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丁带我们去哪?“生活语言”深吸一口气_实验者论文

雷丁带我们去哪?“生活语言”深吸一口气_实验者论文

阅读将我们带向何方——“生命语文”深呼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生命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的方法林林总总,譬如精点研读、细节品读、美点赏读、疑点细读、难点析读、比较阅读、层进阅读等等。但是,阅读要将我们带向何方,这个问题可能要比怎样解读文本更为重要。

生命语文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一个派别,而只是一种理解,一种行动。它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属于每一个人。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享有且须开掘的资源,语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与他者共享且能创造的财富。语文的学习实践,是一种建构意义的行动,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在过程中生成对话,形成语脉,启动生命。因此,语文的学习实践是“建构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互为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其中心是“自我探索”,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自我探索”的需求,是从内部调动我们从事一切学习和实践的根源性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上珍贵的永远是“自我”。在教学方面,我们最常问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给学生?更进一层则会问关于“怎样”的问题——优秀的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现在,我们也学会了问关于“为何”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但是却很少有人问关于“是谁”的问题——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形成或者缺失的?

我们只看见各种语文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于是我们仰望追随,在太阳面前,我们要么做了月亮只能反射别人的光辉,要么做了星星隐藏了那微茫的光明。一个没有自我的教师,又怎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当一个教师甘愿将自己降格为别人的复制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教育不可能塑造有灵魂的人。

我不是说不要学习大师和前辈,而是说,我们应当“吃掉”那些大师和前辈。像冯骥才所说的,吃牛肉,却不变成牛。因为我们消化,我们选择,我们吸收,我们运动,所以,我们成长,而且,是长成我们自己。

阅读应该将我们带向自我,并且,还要将我们的自我再带出来。这个被阅读从墙角带出来的自我,是站立起来了的自我,是走到了阳光下的自我,是经历了成长的,是强大而丰富的。

因此,阅读不是要寻求一种正确的答案和有用的信息,而是让学生从各种功利的目标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的思维指向纯粹理解的方向。这里的理解不是单纯对文字的理解,也不是理解教师已经知道的东西。它是学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与文本的交流)达到对世界和现实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洞察。通过这种交往活动产生的知识、思想具有矫正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价值,从中习得的语言也会具有深厚的认知能力。

阅读可以成为一种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人生体验,其工具理性可以消解在为了人的自我发展和生命解放之中,课堂活动也可以从机构化的意识操纵转向一种彼此尊重、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改变不是通过改变教材、教法、考试来实现,而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这个人就是教师自己。当语言脱离工具理性成为自在语言后,它就成“存在的家”“思想的引擎”(海德格尔)。当学生为体验而阅读,为智慧而讨论,为现实而思考的时候,阅读就成为了生命的引擎。

教育创造的是教育机会,而不是仅仅提供一种信息的传递。真正的学习是很难预测的,学习往往是一种偶发事件。

譬如有一次上早读,学生在背书,我在一个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一本《青年文摘》,随手一翻,看到一篇卷首语:《永不放弃你的希望》读完感觉文章还不错,于是我当场跟大家一起分享这篇短文,边读边推理边讨论。

学生对“有积极心态的大白鼠更有价值,更值得活下去”这句话有异议。

他们说:“可是那希望原本是他给它们的呀!前两只大白鼠和后两只大白鼠的机遇并不均等,一切只是一个实验罢了。”“如果没有那块跳板,后两只大白鼠只会和前两只大白鼠一样在挣扎8分钟之后绝望地死去,凭什么得到了希望和救助的对象,最后还得到了赞美与好评。而先前那两只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挣扎的可怜的白鼠,还要被认为是没有积极心态,不值得让它们活下去?这不公平!”

他们的话令我震撼。是啊,因着人所赋予它们的希望,它们不但得救了,而且增长了经验、智慧、信心和力量,以致再次面临危险时激发了生命的潜能,实现了坚持3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的奇迹。它们的生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主观选择,而只是由于有一种超然的力量给它们的器皿中放进了一块跳板。

如此,世界就成了一个悖论。有人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原因并非自己不努力,只是由于各人面临不同的机遇。

这让我想到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名称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5章中的一则寓言。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通俗地说,马太效应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一种本能的悲悯令我深深地同情先前的那两只大白鼠。它们与圣经中那个“又恶又懒”的埋藏银子的仆人还不尽相同,因为仆人是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才导致最后的命运结局。但那两只大白鼠没有选择的机会,除了尽全力挣扎,它们别无选择。

摆宏叶说:“为什么人们总要拿白鼠做实验?它们也是生命,我们总说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什么言行总是不一致?”

我说:“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悖论:为了拯救生命,有时候我们必须牺牲生命。生命本来都是无辜的,是珍贵的,但有时候我们必须要以一些生命的牺牲换取另一些生命的留存。生命和生命之间其实没有真正所谓的平等。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的一个亲人或朋友患了一种绝症,需要研究一种特殊的药物才能治疗,这时候,你便会愿意选择拿白鼠做实验来研制这种药物。这便是生存法则。究其实质,人置身于生存的裂伤之中,在一个悖谬的基础上来选择,任何选择都必然是负罪的,尽管这种负罪本身也属无辜。”

徐文文举手,并咳嗽以提醒我注意到她:“我觉得整个故事都是矛盾的。而且有些矛盾根本不可调和。想要实现生命的平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你能不吃牛羊吗?就算你吃素,那些蔬菜难道不是生命吗?还有,本文当中的实验者说‘我们人类应该尊重一切希望,哪怕是大白鼠内心的希望’,难道先前的那两只大白鼠就没有内心的希望吗?它们挣扎着求生,这种强烈的希望,实验者看不到吗?他就是想要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然后借口说他尊重这希望,所以愿意救它们,其实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根本就是矛盾的!”

孜乃提古丽说:“我觉得即使要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也没必要去牺牲大白鼠的生命。那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谁都知道人活着应该充满希望,何必要为了这个结论而以生命为代价呢?”

我说:“这些思考都非常好。史怀哲说过,‘一个农民为了喂自家的牛,割取田地里的花草是对的,但他在收工回来的路上,随意践踏一朵野花是不对的。’这是史怀哲的宇宙生命的伦理,它跨越了狭隘的人类的同情之心。如果说医学实验上用到大白鼠是为了疗救人的肉体,那么,这种心理学实验用到大白鼠就是为了疗救人的心灵。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一切需要。看起来是人类的自私,但如果出于理性的考虑,我愿意这样回答你们:人们都懂得要永不放弃希望这个道理,但这只是一种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往往不见得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也就是说,那些大道理不一定能够真正起到指导人们生活行为的作用。理性认识往往需要感性经验的强化,才能震撼心灵,导致人们思想行为上质的改变。当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大白鼠的生命在希望的支撑下延长到原来的3倍时,人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希望的力量是真实得可以触摸到的。这就是实验的意义。”

赵芯玥说:“我觉得人生和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那前后四只大白鼠命运的不同完全是偶然造成的。实验者可能随意挑了两只做了第一批牺牲者,而另两只白鼠在实验者的一念之间成了幸运儿。”

达吾力江说:“就是这样,像莫泊桑的《项链》中所说的,人生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可能败坏你,也可能成就你。”

我说:“没错。这就是我读到本文时深有感慨的原因。大白鼠没有选择,它们的命运只在实验者的一念之间。”

一直很思辨的英才说:“这就是历史经验和偶然经验的问题。生命必须以自己的主观真相活在自己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并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客观环境中又总会有一些偶然因素,阻止或改变他的发展。不管是大白鼠还是人,很多时候,没有选择就是一种选择;而有的时候,选择正是别无选择。”

大家大笑。笑声中有会心,也有敬佩。

诚然,大白鼠尚且没有绝对的选择自由,更遑论人。人的主观的无奈和客观的无奈又不知要比大白鼠多出多少。

古丽娜说:“可是我还是觉得先前那两只大白鼠是可怜的,太倒霉了。”

宁亚童琦站起来,发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见解:“大白鼠的价值不是由它们自己来确定的。实验者早就预设了故事的结局。先前那两只大白鼠只能具有生物的自然价值,而后面两只大白鼠被实验者赋予了现代文明的价值。它们因着它们被实验者所赋予的价值而存活了下来,也就是说,它们是为了‘意义’而活。而且,它们的意义是由人来定义和衡量的,它们根本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

大家赞叹不已。

宁亚童琦的话引发了许玉栓对人生的思考:“我也常常想这样的问题,人应当如何平衡社会对我们的价值期待和自我的价值期待?”

英才说:“这就又要说到感性和理性了。”

大家大笑。

他接着说:“感性对内,理性对外。我们首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自己,然后才能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理性地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命坐标。”

我告诉他们,首先不能失去自我的独特性,我们昨天才读过一篇文章《把自己打造成钻石》,里边有一句话:“不要只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稀缺资源,使自己与他人不同,能做出别人无法替代的事来。这样,你就把自己打造成一颗钻石了。”其次,也要分辨社会的价值期待当中良性的成分,过滤掉恶性的成分,塑造伟大的性灵,胸怀天下,民胞物与。

哲学家斯宾塞说:“没有人能完全自由,除非所有人完全自由;没有人能完全道德,除非所有人完全道德;没有人能完全快乐,除非所有人完全快乐。”

我们要完成独特的自己,但又不能仅仅为了自己。我们必须自己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一个伟大的意义。

后来,达吾力江说:“我觉得后面那两只大白鼠赢了人。它们对希望的坚守与挣扎赢得了人的感情,所以人才决定捞它起来。”

我说:“是的,我赞同这说法。实验者在第24分钟的时候把它们捞了起来,那么它们到底最长能够坚持多久,就没有了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它们也有可能能够坚持到25甚至26分钟,但实验者已经不忍心冒险让它们继续挣扎。实验者本来可以冷眼旁观让它们挣扎到死亡,最后便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能够坚持的最长时限,然而他没有。他救了它们。因为他不忍心让它们失望。曾经的希望是他给的,现在,他也不忍心扼杀自己曾经亲手种植的希望。如果它们最终失望,它们的痛苦会比先前那两只大白鼠更深重。因为他们有希望,失望便会很痛苦,而先前那两只大白鼠,没有经历过奇迹,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的痛苦,顶多只是对死亡的恐惧罢了。”

王佳说:“所以我觉得人还是应该乐观开朗,充满希望,这样的生活态度,既可以鼓励自己,也能够感化他人。所谓自助者天助,也就是这个道理。”

讨论到这里,下课铃响了,大家如潮水般冲向食堂的时刻,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阳光。

我曾经说过,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思想与思想者的存在永远是同一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符号,他的思想是其生活历史的沉淀,并由人生故事编写。编写者不止是教师自己,更有人生、学生,还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大师们。

标签:;  

雷丁带我们去哪?“生活语言”深吸一口气_实验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