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灵魂观念概述
窦文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灵魂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不同宗教关于灵魂观念都有各自的宗教教义解释,反之宗教也从对灵魂观念的各自不同的认识,形成了各自的一套宗教信仰体系。近代西方的众多宗教学者对于宗教灵魂观念也都进行过诸多研究探讨。以人类发展历程为时间轴,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宗教灵魂观念的内容。在认识灵魂观念中,主要包含有灵魂产生的背景,灵魂存在的状态,灵魂的存在方式和地点,灵魂是否永恒不灭,万物有灵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灵魂观念;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灵魂不朽;万物有灵论
宗教作为综合了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组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产物,对人类社会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宗教的各要素之中,宗教观念要素正如吕大吉先生对宗教所作的“四要素”法分类,是构成一个宗教的核心要素。而灵魂观念是宗教观念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因此,了解灵魂观念的内涵,有益于从根本上理解和认识宗教。
一、蒙昧时期灵魂观念的产生
从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发现来看,人类最早可以证明出现了灵魂观念或者说人死后有可以继续生活的观念的标志就是丧葬仪式的出现。在远古时代旧石器时期的智人阶段开始出现的随葬物,如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推测为尸体生前所使用过的物品。尸体周围还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由此学者们可以推测出这个时期的人类产生了最初的关于人死后生活的观念。
2.6 香菇普通粉、超微粉持水性比较 由图6可见,香菇普通粉和超微粉的持水性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因为随着粉体粒径的减小,粉体分子变小,其对水分子的束缚力也变小,因而持水能力下降。此外,超微粉碎后粉末,由于破壁效应,水溶性分子变多,也会使持水能力下降。
对于灵魂观念如何产生于原始人的头脑之中的问题,英国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史料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原始人或者处在低级文化阶段上的能独立思考的人从对两类生物学的问题的思考中产生了有关灵魂的观念:“他们力求了解,第一,是什么构成生和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引起清醒、梦、失神、疾病和死亡?第二,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回事?”①从死亡和梦幻这两方面泰勒推断出原始人的灵魂观念。
(1)时量长、动量大。具体表现为动作持续时间的增长和动作幅度的增强。东北方言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与普通话相反。比如,“摔摔打打”和“摔打”相比,就有更强的表现力,动作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甩嗒甩嗒”相比“甩嗒”,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语法意义。
当把低级种族的宗教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假如把相信灵魂的未来生活作为这些宗教的主要而共同的因素之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犯错。但是在这里必须说明,限制并且精确地确定这种思想范围,以便不受当代神学概念的引诱而去错误的解释原始宗教。在这些研究中,需要避开“不死的灵魂”这个说法,因为当蒙昧人的头脑已脱离现实而去思考过去和将来时,过去和将来就立刻变得模糊不清了……
定理3.3 设u∈H,给定参数γ∈(0,2)和且满足条件:和{yk}∈Hm由Ⅰ型三算子分裂算法9定义,则强收敛于问题(2.3)的解。
泰勒对于死后灵魂继续存在的方式进行了区别,分为灵魂迁移和来世生活两类。灵魂迁移说是指死去的人的灵魂会迅速地进入到另一个人的肉体当中新生或者再生,以这种方式,灵魂永恒的进行着转化,死人的灵魂促使婴儿的新生。一些土著人相信族人死去之后灵魂会进入到动物或者植物的体内。这种学说在蒙昧时期的野蛮人和未开化的土著人当中普遍存在。在进入较高级的文化阶段后,灵魂迁移学说在印度人的婆罗门教和佛教这里被充分发展起来,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在《玛奴》一书中确定了一些信条,灵魂迁移根据人的善恶品质形成一条迁移递降顺序。佛教的六道轮回和三界划分的世界观之中也包含着灵魂迁移思想。
二、从蒙昧阶段到文明阶段的灵魂观念
当人类社会经过蒙昧时代逐步进入到高级野蛮时代,拼音的发明和用文字开始写文章,标志了人类文明的开始,直至今日。在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宗教逐步从原始宗教,演化出了有规范性的宗教组织,宗教仪式,成文的宗教教义经典。对于灵魂观念,也从模糊的概念,过渡到有了明确的各种各样的划分和解释。灵魂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灵魂的永恒性、灵魂观念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众多学者都对其有过诸多研究。
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其他管理人员数据的系统作为用户数据的权威数据源,当人员信息出现新增或变更时,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获取用户创建或修改事件,定期扫描新变更的用户记录。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将这些事件同步给每个连接的应用系统中,各系统根据规则修改相应信息。要求各系统不能私自创建账号或对用户基础信息做出任何修改,保持与权威数据源的数据一致。因此利用统一用户身份管理能够统一管理企业内用户和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并自动地为所有和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集成的应用系统进行用户账号创建、变更、注销等工作。
(一)灵魂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夜色被时光的流水漂洗净了,风影又开始敲木鱼了。木鱼的眼睛醒着,一记一记的声音十分清脆。他正敲着,一根毛辣子虫掉了下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他的后颈上,顿感痒痒起来,他便用手朝后颈挠了一下,不料越挠越痒,皮肤都红肿了一大片。
2.3.3 地形因子。高程与立木蓄积量有较大的相关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树种呈现规律性的垂直分布景观,森林的蓄积量也有较大的变化,坡向、坡度与森林的分布及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所以选取高程(Elevation)、坡度(Slope)、坡向(ASP)数据。
在不同宗教的信仰体系中,也有对灵魂存在性的解释。犹太教徒认为灵魂是呼吸,血液,影子等等,这也形成犹太教不食动物血液这一类的宗教禁忌规定。伊斯兰教虽然《古兰经》仅对灵魂作出不灭和复活的规定,并未说明灵魂是否具有物质性,但许多的伊斯兰教神学家认为灵魂是一种非常稀薄的物体。印度教中,各哲学学派没有具体解释灵魂的存在状态。但以数论派为例,提出一切世界万物的根本因是“自性”,自性(Prakrti)是一种处于未显状态的原始物质,④因而灵魂作为轮回主体,也属于物质之物。在早期基督教中,如神学家德尔图良认为灵魂是由不可见的物质和气体组成。
灵魂观念一直都是西方哲学家们使用的重要概念。无论古代哲学还是近代哲学,众多哲学家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角度对灵魂观念都有大量的论述。其中柏拉图的灵魂观对宗教神学影响较大。由于受到柏拉图学派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其后特别是当笛卡尔提出的二元论哲学将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肉体绝对对立起来,西方宗教神学家们逐渐肯定了灵魂属于纯粹精神性的实体。如吕大吉先生在《宗教学通论新编》里所说,极端的非物质的灵魂观念是唯心主义哲学演变成为宗教神学信条,并不是宗教本身固有的定义。
(二)灵魂的来世生活观念
在分析了蒙昧时期原始人对于死亡和梦境方面的思考产生了灵魂观念之后,得出了人死后灵魂独立于肉体继续存在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原始人的头脑之中。可以进一步的思考,灵魂的继续存在是何种方式进行的,灵魂继续生活的那个世界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从以上泰勒所提供的史料和观点可以看出,在蒙昧文化范围里,人类关于灵魂的概念是复杂而模糊的。泰勒同时也提出,蒙昧人为了改变这种混乱概念,有时也试图确定自己的概念并对它较为精细地进行分类。②例如,斐济群岛的土著们区分出“黑暗的灵魂”和“光明的灵魂”;达克他族人认为一个人有四个灵魂。
对于来世生活的观念,首先可以将灵魂继续生活的场所划分为地上、地下和天上三类。其中,灵魂离开死亡的肉体并继续生活在生前活着的地方的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低级文化阶段的人类头脑中,如阿留申岛的土著人认为亡灵会继续在其亲属间走来走去;北美印第安人相信亡灵往返于生前生活过的地方。有些原始民族认为亡灵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于是举行巫术仪式不准亡灵回去。对于灵魂继续生活在地下和天上的信仰,从低级文化阶段发展到了较高级文化阶段,也包含进了道德的价值评判。地下的冥府在各个宗教中演变成了惩罚作恶灵魂之地,而天上的天堂曾被规定为了奖赏行善者或者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获得解脱的美好向往之地。地狱、天堂之说成为了各个宗教的最基本的信条。
此外,对于来世生活的类型,泰勒将之区分为“继续生活论”和“报应论”。在低级文化阶段,人们认为死后人的灵魂会继续以生前的方式继续存在,仍旧保持生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随着文明发展,继续生活论则逐渐让步于报应论。在原始宗教中,报应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勇猛的战士死后灵魂会享受天堂的赏赐,而懦弱和作恶的族人死后灵魂就会进入冥府受苦。再继续发展,报应的评判标准则被宗教祭祀牢牢掌握在手中,成了压榨世人的一种手段。
(三)灵魂不灭观念
在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之中,都普遍有着对灵魂不灭的信仰。在古代埃及宗教中,古代埃及人笃信灵魂不死,认为死者和死者的灵魂(卡)将去到西方(“西卢之野”)。因此,死者的陵墓均建在尼罗河西岸。⑤三大世界宗教,伊斯兰教主张人的灵魂是不灭的。这个世界终将有一天要毁灭,世界末日到来后,一切生命都完结,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被复活,接受安拉根据各人在世上的表现进行裁判,予以总清算,善者进天堂,恶者下火狱。今世短暂,后世长存,它是人们的真正归宿。⑥在基督教神学中对于灵魂观念也大致如此,个体灵魂不灭的救赎论构成了基督教基本信仰的核心。原始佛教作为反对相比于“正统的”婆罗门教的异流宗教,提出“诸法无我”,但同时它又包含有灵魂迁移的“业报轮回”的思想。因此又必然导致存在一个作为轮回的主体,后来的上座系的犊子部便提出了“补特伽罗”这一概念来调和矛盾,曲折地肯定有一个承担世间轮回的主体。佛教在传播进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神不灭论”。如东晋时期僧人慧远从法性论出发,得出了灵魂不灭的结论。为了反对无神论者精神必须依赖物质,“薪尽火息”的论点,提出了一个“薪尽火传”的命题。⑦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史实当中看出,在灵魂观念产生的开始阶段,其并非完全相对于物质肉体的纯粹精神性的存在。泰勒指出,“蒙昧部族对人类灵魂的原始观点,是把它想象为一种轻浮的或气状的物质。”③冯特总结并补充了泰勒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体魄”这一概念。他认为“体魄”不同于独立灵魂,而与整个身体或某一身体器官相联系。在我国古代宗教中,对于灵魂观念的认识也同样包含相似的看法。《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时代思想家郑子产的观点:“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生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其人,以为淫厉。”
同时他进一步分析了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包含着“阴影”、“生命之源”和“呼吸”等特征。例如,在塔斯马尼亚人那里,表示灵魂和阴影的是同一个词;阿拉瓦克人的“乌耶哈”意思是“阴影”、“灵魂”和“形象”;加勒比人把心的搏动跟灵魂联系了起来,采用同一个词来表示“灵魂、生命和心”;澳大利亚人把同一个词“瓦乌格”用作“呼吸、精灵和灵魂”。
①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6.
我们可以了解对于灵魂离开肉体独立存在和继续生活的思想存在于蒙昧阶段的人类头脑之中的,但那个时期的野蛮人是否产生灵魂不死的想法却不确定。泰勒对此作了较合理的论述:
三、由人的灵魂观泛化到万物有灵
在蒙昧时期的原始人产生了灵魂观念之后,就如泰勒所认为的以原始人所具有的智力和思维水平类似于儿童时期的思维模式,合理的推论出原始人将自己与所生活的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万物相联系,将灵魂观念外推泛化到万物之上,认为外界一切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物体都同样具有一个灵魂。对于这种儿童时期的思维,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在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意向,即认为一切生物都跟他们自身相类似。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把这种人性外推和泛灵化的自然倾向称之为“天赋意向”,由此也得出“物神崇拜”的起源根据。泰勒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由灵魂的学说发展到较为广泛的关于精灵的学说,从而成为完整的自然宗教的哲学。⑧对此泰勒也收集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例如按照僧侣僧侣沙尔瓦的记述,北美印第安人认为灵魂是阴影或肉体的灵性形象。作为种信仰的逻辑结果,在他们眼中,世上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⑨泰勒认为正是由人类灵魂观念的外推泛化到万物之上,因而产生了自然宗教,以后又逐步从自然宗教进化出多神教和一神教。
[ 参 考 文 献 ]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注 释 ]
③噪声由78 dB(A)增加到80 dB(A),增加了2.56%,增加后的数据满足客户的噪声指标,可以接受。
②泰勒.《原始文化》,第421页.
③泰勒.《原始文化》,第443页.
④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
⑤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⑥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84.
⑦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02.
⑧泰勒.《原始文化》,第573页.
⑨泰勒.《原始文化》,第465页.
*作者简介: 窦文彬(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宗教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B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4-0115-02
标签:灵魂观念论文;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论文; 灵魂不朽论文; 万物有灵论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