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学生申请公务员意愿与动机的调查研究_公务员论文

首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意愿及动因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意愿论文,首都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但每年仍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行列。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力图对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意愿及动因作出较为详尽合理的解释。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师及大四学生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归纳,结合已有文献,形成了调查问卷初稿。在大规模调查之前,进行了样本容量为50人的试调查,拟定了《北京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动因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情况进行了统计;第二部分针对有意向或已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进行报考动因的调查;第三部分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

(二)样本的获取

本次调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中展开,调查采取偶遇抽样的方式确定若干名该校应届毕业生作为抽样对象,再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最终获得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7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51份,回收率为93%。调查对象中男生317人,女生334人;本科毕业生570人,硕士毕业生75人,博士毕业生6人。

(三)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分析上,本研究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报考比率及原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法,总结归纳出了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动因,并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就不同背景因素下大学生报考意愿及动因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与结果

(一)对于报考比率及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在全部651名调查对象中,有312人表示2012年有意向或已经参加公务员考试,报考比率为47.9%。为了厘清毕业生不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本研究设计了“您今年不打算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可多选,最多三项)”一题。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选择“公务员的工作不是我的兴趣”的达到165人,占无意向参加公务员考试学生总数的48.7%;选择“报考公务员的人太多,竞争过于激烈”的,占42.2%;选择“还没准备好,今后会考虑参加”、“学习任务重,无暇报考”及“公务员考试公平性较差”等选项的人数均在20%-30%之间;选择“薪酬无法到达我的期望”以及“专业与考试内容相去甚远,导致考试难度大”这2个选项的人则较少,均在15%以下。总体来说,个人兴趣与公务员职业不匹配以及考试竞争压力过大是毕业生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要原因。

(二)报考动机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首先对问卷中涉及报考公务员动因的40个问题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2,大于0.70,说明各因子题目项目数足够多。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sig.为0.000,小于0.05,说明相关矩阵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是0的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经检验,问卷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因子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式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结合碎石图确定了因子个数为9。之后,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以简化因子负载矩阵,并以每个因子至少包括3项、负荷量大于0.5、剔除交叉符合较高项目为标准,对40个项目和9个因子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32个项目和7个因子。由解释的总方差表可知,7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0.033%。最后,对已经得到的7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内容进行了命名,具体情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理想抱负的实现”因子的解释方差比率最高,这说明应届毕业生在选择报考公务员时,并不仅仅将公务员作为一份可选择的职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其作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有效途径;“职业社会地位”因子的解释方差比率位列第二,反映了在公务员社会地位得到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毕业生希望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尽快获得社会地位上的提升;“工作性质与待遇”因子的解释方差比率位列第三,这反映了工作稳定度、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工作性质因素以及薪酬水平、社会保险水平、福利水平等待遇因素已经成为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重要动因之一。此外,“教育背景”、“性格、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周围人影响”以及“考试制度”因子都能为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意愿或原因作出部分解释。

(三)不同背景因素下大学生报考意愿及动因分析

本研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的方式探讨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等大学生背景因素对于报考意愿的影响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讨论在各个对报考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的背景因素的作用下,报考动因之间的比较情况。

1.背景因素对于大学生报考意愿的影响。本研究以“2012年是否参加公务员考试”(2012年有意向参加或今年已参加赋值为1,无意向赋值为0)作为因变量,以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所在学校级别、专业性质、是否为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级别、父亲工作单位、母亲工作单位、家庭人均月收入为自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经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SPSS报告sig.=0.000,模型的整体检验十分显著,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及检验情况如表2。

从显著性sig.来看,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自变量性别、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对是否参加公务员考试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民族、所在学校级别、专业性质、家庭所在地级别、父亲工作单位、母亲工作单位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是否参加公务员考试不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2.不同背景因素下,大学生报考动因之间的比较。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性别、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3项分别纳入,以检验不同背景因素下各报考动因因子得分上的差别,检验结果如表3。

男女大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在理想抱负的实现、职业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兴趣与职业匹配、考试制度5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在工作性质与待遇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加注重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稳定性、较高的福利水平等工作性质与待遇方面的考量。此外,不同性别下,周围人影响这一因子的分数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亲人、朋友等的影响对于男女生报考公务员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别。

党员(含预备党员)在理想抱负的实现、职业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兴趣与职业匹配、周围人影响、考试制度6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党员。此外,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工作性质与待遇因子上的分数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学生干部在理想抱负的实现、教育背景、性格兴趣与职业匹配、周围人影响、考试制度5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普通学生。此外,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职业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与待遇2个因子上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信度方面,首先,本研究将题干含义完全相反的3对题目置于问卷的不同位置,通过分析调查对象在这3对题目上所表达态度是否相反的方式,考察了调查对象所填答问卷的可信程度,并将对于相反问题态度一致的问卷予以排除。其次,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结束40天后挑选20名参加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进行了重测信度的考察,重测信度系数(等级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问卷可信程度很高。

在效度方面,本研究所得结论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且符合社会及大学生群体对于报考公务员动因的基本判断,具有较高效度。

针对目前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本研究结合报考动因分析的结论,给出了促进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行为回归理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首先,应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公务员社会保障政策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并轨,缩小二者之间的福利差距;其次,应尽快完善公务员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务员职业行为的约束,有效避免权力滥用等现象的发生;再次,继续完善公务员考录机制使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最后,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形成公务员体制内由基层向上流动的晋升机制,从而避免大学生对公务员体系内核心职位的盲目报考。

第二,从高校角度来看,应注重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将理想抱负与就业选择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准确、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的现象。应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进行就业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找到适合的工作,避免学生为了追求热门职业而放弃专业领域就业的现象,从而避免专业人才的浪费。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探索自身的潜能,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进而做出更为理性、符合自己理想抱负及兴趣爱好的职业选择。

标签:;  ;  ;  ;  ;  ;  

首都大学生申请公务员意愿与动机的调查研究_公务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