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_县域经济论文

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_县域经济论文

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县域经济大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论文,发展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县域经济大跨越,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一是用WTO规则做强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二是用工业理念做优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用经营理念做美城市,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四是用依法行政观念转变干部作风,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作为县级区域,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思路,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县域经济大跨越。

一、用WTO规则做强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达国家和地区会逐步将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愿意开放市场、生产成本低的区域转移。从人力资源成本、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软硬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比较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最有条件大规模承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的区域。运用WTO规则做强工业,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信丰县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基础较差,特别是发展动力不强,投入严重不足。要集聚工业资本,靠财政出资太少、靠自我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太难、靠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借助外力求突破。我县主动策应WTO,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面对各地争资金、抢项目的逼人态势,我们坚持用WTO理念抓工业,打造载体促工业。力争5年内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百家,投资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实现年税利超10亿,安排就业超5万人,建成全市最大的工业区。

首先是建好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建好工业园区是做强工业的关键环节。我县坚持做到“三个集中”,使工业园迅速成为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低成本平台,成为了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一是资金集中投向工业园。通过财政出资、招商引资、部门集资、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规划和建设了1万亩工业园区。目前,已筹资8000多万元,建设中端工业园,完成了4000亩土地平整和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推进了建筑企业带资建厂房新办法,解决厂房建设筹资难题。现在,已有6家建筑企业带资200多万元,建设l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年内力争有30家建筑企业入园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标准厂房6万平方米以上。二是项目集中引向工业园。我县注重引导有较大规模、有特色、技术新的工业企业集聚到工业园。到目前,工业园区已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53个,已投产项目16个,在建项目37个,进资总额达7亿多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23个企业全部进园。三是产业集中聚向工业园。我县重点搞好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分类向工业园区集聚。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制药、制衣、食品加工、建材等四大产业群共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是抓好招商引资,做大工业产业。招商引资是推进“三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我县发挥毗邻沿海的优势,把工业、农业融入广东经济圈,把个私经济融入浙江经济圈,把科技教育融入上海经济圈。在融入过程中,我县注重与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实现“三大对接”,做强工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共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企业300多家,已培育和壮大了具有信丰特色的建材、食品、化工、制药、采矿等5大工业支柱,形成了煤炭、电力、食品、建材、机械、化工、制药、森林、制衣等门类众多、结构较为合理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基地。

一是实现资源与资本的对接,引进发展一批企业。信丰工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地表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而发展的“瓶颈”却是投入资本严重不足。为此,我县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阵地,全力以赴主攻招商引资,迅速把资源换成发展的资本,换成工业的支柱。近年来,我县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先后开展了"1+1"招商、大兵团招商、代理招商、定点专业招商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并在上海、东莞等地设立招商引资办事处,先后从韩国、英国、香港、深圳等50多个国家地区和省市赢得资金和项目,引进发展了新利稀土公司、中纤板厂、人造宝饰厂等大型企业,实现了县内稀土、粉石英、森林等资源与县外资本有效对接。如,原濒临倒闭的稀土冶炼厂年产量只有300吨,通过引进外资进行技改后,年产量可增加到3000吨,是原来的10倍,税利可超千万元。这不仅可救活一个企业,而且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二是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通过引进沿海产业技术,迅速推进了诚志药业GMP改造、麦饭石酒业靠大靠强、智雄针织厂增资扩产等,进一步做大做强酿酒业、制衣业和制药业等产业。诚志药业技改后产值、税收分别比技改前增长120%、490%。

三是实现存量与增量的对接,扶持壮大一批企业。我县按照“盘活县内存量、引进县外增量”的原则,通过租赁、转让、拍卖、参股等多种形式,先后与广东、香港等地客商联手合作,盘活存量资产,重点扶持信丰脐橙、千喜片、陈香胃片、圣塔水泥、天奇萝卜脆等30多个知名企业和优势产品,促其产业升级,创新创特,提高效益。近年来,全县存量资产累计吸收沿海发达地区增量资金10亿多元,盘活了98%的国有集体存量资产,新上项目20多个。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经济增长的目的。去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值达6.43亿元,增长12.6%,用电量增长68%,居全市第一,个私税收增长1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

二、用工业理念做优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农业是推进工业化的有力支撑,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运用工业模式做优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始终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一是建立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信丰与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仅“一墙之隔”,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信丰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建成沿海发达地区的“后果园”、“后粮仓”、“后菜园”。特别是近年来,信丰县提出“没有脐橙的干部就不是信丰的干部”和“把信丰建成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的龙头县”口号,通过“干部当示范、外商为龙头、大户作榜样、农民成主体”多形式开发脐橙,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生产基地化、管理生态化、服务系列化、营销国际化”良性发展路子,并以此带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22万亩优质脐橙基地、6万亩美国超甜玉米基地、3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万亩萝卜加工型蔬菜基地、5万亩优质主料烟基地等8大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形成了向沿海发达地区供应绿色脐橙、优质米、瘦肉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优质产品的新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我们选准具有资源优势的产品,突出食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既壮大了工业总量,又提升了农业水平。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中侨公司、天奇食品公司、麦饭石酒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系列食品加工格局,产品销往香港、广东、上海等30多个省市。

三、用经营理念做美城市,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我们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抓住“三个转变”,努力建成赣州南部中心城市,实现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高层次接替,形成对区域内城乡经济的高位辐射和强力带动。一是县城向中心城市转变。围绕省市“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目标,我县按照“一江两岸、一路两边、一园两山”的区域型城市布局,构筑城市框架,打造城市名片。搞好城市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等五通设施配套,完善学校、医疗、文化、休闲、购物等功能,使城市建设“规划一片,配套一片,繁荣一片”,为城市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更好的条件,使县城逐步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中心。经过五年努力,县城面积将超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超30万。目前,城区面积已由过去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18平方公里,赣州南部中心城市已初具雏形。二是农村向城镇转变。我县着眼于增强城镇的承接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把城镇建设当作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节点来抓,做到两个结合,即,把城镇建设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发展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批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构成梯次明显、运行有效的产业承接和辐射网。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塘辣椒专业市场、大阿耕牛专业市场等九大农村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镇内外衔接、四通八达的市场网络。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饮食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全县各类加工户达2万多户。三是农民向市民转变。把农民变成市民,不仅是加快农村致富的有效举措,而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我县着力引农造城,通过改革创新户口管理制度和搞活土地流转,使农业户口大批量转为非农业户口,大大促进农业户口城市化,初步实现了每年有3%的农民流转到城镇经商务工。近年来,全县有10万多农民洗脚上田,转移到城镇开店办厂经商。

四、用依法行政观念转变干部作风,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有牢固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良好的干部作风做保障。一是要改进方法治“蛮”。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县域经济存在严重“蛮干”现象,在项目选择上搞“一刀切”,在规模确定上搞“齐步走”,有的甚至存在“盲目发展生产、盲目指挥群众”的倾向。改进方法治“蛮”,就是要从过去那种直接下计划、定任务、管项目、催耕种的老框框中解脱出来,做到瞄准市场上项目、根据县情选项目、对比数帐看项目、典型示范引项目。目前,全县已兴办各类示范基地196个,项目涉及脐橙开发、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等6大类20多项,辐射带动80%的农民发展县域经济。二是强化服务治“难”。服务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为彻底根治“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顽症,我们出台《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36条)》、《关于开展远学浙江、近学奉新活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18条)》、《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措施》等,进一步完善了与WTO相适应的税收征缴、产业准入、审批手续等60多项相关政策和制度,推行了《县级领导挂钩外企服务制》、《科级领导挂职外企服务制》、《县直部门跟踪外企服务制》等30多项长效制度。仅去年以来,全县取消各类收费项目260多个,还权于市场、企业和基层,每年减少企业各项费用支出600多万元。与此同时,成立了“整治经济环境办公室”,定期对执纪执法单位进行测评,对服务好的评为“金牌服务单位”,对形象差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改正,对破坏环境的予以严肃处理。并推行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措施,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环境。三是注重实效治“浮”。作风飘浮,导致发展项目、措施难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两项过硬措施。首先建立了领导干部分工负责主抓重点工作制度。规定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等24项重点工作(项目),分别由12名县领导、21个单位负责主抓,加强了检查、督促、协调和指导,促进了工作(项目)的开展。其次建立了干部进村入户制度。明确要求县四套班子成员每年到挂点乡镇、企业和村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不少于80天,在基层一线住宿不少于10天,与群众“三同”不少于7天,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件以上;县直部门“一把手”每年到挂点乡镇和村组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不少于12次,乡镇干部每月在乡镇吃住25天以上,进村入户不少于15天。这些措施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标签:;  ;  ;  ;  ;  ;  ;  ;  

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