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屏障功能认知域的确定_本质主义论文

中介屏障功能认知域的确定_本质主义论文

中介阻隔功能的认识域确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确证论文,中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既往将中介的功能片面化为联系的哲学解释,消解了中介功能的全面性。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中介特征的基本规定性的内在规定,而且得到对“现实实在”认识活动的物质态和非物质态中介的现实性确证,得到对“历史实在”认识活动的语言、间距、反思中介的现实性确证。中介阻隔功能研究表明:认识活动的中介的缺陷是本然的;在现实性上世界是不能彻底认识的;“如何认识”当是认识论研究的永久宗旨。

〔关键词〕 中介 阻隔功能 联系功能 认识

中介功能在既往的哲学框架中,往往被片面化为联系,似乎联系是中介功能的唯一本性。然而,中介功能是联系功能与阻隔功能的辩证统一,联系功能只是在阻隔功能的前提下才作为一种功能样式存在着,中介功能仅仅是由于自身是联系功能与阻隔功能的同在,才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果将认识停留在唯联系功能的层面上,如果认为中介功能只有肯定其联系的一面,那么,中介将现实的中介的功能的全面性消解为无。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在一定意义上是主体不断选择、运用中介来实现目的的无限序列,即不断把握和排除现实的实践中介所具有的现实的阻隔功能,扩张其联系功能作用域和作用强度的过程。作为实践内在环节的认识,是主体不断选择、运用中介观念把握客体的无限序列,即不断把握和排除现实的认识活动中的中介的阻隔功能,扩张其联系功能作用域和作用强度的过程。因而,消除既往中介功能研究中的遮蔽,即在坚持中介联系功能的同时,确证中介的阻隔功能的客观普遍性,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实践的规定。

确证中介的阻隔功能,可以在不同层面分析。本文以认识域为界,不仅是限于篇幅,同时也因为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若其中介的阻隔功能得以确证,也就标志着实践的中介的阻隔功能得到了确证。所谓中介的阻隔功能,是相对于联系功能而言的,是指使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保持分离性趋势和存在的中介本质规定。

一、认识活动中介的特征的基本规定性,确证中介具有阻隔功能。

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尽管认识活动是实践的内在环节,但仍是相对独立的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认识活动,以客体的差别,可以区分为以“现实实在”为对象的直接认识活动和以“历史实在”为对象的间接认识活动。所有认识的具体活动,都是主体发动的,是主体选择、运用中介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能动的活动过程。相对独立地审视具体的认识过程,十分明显的是,每一个具体认识过程,都表现为:“主体-中介-客体”这样一个关系。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否实现自己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目的,除了别的因素外,具有独特规定性的中介是关键的条件。

对于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中介是居间的,居间的认识活动的中介,可以是物质形态,又可以是非物质形态,性质、关系等等也可以成为中介。不论何种具体形态的认识活动的中介,其特征的基本规定性无不是“亦此亦彼性”和“非此即彼性”的辩证统一。这里的“此”和“彼”,分指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居间中介的“亦此亦彼性”,标志着中介既具有“此”方的性质,又具有“彼”方的性质。居间中介的“非此即彼性”,标志着中介不等同于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独立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正是中介的“亦此亦彼性”和“非此即彼性”,使认识活动的中介,与认识主体、客体既同又异,既是又不是,既肯定两端与自身之同,又否定两端与自身之同,与两端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规定事物的功能,认识活动的中介的功能,规定于中介特征的规定性。中介的功能作为中介特征规定性的表征,一方面表现为联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联系的否定,即阻隔。中介的功能的全面性表现为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的辩证统一。内在地规定于中介“亦此亦彼性”的联系功能,使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使客体的信息向主体过渡、使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成为可能。内在地规定于中介“非此即彼性”的阻隔功能,使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向主体的过渡成为中介许可范围内的过渡,使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程度成为中介的可能性程度的函数。

如果说,在中介特征规定性层面,中介不仅具有“亦此亦彼性”而且同时具有“非此即彼性”没有一方的存在,另一方也是无。那么,在中介功能层面,中介不仅具备联系功能,而且同时具备阻隔功能,没有联系功能,就没有阻隔功能,没有阻隔功能,就没有联系功能。仅仅将中介的功能规定为联系,是片面的,中介本质地具有与联系功能同在的阻隔功能。这是认识活动的中介的特征的基本规定性的内在规定。

二、对“现实实在”的直接认识活动的中介的规定性,确证中介具有阻隔功能。

认识活动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但是,在现实性上,认识活动可以分为对“现实实在”的直接认识、对“历史实在”的间接认识。前者是主体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的认识,后者则是主体对类在历史中的“生命表现”的认识,即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等等统称为“本文”的认识。

直接认识活动的中介,主要包括肉体器官、工具和现象以及作为中介的人。

首先,作为感官的人的肉体器官,虽然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认识活动中,主要作用是传递和转换信息,居于认识中介地位。居于认识中介地位的感官,一方面使主体能够把握“现实实在”的属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的感官也妨碍着主体对“现实实在”的全面准确的把握,会产生偏差和错觉,正如笛卡尔所说,内外感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判断,是有错误的。

其次,以工具形态出现的认识活动的中介,主要包括着物质形态工具和非物质形态工具,前者如仪器等等,后者如方法、理论等等。众所周知,直接认识活动无不借助于工具进行,或观测仪器,或实验方法,或指导理论等等,工具中介能使主体获得对象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人的认识活动史,也可以说是认识工具的发展史。但是,作为认识中介的工具,也具体地妨碍、干扰着主体对对象信息的获得和把握。比如,测不准原理所表达的即仪器对对象信息的影响。

再次,从最广泛意义上,人是主体,但在具体认识活动中,人也可能会处在中介的地位。相对于具体的认识主体说,他人处于认识中介的地位时,由于他人的条件的特殊性,对象的信息肯定会被过滤、删增。

最后,如果具体的认识活动的目标是对象的本质的话,那么从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认识路径出发,现象就居于认识的中介地位。现象作为认识中介,不同于其它中介的地方在于它是由对象提供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认识了本质。但是,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就是说,现象既表现着本质,又遮盖着本质;既直接表现着本质,又间接表现着本质;既从正面表现着本质,又从反面表现着本质。因而,肯定地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人对本质的把握。否则,认识史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曲折呢?

如述,以“现实实在”为对象的直接认识活动的中介,在具有联系功能的同时,具有着阻隔功能,妨碍着对客体的观念把握。

三、对“历史实在”的间接认识活动的中介的规定性,确证中介具有阻隔功能。

从认识的现实性出发,认识不可能只是对“现实实在”的认识,理所当然地包括着对以“本文”形态出现的以历史文献和史料形式存在的“生命表现”的认识。这类以“本文”为对象的间接认识活动的中介,主要有三种,即语言中介、间距中介和反思中介。

首先,语言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实现的普遍媒介。利科尔认为,语言是通向哲学解释学的跳板。如果说现代解释学的这些代表人物,在肯定对“历史实在”的认识中的语言中介地位时,未能把握和言明交往——实践与语言的关系是错误的话,那么,他们的关于语言在对“历史实在”认识的中介地位的理论,则是正确的。事实上,任何“历史实在”无不是以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任何对“历史实在”的认识,也只有通过语言符号这一中介才能操作,任何离开语言符号对“历史实在”的认识,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将认识主体与“历史实在”联系起来,使主体有可能把握已经不是现实的那些存在。这是语言中介的联系功能的功劳。但是,语言有科学语言(即形式化语言)和日常语言之分,日常语言作为中介,具有一词多义性,且这种多义性又是不可消除的,这就有可能使主体对“历史实在”的把握产生偏差。同时,既然语言是认识“历史实在”的中介,那么,“历史实在”的认识,只能以语言为界,语言限定着主体认识“历史实在”的范围。不过,以语言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本文”与原本的“历史实在”之间的距离和偏离,往往又是存在的。这就标志着主体经语言所理解把握的“历史实在”,并不一定与原本的完全一致。简而言之,语言中介在将认识主体与“历史实在”,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将二者疏离开来。

其次,间距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从认识的层面看,“历史实在”和认识主体是存在着距离的,借用伽达默尔的概念则可以称之为“间距”。事实上,任何以“本文”形式存在的“历史实在”总是既往的,和认识主体之间存在着以时间间距为形式的间距,其中复杂的社会因素融溶在一起。认识主体在认识“历史实在”时,必须经由间距中介才能实现。作为中介的间距,一方面将“历史实在”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使认识主体能够通过间距中介,理解把握“历史实在”,“历史实在”的“陌生性”逐渐消融,成为“完满的现在性”的“熟悉”的东西(伽达默尔)。另一方面,作为中介的间距,也将“历史实在”与认识主体并不是绝对的但却是永远地隔离开来,使得认识主体对“历史实在”的理解和把握,只能是认识主体的视界与“历史实在”所含的视界的融合。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所表明的一个含义就是间距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实在”分离着,“历史实在”不是认识主体能够重新“复制”的。

再次,反思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认识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即观念地表现物质的东西。以“本文”为存在形式的“历史实在”,实际上是过去的物质东西被过去的人的观念化。如果从类的认识活动的连续性考察,所谓对“历史实在”的认识,可以认为是对观念地表现物质东西的思维世界的认识,即反思。当下认识主体对“历史实在”的认识,是经由反思实现的。作为中介的反思,一般说来,总是按照与现实发展相反的道路进行。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总是运用“实践中的新鲜信息”,对原有的观念地把握物质东西的“本文”,在批判和再建中的认识,是对“本文”的“扬弃”,是在既克服又保留中实现了对“本文”的理解把握。显然,相对于“本文”来说,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果,是“本文”意蕴的连续和中断的统一,这正是作为中介的反思的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思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

四、中介阻隔功能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在认识领域分析中介的阻隔功能,以确立其与联系功能的同等地位,对于认识论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认识活动的任何中介的缺陷都是本然的。认识活动的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够全面认识中介的功能状态,而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介的阻隔功能是任何中介本质具备的不可剥离的规定性,对于主体的认识目的而言,任何中介都本然地存在着缺陷,不论是物质态中介,还是非物质态中介。如果说“形而上学”的方法作为认识方法,不可避免地妨碍着主体认识目的的全面实现,那么,凡是作为认识活动的中介的方法自身,难道就没有缺陷吗?事实上,所有认识活动的中介,无不具有阻隔功能,相对于认识目的而言,无不本然存在着缺陷。

其次,在现实性上,世界是不能彻底认识的。主体认识世界必须依靠认识活动的中介,而中介本质具有阻隔功能,相对于主体目的来说是有缺陷的。因此,在现实性上,世界是不能彻底认识的。这并不导致不可知论。因为,按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认识只能通过实践来说明,而任何实践都是历史的实践,是有缺陷的实践,虽然这种缺陷不断被打破,但最终完全打破的理论是无法得出的。同时,人类的生命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被认为是有限的,有限的人类生命对于无限存在的时空来说,其实践过程总是有限的,有限的实践打破实践的缺陷,在逻辑上是难圆的。事实上,主体对世界的每一次具体认识都是有局限的,“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应当“永远结束”。凡是认为,在现实性上世界能被彻底认识的,就同“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

最后,认识论当以“如何认识”为永远的研究宗旨。认识论的任务是为人的认识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推动认识效率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认识论研究就是为了不断地批判和改造旧中介,把握和超越其阻隔功能所造成的缺陷,尽可能扩张联系功能的作用的时空域;就是为了不断创制和选择新中介,把握和减弱其阻隔功能可能造成的缺陷,尽可能扩张联系功能作用的可能性空间。这就是说,认识论研究,当以“如何认识”为宗旨。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主体一步步逼近认识的目的,一步步逼近并不能彻底认识的世界的质。

收稿日期:1997-05-09

标签:;  

中介屏障功能认知域的确定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