事大国化道路,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反对一国和平主义、鼓吹恢复日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说教,既怀有典型的民族主义理想,同时又具有保守主义的外壳,是带有民族主义性质的保守主义。民族保守主义政治家反映出来的思想特征,主要是坚持否认侵略历史的所谓“自由主义史观”,文化上崇尚“天皇精神”的国家观念,怀念“旧时代”日本“辉煌的历史”,鼓吹、张扬大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一味追求日本民族利益至上的政治意图,与作为政治意识或政治思想而存在的保守主义,汇成了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总体价值取向⑦。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族主义在“民族保守主义”中所占的份额会进一步加重,而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是很值得深思的。从中曾根康弘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到小泉纯一郎的“自己的国家自己保卫”,再到安倍晋三的“美丽的国家日本”,追求日本民族的“主体性”和整合国民意识已成为民族保守派政治家的执政理念。由此,日本改变了二战后坚持经济发展的“55年体制”,开始背离宪法的和平主义道路,民族保守派逐渐主导日本政坛,修改宪法成为首要和根本目标。在修宪进程中,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政治家、新闻媒体等“各司其责”,上演了一出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保守主义“修宪合奏曲”。
(一)通过宪法解释和外围立法实质性突破第九条
20世纪90年代,民族保守主义势力已主宰日本政坛决策层,对“和平宪法”尤其是第九条的修改已经成为日本民族保守派政治家的首要任务。
小泉执政之前,日本国会已先后通过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和《周边事态法》,自卫队开始走出国门。小泉执政期间,在安保领域对第九条的实质性突破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此带领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轨道上明显提速。小泉多次公开声称“自卫队就是军队”,主张修改宪法为自卫队正名,并采用宪法解释、制定修改安全保障法等方式,绕开第九条限制,逐步架空宪法。九一一恐怖袭击后,日本借反恐名义通过了《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年5月,日本利用“朝核问题”通过了争议已久的“有事三法案”,允许采取“先发制人”手段,实质上等于恢复了“交战权”。2004年7月,日本通过了《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同年年底向仍处于战争状态的伊拉克派兵,实现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突破。根据上述法案,日本可以“先发制人”进行攻击,由“防御型”转变为“进攻型”。
由此可见,在不修改现行宪法的情况下,日本早已完成了包括“交战”在内的军事领域的立法,从而为修改宪法创造了条件。然而在国会、政党及国民中一直存在对“自卫队存在”、“海外派兵”是否违宪的质疑与争论,只有通过修改第九条,才能使已存在的违宪事实披上“合宪”的外衣,才能正式拥有集体自卫权、成为可以进行战争的“普通国家”,进而走得更远。在民族保守派政治家和媒体的引导下,这些既成事实的违宪行为逐渐取得了日本国民的认可,为最终修改第九条铺平了道路。
(二)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的《最终报告》为修宪定调
2000年1月,日本国会首次设立了对宪法进行调查的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宪法调查会对各政治派别有关修宪的观点及主张经过长达五年的调查与整理,于2005年4月出台了结论为“多数意见主张修改宪法”的《最终报告》。在众议院长达683页的《最终报告》中,获得三分之二人数支持的“多数意见”认为,修改后的宪法应坚持现行宪法的“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基本人权的尊重”三项原则,维持“象征性天皇制”;主张坚持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放弃战争”条款,但应修改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不保持军队”条款,并在“承认自卫队和自卫权的存在”、“允许海外行使武力”、“行使集体自卫权”方面基本达成多数意见。该报告书是“三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是各党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反映了两大保守政党主导日本政局的现状。
宪法调查会《最终报告》的出台加快了修宪的进程,预示了修宪的主要方向。该报告结束了日本朝野长期以来关于“是否修改宪法”的争论,第一次明确了修改宪法的必要性,使修宪进入了具体操作的实质性阶段,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自民党的《新宪法草案》成为新宪法蓝本
随着国会宪法调查会《最终报告》营造出“修改宪法获得多数支持”的有利氛围,自民党也加快了规划“新宪法”的步伐。2005年11月22日,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新宪法草案》,表明了全面修改“和平宪法”的意图,正式宣告了自民党执政下修宪的方向与新宪法的蓝本。其修改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是对第九条进行修改。删除第九条第二款,代之以如下内容:(1)“拥有由首相为最高指挥官的自卫军”,“作为行使自卫权的组织,将保持自卫军的存在”;(2)“为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自卫军可以参与在国际协调下展开的行动、在紧急事态下维持公共秩序的行动以及为保卫国民生命或自由的行动。”⑧
其二是确立天皇的地位,将“天皇”作为第一章,认为天皇制是日本特有的制度,天皇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但仍维持了现行宪法中“象征天皇制”的规定⑨。
其三是对首相的产生与权力进行修改,提出通过民众直接选举首相,加强首相权力,将原属内阁的行政权归属于首相。
其四是将“有事法制”引入宪法,设立“国家紧急事态”条款,完善了战时法制。
(四)形形色色的修宪草案与主张
为推动修宪进程,支持修宪的各政党、新闻媒体、政治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都相继提出自己的修宪理论与主张,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修宪草案,为社会各界达成修宪共识做了充分的铺垫,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民族保守主义倾向。
“修宪派”包括自民党和部分民主党议员及右翼团体,主要观点包括:宪法是在美军占领时期由战胜国“强加”的,目的是削弱日本,并未充分体现日本国民的意志;第九条损害了日本作为国家的基本主权,妨碍了日本作为国际社会一员要承担的义务。不过,对于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第九条的问题,修宪派内部意见分歧较大。
“创宪派”的民主党主张:“有必要主导创制新宪法,通过广泛创制宪法的国民运动来推动日本从官僚主义向国民主权的国家转变”,修宪的内容可能涉及所有条文,包括对宪法第九条的修改。可见,“创宪”的提出是出于与自民党进行政治抗衡的需要,本质上与自民党的“修宪”并无二致。
“加宪派”以公明党为代表,主张“坚持宪法第九条”,只对“与时代不相符以及不足的部分”进行增减,提出把个人隐私权、环境权写入宪法。2006年1月,公明党宣布,宪法第九条也应被列为修改的讨论对象,表明公明党也加快了修宪步伐。但由于公明党的母体创价学会始终对修改第九条强烈抵触,因此公明党内要达成一致意见并非易事。
“护宪派”以共产党、社民党以及和平市民团体为核心,主张现行宪法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理念,坚持宪法第九条的和平主义精神,反对修改宪法,认为第九条是日本“反省侵略战争,向世界作出的永不再战的承诺”,“修改第九条就等于撕毁这一承诺”⑩。
在宪法修改内容方面,与各党派内部或彼此达成妥协后的修改内容相比,许多民族保守派政治家个人走得更远。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均积极主张恢复“天皇元首制”以及拥有军队。前防卫厅长官、众议院安保特别委员长爱知和男的《日本国新宪法法案》提出:第九条应当修订为“日本以太阳旗为国旗。日本国以《君之代》为国歌。”原第九条放弃战争力量的内容,修改为第11条“日本自行保卫本国的独立与安全,拥有对突发外来侵略进行武力对抗的权利。日本可以根据国家防卫目的而与其他国家结成同盟。”第12条“为实现前述两款之目的,日本保有国防军。国防军组织依照法律确定。”以及第14条“国防军的最高指挥监督权属于首相。”
日本的右倾媒体也是修宪的积极推动者。其中,《读卖新闻》于1993年成立了“宪法问题研究会”,此后多次发表“修改宪法草案”。其于2004年5月3日公布的《宪法修改草案》的中心内容如下:承认天皇在对外关系方面具有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性质;主张保留第九条第一项的放弃战争条款;要求拥有为进行自卫的军队;积极协助国际机构活动、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经国会批准可派遣公务员和军队参加国际活动。
(五)日本国民在修宪态度上的变化
二战后至90年代,和平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保守势力修宪的企图因国民的强烈反对而一再落空。根据《朝日新闻》自1955年起开始实施的对修宪的问卷调查,赞成修宪者直至1986年仍仅占30%左右;1997年的调查中,赞成修宪者已占到46%,首次超过反对修宪者的39%;2004年的调查中,赞成修宪者首次过半数(11)。
随着日本经济跃居世界前列,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国民满足于现状,社会意识趋于保守化。美国学者尤金·马修斯指出:现今的日本人大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希望日本能够在亚洲地区至少是在经济领域发挥其领导作用,他们希望知道日本重新武装起来能否成为帮助他们的国家获得尊重的一种方法(12)。正由于此,保守的自民党获得了相当稳固的支持,不仅在日美安保体制、自卫队、发展军备等问题上,民众对自民党政策的支持率不断提高,而且自民党对宪法的突破解释和修宪主张也基本得到了国民的认同。
影响日本社会向民族保守主义方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的抬头。虽然和平主义思潮在日本并未消亡也尚未被取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由于日本的近代史教育存在问题,致使二战后出生的日本年轻一代对日本发动二战的历史及战后和平缺乏深刻理解,加之保守政治家的鼓动误导,以追求政治大国和担负世界责任为目标的民族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在修宪问题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票。
此外,改宪派为获得民意支持修宪而做的努力也在逐步发挥成效,其改宪口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保守性”,引导与鼓动民族情绪的倾向明显:(1)“美国强加宪法论”,主张现行宪法是美国占领时期强加给日本的,不能代表日本民意,要求“坚持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天皇制,认为只有天皇才能反映和代表日本的民族性;(2)宣扬“周边威胁的存在”,以狭隘的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为导向,在有争议领土和海洋划界等问题上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具有对外的对抗性和强硬性;(3)鼓吹“普通国家”目标,强调日本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改变战后美国保护下的安保体制;(4)“国际贡献论”,以国际主义口号掩盖民族主义本质。
同时,在修宪问题上,媒体的宣传引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右翼媒体通过有关修宪的舆论调查、讨论等,积极引导民意支持修宪,赞成修宪者逐年增加,为修宪奠定了舆论基础。根据《读卖新闻》于2006年3月对有关宪法的舆论调查中,赞成修宪者的比例超过56%,是自1998年以来连续第9年超过半数;反对修宪者仅占32%;主张“拥有自卫组织”的高达71%;对于第九条,认为“应进行修改”的占39%,主张“如此前一样通过解释变通处理”的占33%,“严格遵守第九条,不应进行解释变通”的为21%(13)。
日本修宪的前景及民族保守主义思潮新动向
当今日本社会中,民族保守主义不仅是自民党一党的主张、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其他保守政党的政治基础,并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文化为日本民众所接受。随着民族保守主义思潮日渐主导日本朝野和国民的意识,日本政府在安全防卫和军事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修宪步伐大大加快,反映了继续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的急切心情。2005年9月11日日本众议院大选后,民族保守派掌控了国会。2006年9月民族保守派政治家安倍晋三上台后,将修宪作为主要的政治课题,标志着日本的修宪有可能在近年内实现。而第九条如何修改以及修宪后日本的走向,也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一)“9·11”大选的影响与朝野保守政党的合流
2005年9月11日的日本众议院大选(以下简称“9·11”大选)中,以小泉为首的自民党大获全胜,取得了296个议席,与共同执政的公明党的议席之和在众议院超过了三分之二,拥有了操控日本重要政治决策的能力。拥有众议院的优位权表明,即使参议院否决了众议院通过的法律或议案,众议院也可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使该议案成立,从而架空参议院。尽管众议院的优位权对宪法修正案不适用,但却可以强行通过除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包括修改宪法的程序法《国民投票法》,在修宪上掌握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这一被日本媒体称为“超大执政党”的现象,对日本修宪进程和未来政治走向影响深远。
“9·11”大选后,日本国会的一大突出特征是护宪势力衰弱、新任议员“修宪志向明显”,拥护宪法的共产党和社民党已经无法阻挡保守势力修改“和平宪法”的步伐。根据《读卖新闻》2005年9月28日发布的对众议员的调查,新任的446名众议员中,80.7%赞成修宪。同期,共同通信社对新任众议员的问卷调查显示,赞成“全面修改宪法”的占46.7%,“赞成对包括第九条在内进行部分修改”的占25.4%,即赞成修改第九条的达72.1%。其中,自民党议员赞成修改第九条的占90.8%;民主党议员赞成修改第九条的占56.3%(14)。
目前,表面看日本政坛呈现“两大保守政党”垄断局面,但二者在外交、安保领域的主张相差无几。两党尽管在修宪问题上仍存在争执,但焦点已不再是修宪与护宪之争,而是集中在修宪的主导权以及宪法具体内容修改等问题。民主党表示“本党要争取掌握修改宪法的主导权,今后民主党将在‘承认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保持慎重态度,以便同自民党相区别”。两党在国家权力的斗争中具体政策主张不同,但在涉及国体、政体等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问题上却是一致。在2003年通过“有事三法案”时,民主党与自民党“始斗而终合”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两党还就制定修改宪法所需的《国民投票法》达成一致。日本政坛已被主张修宪的保守势力所控制,对修改宪法已经具备了超党派向前推进的环境。
(二)安倍执政期间的修宪前景
2006年9月,安倍晋三上任伊始就宣布其执政理念是“展示国家体质和国家理想”。在其新著《致美丽的国家》中,申明以重视传统价值的民族保守主义国家观为基础,强调“致力于修改宪法”和“脱离战后体制”。安倍的政治信条中充斥着“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色彩,他将修改宪法作为其执政后最大的政治课题,提出五年内修宪的日程表,主张制定一部“与开创新时代的日本相符的新宪法”,修改重点是强调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修改宪法第九条。即使在现行宪法下,安倍还主张“通过变更对宪法的解释,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安倍极具民族保守主义色彩国家观的引领下,日本是否会通过修宪放弃战后60年来的和平道路,走上“重整军备”的不归路呢?
日本舆论也对安倍的政治构想提出诘问。《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安倍提出要“脱离战后体制”,具体要从什么样的战后体制脱离并走向何处?从目前安倍的发言来看只能让人感到不安。社论认为安倍是继承了外祖父、前首相岸信介遗传下来的“自主宪法”和“清算占领体制”。“在提到战后体制之前,我们想先听听(安倍)是如何看待战前历史的。至今(安倍)对于战争责任只含糊其辞地说‘那是历史学家判断的东西’。不知道迄今为止日本首相对过去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反省、谢罪的官方历史认识还会不会被(安倍)继承。”(15)
在安倍首相“积极推动修宪”理念之下,日本加快了修改宪法的步伐,对第九条的修改似乎已不可避免,关键在于第九条的内容将如何修改。新的宪法修改案在实体内容上可能以2005年11月自民党公布的《新宪法草案》为蓝本,在修改程序上制定《国民投票法》的步伐将会加快,以落实修改宪法所需的程序要件。
(三)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动向与影响
在民族保守主义思潮中掌舵的日本政治家会如何选择日本的发展道路?民族保守主义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是日本向战前体制的回归。首先是追求国家传统,回归战前追求精神支柱,坚持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天皇制。其次是在决策上追求日本成为军事大国,恢复交战权。再次是追求在国际上发挥作用,这不仅是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大国,还有未来独立及对抗美国的考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要实现其更辉煌的大国梦想,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和“国际超级大国”目标。为此,修改宪法第九条,恢复军队是其第一步。
此外,日本的民族主义倾向还有可能发展成为以狭隘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指导的“极端民族主义”。民族保守派政治家宣扬“大和民族优越性、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色彩,对外表现为国家扩张、强硬外交、以武力解决争议的倾向,这意味着日本进入封闭、傲慢、强硬的死胡同,无益于日本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也给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蒙上阴影。国家利己主义是近代日本国家政治价值观的主要特征,皇道主义与功利主义是构成日本“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政治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近代,当日本国家利益与亚洲各国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矛盾之中时,日本选择了侵略扩张的民族主义。日本文化的这一特征至今令亚洲邻国担心。
日本宪法修改之所以引起波澜和世人的警觉,是因为修改和摒弃“和平宪法”的动机中包含着令人不安的危险成分,要求修改的并不是宪法中的过时内容,而是恢复曾构成其侵略基础的天皇制、军队和交战权。日本现行宪法特别是第九条是在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志着日本放弃了过去的军国主义政策,显示出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亚洲国家在二战中曾蒙受日本侵略和蹂躏,战争的阴影数十年来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因日本无视亚洲邻国、一意孤行的种种举动——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日本政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等行为,而对日本一直持戒备和疑虑,对修改“放弃战争权”的第九条尤为敏感。
修宪和扩军并不能给日本带来和平,惟有走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增进与邻国的政治互信,才能保证持久稳定的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修宪已成为日本未来要在东亚以及世界扮演何种角色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地区政治、军事乃至经济发展都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将可能加深日本同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近邻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矛盾,必将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果日本不能取得周边国家的理解和信任,一味强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将遭到亚洲各国的反对,进而在亚洲和世界上陷入孤立。
注释:
①〔日本〕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1页。
②2006年10月15日,日本自民党政调会会长中川昭一在朝日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周日方案”(Sunday Project)中,公开宣称日本“核武装”论:“我认为应该允许就此深入讨论。为确保日本不遭到核攻击,拥有核武器是选择之一。”随后,外务大臣麻生太郎于10月18日在国会外交委员会作证时称,在邻国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日本应该好好检讨,是否也考虑拥有核武器。参见日本众议院外交委员会2006年10月18日会议录。http://www.shugiin.go.jp/index.nsf/html/index-kaigiroku.htm
③宋成有主编:《日本十首相传》,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页。
④《我的宪法修改试案》,载〔日本〕《Voice》2005年4月号,第76~87页。
⑤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第10~11页;徐静波、胡令远编:《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⑥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日本〕讲谈社1993年版,第102~105页。
⑦桐声:《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载《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第2页。
⑧在自民党的《新宪法草案》中,并未采用以往“宪法草案”提出的有关“集体自卫权”的内容,原因在于:其一是为避免引发民主党内反对派对此的抵制;其二是解释为“自卫队拥有了军队的地位,则自然拥有集体自卫权”;其三是可以通过另行制定“安全保障法律”对“集体自卫权”予以明确规定。
⑨由于担心引起争议,草案中并未采用前期讨论中提出的“天皇元首制”内容。2004年11月17日自民党宪法调查会宪法修正案起草委员会披露的《宪法修改大纲草案》中,写入了恢复天皇国家元首地位的内容,称天皇是“国家元首,日本历史、传统、文化和统一的象征”。
⑩参见日本共产党参议员吉川春子于2005年4月20日发表的反对《参议院宪法调查会报告书》意见。
(11)《赞成修改宪法者超过半数60%反对修改第九条》,载〔日本〕《朝日新闻》2004年5月1日。
(12)Eugene A.Matthews," Japan' s New Nationalism"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3,pp.72-90.
(13)《赞成修宪者连续9年过半数71%主张明文写入“自卫组织”》,载〔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4月3日。
(14)《庞大执政党重提修改宪法超过70%新议员认同修改第九条》,载〔日本〕《产经新闻》2005年9月4日。
(15)《安倍新总裁 令人感到忧虑的出航》,载〔日本〕《朝日新闻》2006年9月21日。
标签:保守主义论文; 日本修宪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宪法修改论文; 日本军事论文; 日本内阁论文; 安倍内阁论文; 日本天皇论文; 读卖新闻论文; 和平宪法论文; 日本论文; 自民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