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论文_梁晶晶

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论文_梁晶晶

梧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合理的人居空间规划有利于促进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能够缓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现本文就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希望能够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合理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原则

一、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在规划过程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目标的。首先与大自然形成亲密的联系是首先需要设定的一个目标,从而对历史文脉进行较好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其次居住区和生产区的布局要合理,两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居住区的规模设计要适应居民居住,并保证居住区内部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形成合理的布局,从而创造带有田园风光,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区域范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最终构建一个宜居宜耕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

二、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原则

1、连续性原则。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其也是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规划理论中各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转换通过连续性可以实现的,从而能够将不适用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和整体规划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找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类的区域进行调试,并将其中可能存在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带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由村民和规划人员共同将规划完成,乡村居民要积极的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问题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从而使乡村人居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合理。

2、地方性原则。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村庄的特性要给予尊重。因为不同村庄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和节点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上也都带有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规划过程中,地方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表现为,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和彰显当地文化和风俗,加大挖掘乡土经济潜力的力度,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有效的进行村落形态构建和改造,明确重要节点的规划。

3、多义性原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多义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具有丰富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尊重多义性原则所强调的。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众多包含其中的系统相互作用和协同,同时夹杂着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说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的平衡相互制约,而形成天合一的观念。在多义性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说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完成单靠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其中是不够的,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是规划完成和实施的关键,还要其他多方的共同协作。

4、开放性原则。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性需要强调,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一个区域如果是完全封闭的状态,那么这个区域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其日后稳定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开放性原则的重视。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等元素的交流,对于输入到自己区域内部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并且还具有较高的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是一种自主的开放形式,不是被动式的开放形式是,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村民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全益性原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全益性原则也就是参与规划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兼顾,而非只强调系统内部的某一个要素。整个乡村利益的最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主要追求的。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等是乡村规划全益性原则所强调的内容。该原则提倡自然界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均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的地位。

三、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存在问题

1、法律体制的欠缺。我国现行乡村规划的相关导则和标准,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或城镇的有关标准和导则来要求的,针对乡村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还缺少参考标准,导致在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时,直接套用城镇规划的相关方法与标准。有些村庄规划建设只是对村庄环境、村民住宅进行表面整治,缺少从规划角度的系统研究,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在《城乡规划法》的具体规定中也缺少对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2、盲目拔高规划目标。有些乡村为了追求成效,盲目建设不适合村民居住的高档别墅住宅,或者效仿城市居住小区将农民的住宅规划成“村庄小区”,有些甚至将住宅刷成同样的颜色,形成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建设,既造成了浪费,又冲击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

3、规划的千篇一律。城市的规划需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应寻找城市的特色,对于乡村规划更应该让“因地制宜”得到充分的体现,乡村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文原因,在具体的规划中应该让这种特色有所体现,并继续发扬,让乡村的“文脉”得到发扬。但目前的乡村规划都是“批量生产”,很少有规划设计师找寻乡村的文脉和特色,都是在固定模式和指标的指引下形成“千篇一律”的村庄规划。

四、提高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的措施

1、村庄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与整治。通过对村庄及周边区域生态、社会及经济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收集各种基础数据,再按照相关学科理论如景观设计学的有关原理,对村庄人居环境二维或三维空间规划设计进行模拟,以寻求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状态。具体工作应注重对村庄绿化景观的整治,引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农村建设绿地率,引入绿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建设的弹性化,营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的美丽乡村景观,创建出优美的人居环境。

2、废弃物循环利用。沼气综合利用在农村是一项有效的节能环保措施,实现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是能源得到循环的优化方案。此外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公厕,也可将沼气技术与化粪池有机结合。在垃圾处理方面,应从根本上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从细节入手,加强政策引导,村委会制定卫生标准,统一规划,定点修建垃圾池,科学合理摆放垃圾桶,由专人负责管理运送垃圾。

3、完善雨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水源对于聚居地从古至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形势,因此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需注意一方面加强雨污分流的管理,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引入海绵乡村理念,有意识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增设低影响雨水处理设施,对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作旱期灌溉、生活用水等。

小结:综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规划者应该结合当地村庄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保护与发展并存,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汪玲玲.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5(Z3)

[2]顾姗姗.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

[3]蒋迪.基于农业规模经营视角的乡村人居空间规划研究[D].武汉大学,2017.

论文作者:梁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  ;  ;  ;  ;  ;  ;  ;  

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论文_梁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