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公园的空间形态论文_闫雪锋

滨水公园的空间形态论文_闫雪锋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摘要:滨水空间形态进行分解、归纳出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六种最主要的因素,逐一分析其影响方式和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又分析了几种最能影响空间形态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原因及效果,试图将复杂的空间形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

关键词:滨水;空间形态;空间要素

一、物质要素及要素组合结构

根据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空间形态是研究形式的构成逻辑,把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要素,是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因此,在进行滨水空间形态的研究时,采用了要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要素分析以物质空间的基本元素及其类型特征的呈现为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滨水的空间形态,提炼滨水的片段得出本文所指的几大空间要素。

1.1空间要素的组合结构

1.1.1紧凑型

临水要素与城市主要活动要素紧密结合,以城市活动要素作为空间形态的核心,自然要素被最大程度的简化。紧凑型以最集约的用地和空间,达到最大限度的产业聚集,是利用水面的开放性赢得经济效益的区域。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是因为水体位于城市中心地价高昂,用地紧张,使得其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滨水区,是巴尔的摩著名的景区之一,以前是码头,翻新后成为一处集观光、娱乐和购物区于一体的游览区,内港综合了商业和多种娱乐设施,水边高楼林立,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公共空间。

1.1.2职能型

要素之间的结合相对紧密,各要素得以充分展现。职能型的特点是以滨水区的公共职能为主导因素,主要城市活动要素与临水要素有所分离。绿化起到补充城市自然要素,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多以公园绿地的形式出现。建筑和绿化要素表现出很强的标志性和形象性。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一般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往往因较大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而引人注目。

1.2构成空间形态的要素

1.2.1水域

水域是城市最大的开放空间,也是滨水的景观中心,是的窗口和门户。在设计中要首先考虑水体的特性,如水体的类型,宽度,流量及水质等因素,其次水域作为空间要素的主体,要保证从水上或者对岸观赏沿河景观时水域与周边城市环境保持和谐。卢元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曾提到人的视觉感受跟建筑物距离远近的关系:如人在距建筑物20-30米的距离时可以分辨出单体建筑物,而在1200-1350米的距离上只能看清楚建筑群及轮廓。因此,应根据水体本身尺度对两岸界面进行设计,使水体以及滨水区成为联系城市而非隔离城市的场所。

1.2.2堤岸

堤岸是用于保护河岸和堤坝免受河水冲刷作用的构筑物,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广泛接受的堤岸设计原则:1.生态性:用自然的设计手法,达到满足防洪和景观生态两个目的,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使堤岸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满足人们渴求接近自然的愿望。2.整体性:对岸线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线条的走向,在滨水沿线设置连续的绿化林带和休闲步道,丰富视觉景观效果。3.步行优先:机动车道尽量布置在建筑外围,人行道接近堤岸布置或与堤岸结合布置。4.共享性: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面。

1.2.3街道

滨水区交通体系的建立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将人们从城市中心区连续不断的引入到滨水区,其次是在滨水区内部组织步行道路让人更容易接触到水或者水域的气氛。因此,作为通向滨水区的途径,道路的格局、公共交通、站点、人行车行的组织、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影响滨水空间可达性,决定滨水区人气的重要因素。根据街道职能的差别,可以分四级道路体系:以“路”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主要进行对外交通联系;以“道”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开放空间。两侧建筑界面需满足一定景观控制要求;以“街”承担城市组团生活性服务功能,注重人行和非机动车系统,街廓体现繁华,安全的城市意象,以“径”承担慢速、步行及观景需求,强调步行优先。

1.2.4绿化景观

滨水绿化景观的设置,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滨水的景观按其作用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城市化景观和生态化景观。滨水景观的设置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开放性,滨水景观要向全体市民开放;2.多样性,点线面相结合。点—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艺术小品、古树;线—林荫道;面—绿化活动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3.亲水性,景观绿化与水面结合设计。

1.2.5建筑

建筑是滨水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作为空间要素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建筑物是提升滨水区活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根据对国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城市经济活力离不开“聚集”,城市第三产业有效聚集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国外滨水的建筑功能多形成以商业、游憩开发为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业态结构,建筑一般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通过功能的“复合”带来大量的“人气”。

其次,建筑群体布局决定了滨水区实体景观的城市意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的意向是指城市整体布局形态和结构以及由若干个空间标志节点和大环境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天际轮廓线来表达,天际线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天际线要轮廓清晰,有韵律感,对峰顶和峰谷有所控制,可在天际线的“高潮点”设置地标建筑。二是纵深方向要有层次感,要形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建筑景观。

1.2.6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活动场所,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和房产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爱好,提供宜人的尺度,创造特色的空间。在开发时要注意整体性和连续性,提供必要设施,增加空间活力。1973年SASAKI事务所为波士顿城里滨水区的重建区域规划1.8公顷的水滨公园。它连接着市政厅广场和波士顿港。她成为既满足滨水区居民交往生活的需要又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滨水公共空间的成功典范。

二.影响空间形态的因素

城市滨水空间形态除了由上述要素组成之外,还受以下几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地理环境,其中,对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和气候因素。

地形对地区的形态布局及居民的生活舒适性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形对气候的也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地势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日照较弱。

滨水区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因为水是气温调节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河流、水池、雨水、蒸汽,城市排水及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都将影响城市的温、湿度。水面升温慢,也不易降温,蒸发强烈,可以消耗城市很多热量。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水的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2.2历史文化因素

一座城市的厚重感需要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化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景观构成因素、区域社会构成、传统建筑物、街区人文历史等。

由于滨水土地价值的昂贵,以及在城市中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当要注意文化的延续性,水边的传统建筑和遗迹是滨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人们生活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和城市的记忆应被视为城市永恒的标志。

三、滨水空间形态建议

3.1重生态,辅人工的视觉景观构架

城市流域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以生态平衡为原则,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设计和建设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要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除此之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恢复自然元素,重现城市流域的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湖海岸线,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2城市滨水地区开发要突出复合的理念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的城市空间要素,滨水地区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复合的理念,重点在于功能的复合。未来城市滨水空间除了继承现有功能,还应体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功能、水源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游乐运动功能、生态环境功能以及历史文化功能等。把原来功能单一的滨水地区改为多功能综合区,以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达到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和结构调整的目的。

3.3滨水空间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

城市滨水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虽然是水体两侧与陆地空间的过渡,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滨水空间除了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在使用上滨水公共空间环境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亲水性。滨水区公共空间所进行的活动分为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休闲活动、文化活动、消费活动等几种类型。滨水空间应满足人们在环境中发生的行为心理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活动的亲自然性,二是交流行为的非匿名性,因此应营造丰富多样的、面向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阶层游客的滨水空间。

3.4有效的公众参与

城市流域及其滨水区属于公众资源,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公众听证、公众参与进入滨水地区开发的各个层面,能够保证滨水地区开发建设的质量,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监督和确保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因此,在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充分理解与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注重城市与水、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俊勤,何梅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 2016

[2]刘 华,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段进 2017

[3]韩冬青,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分析与呈现 2017

论文作者:闫雪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6

标签:;  ;  ;  ;  ;  ;  ;  ;  

滨水公园的空间形态论文_闫雪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