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开启学生心灵、营造愉悦学习氛围、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敲门砖。教师的巧思、妙导,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分散的精力立刻转移到课堂上来,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期待和向往的心理,进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激发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这说明兴趣无处不在,兴趣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我的教育历来就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也是一种巨大的激情。是推动人们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基础动力。是激活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也许就是最好的老师,明知兴趣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却因种种原因而产生困惑。因而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源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也应该从下列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制作动画短片,激发兴趣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讲授《想和做》(人教版第五册第3课)一课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了这样一幅画面:田野的一条小河上泊着一只船,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来到河边。我问学生:“农夫要用船把狼、羊和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想出的办法。接着,教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动画,一一进行演示,用事实验证这些办法的正误。据此,教师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了课文教学上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二、创设生动情境,在乐趣中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情境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能够有效集中小学生注意力,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生趣盎然的氛围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比如:“壁、虎、借、蚊、逃”这五个生字,教师可以根据这五个字之间的关联,为学生编一个小故事,故事的趣味性要强,讲解要生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识字效率。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跟着一起用笔写,写完一个字后,再观看接下来的动画。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教学趣味性增加,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识字,注意力更加集中,识字效果更好。
三、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一开始就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能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这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呢?今天我们就带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我抓住了飞机夜里的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的联系,布阵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想象,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荷花》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超:“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于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多用“我相信你~你真行”“你能够”等语气表露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时,当学生的思维受阻,理解有误时,教师不能训斥。不能惩罚,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主动与学生交往谈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真正对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才能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老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曾有一位老师做过这样一次试验,在一个新带的班里,随机抽取少数同学,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学期里,教师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教师还经常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赏识,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果不其然,一个学期后。这些学生学习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是多么重要,效果是多么显著。
五、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笔者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豆荚在太阳下裂开以后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直观形象地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且能使许多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又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儿童读了课文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生活中见过的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形象加上教师准备的教具,这样他们对课文内容就容易理解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同课文上描写的小公鸡、小鸭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了。同时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儿童对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小鱼,小公鸡和小鸭子是怎样互相帮助的,理解得更深入了,从而对小鸡和小鸭的特征认识得更清楚了。在阅读教学中,儿童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云中.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学周刊,2015,09:195.
[2]李素华,王玉霞.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4,07:59.
论文作者:冯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注意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