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唐诗被译为英文,而唐诗的诗体形式和意象加大了翻译难度。本文将运用“动态对等”理论,评析、比较李白《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本,从“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唐诗英译。
关键词: 唐诗;英译;《送友人》;动态对等
一、引言
唐诗创造了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英译唐诗时,译者应在保持唐诗原有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将译文以自然的表达方式译出。本文将评析、比较李白《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本,从“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唐诗英译。
二、“动态对等”理论与唐诗英译
“动态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提出,他将翻译分为两种基本导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唐诗自身的诗体形式、意境营造等给翻译造成一定难度。一个词能营造一副意境美,如果只以“形式对等”原则翻译,译文将显得单板无味,甚至造成误解。“动态对等”翻译要求“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信息键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芒迪,2007:50)。即,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应与熟练中文的人读唐诗所获得的信息保持一致。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翻译中要“原汁原味”地传达唐诗的魅力,“动态对等”理论无疑具有很大指导作用。
三、《送友人》英译本比较研究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毛华奋,2007:53)
《送友人》有多个译本,笔者将评析、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英译本,庞译: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毛华奋,2007:122)
许译:Farewell to a Friend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ri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our way;
Your horse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
(毛华奋,2007:124)
首先,标题翻译。“送”是送人走,是seeing off。(毛华奋,2007:133)庞译文中的“take leave of ”意为“向……告别”,并无“送”的意思;许译文中的“farewell”有“告别,辞别”之意,两个译本均只表达告别之意。
“动态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文体”指体裁,两者译文均为诗歌形式。“篇章”指作品、篇幅与章节。原诗为五言律诗,两者译文均为八句诗句。“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结构,以词作为基本单位。原诗句子均为陈述句,两者译文也对应为陈述句。可见,两者都遵循了“文体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
李白诗中借多种意象烘托惜别之情,对比两者译文用词,可看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了“意象对等”、“词汇对等”,都尝试用对应的英文词汇塑造原诗意境,传达情感,但用词上也存在不同。如庞将“青山”译为“Blue mountains”,许译为“Green mountains”,诗中的“青山”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偏向“深绿色”,许的翻译更好地传达了原诗意境。“郭”指古代在城外修筑的外墙。庞译文中“郭”对应“walls”;而许译为“the northern sky”,在意境塑造方面会让读者感觉更加凄凉,但没有对等原诗意象。
“孤蓬万里征”中“蓬”是蓬草,“孤蓬”是指枯萎以后很易折断、随风飘飞的蓬草(tumbleweed),比喻远去的友人(毛华奋,2007:128)。庞将其译为“dead grass”,没有准确传达原文意象;许译文中的“thistledown”指蓟花的冠毛,轻如绒毛、漂浮不定,更加准确地表现了诗中友人的漂浮不定。
庞将“落日故人情”译为“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 (落日就像老朋友的离别),并没有较好地传达原诗情感;“故人”指诗人自己,庞译为“old acquaintance”也不符合原诗意图。许的译文省去了“落日”这一意象,寓情于景方面没有达到原诗的境界。
对比可看出,庞的译文保留了原诗意象,在词汇层面对等,由于他是根据费诺洛萨的译注笔记译诗,加之文化的差异导致部分用词背离了原诗立意。许在格律处理上较好,整首诗押abab cdcd形式。诗中韵脚用英文很难呈现,许用押尾韵表现原诗的诗意和韵味,但同时也丢失了原诗中的一些意象,如“落日”。
四、总结
总体而言,两位译者在很大程度上都遵循了“动态对等”理论,都尝试在翻译中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让译文读者能以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在译诗中通过灵活处理词汇、句法、篇章、文体上的对等,传达原诗的魅力和精髓。
参考文献:
[1] 杰里米·芒迪,李德凤.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2] 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董学敏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对等论文; 译文论文; 唐诗论文; 意象论文; 英译论文; 动态论文; 原诗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