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人民医院 236300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1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血栓;康复护理干预;应用质量
脑血栓的形成是一种由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病变,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特点。该病的发病速度快,并且患者经常出现如下症状:上、下肢的言语不清,麻木和无力,以及口腔和眼睛倾斜等。老年人是发病率高的群体,由脑血栓形成的死亡率非常高。临床上,针对该病情通常用医疗与护理干相结合对其进行干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疾病的特点,常规护理的不足难以及时处理相关症状。因此,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康复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形成如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1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标准,并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认。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在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5.17±3.20)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为(3.54±1.10)年。对照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6.08±2.19)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为(4.07±1.26)年,且患肢分布:左侧34例,右侧24例。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肢体分布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40岁;②不伴有严重的心、肝、肾脏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③纳入时充分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并在自愿参与并配合。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内容为:对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与用药等方案,强化护肤管理措施,夯实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在疾病和行动限制的影响下,患者会产生焦虑、悲观和其他情绪。护理人员此时要针对患者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积极、耐心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治疗信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患者加快康复。
1.2.2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室内环境,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定期翻身,防止皮肤病或压疮的产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在床上排尿和排便,加强患者会阴护理。对患有咳嗽的患者要经常帮助其翻身,并轻拍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避免呼吸道感染。鼓励患者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以低盐、低脂为主要饮食。
1.2.3语言功能训练
患有脑部病变的患者容易出现失语症和其他语言功能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发音,准确控制口舌,加强嘴唇和舌头的活动,并通过舌头训练提高口腔和喉部肌肉的协调性。对于发音困难的患者,可以对照镜子进行发音训练,及时纠正错误的口形。此外,选择接近生活词汇,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从单音节词汇开始,然后向短语和长句逐渐过渡。
1.2.4肢体功能训练
①适时增加床上活动。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明显的患者,应帮助患者将肢体置于舒适位置,选择舒适的姿势。初始阶段的运动包括:抬头,坐起,伸臂,抱腰等。同时引导患者以桥式作为肢体运动参照体。当患者的肌肉力量达到III级时,鼓励患者进行积极锻炼,包括翻身和坐姿的练习。②加强步行训练。引导患者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提高站立稳定性,用肢体行走训练来驱动患肢,可以使用器械来协助解决。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行走时步伐的大小和频率,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步态异常。③锻炼上肢的功能。内容包括抬臂、把持,以及手指运动,然后逐步练习梳理头发,拿筷子,以日常生活行为重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3效果评价指标
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评定疗效是否有效,结合临床症状和护理干预后评分下降为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90%;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 显效与有效被认为是总有效结果。②Barthel指数用于评价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满分为100分,> 60分表示良好(轻度功能障碍)。40- 60分类为中度(中度功能障碍);≤40分表示很差(严重功能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数据表示为“x±s”,并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由病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检验。 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显著高于对照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脑梗塞类型。它主要由大脑主动脉或皮质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和闭塞,血栓形成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局灶性神经系统软化坏死。脑血栓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和结果。此外,脑血栓形成也可由血液系统疾病引起,例如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和脑血管痉挛。患者睡眠或安静时常发生脑血栓,临床表现多为肢体麻木无力,眼斜口歪,言语不清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该病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因此应在其发病的早期阶段进行系统与规范的治疗、护理。
常规护理采用对症护理模式,检测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急性发作,快速发展,脑血栓形成对护理人员的准确性和操作速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这种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康复护理服务,包括制定饮食计划,加强语言功能锻炼和运动功能锻炼,对疾病有较好的预防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患者自理自己。结果显示,经过康复护理服务后,患者具有较好的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会得以很快康复,并显着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所有数据均具有可比性(P <0.05)。
综上所述,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疾病发作而引起的肢体和生活功能障碍,保证其有一定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莹莹,甘文杰,冯利勉,巢珊珊.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9):181-183+186.
[2]杨冉. 实施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61+164.
[3]张冰倩. 微信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6.
[4]韩玉芝. 脑血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57):28-29+46.
论文作者:1刘婷婷,2巩燕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患者论文; 脑血栓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肢体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程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