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西药对症加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对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为7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西药联合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满意临床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7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82-02
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以少尿或无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水肿等为主症,是中医学中“水肿”、“关格”、等范畴。主要是扶正祛邪兼顾,辨证辨病结合,中医中药调整,以促进全身情况的改善[1]。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临床治疗西药对症加中医辩证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52.2±2.5岁。病程4~12年,平均7±1.5年。由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引发的16例,由慢性肾盂肾炎引发的4例,由糖尿病肾病的8例。治疗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3.5±3.5岁。病程3~16年,平均8.0±1.5年。由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引发的15例,由慢性肾盂肾炎引发的3例,由糖尿病肾病的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组 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辩证分型其中其中脾肾阳虚12例,气阴两虚6例,肝肾阴虚7例,阴阳两虚5例。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主要药物:附子、干姜、仙灵脾、人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吴茱萸、生姜。若偏于脾肾气虚者,可用六君子汤加减;水肿较甚者,加猪苓、桑白皮、泽兰。
(2)肝肾阴虚证,肝风内动证。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主要药物: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羚羊角、钩藤、石决明、浙贝、竹茹、胆南星、制大黄、泽泻。若头晕、头痛明显,血压较高者,加钩藤、夏枯草。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参芪地黄汤加减,若心气阴不足,心慌气短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党参、炙甘草以益气养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或制大黄以通腑泄浊;若水肿重者,加大腹皮、萹蓄、瞿麦、黑白二丑以行气利水。
(4)阴阳两虚证,温补元阳,补益真阴。全鹿丸加减。若伴有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泽泻通利小便,利尿消肿;阴虚重者加山药、知母、山茱萸、石斛益气养阴。
(5)灌肠,用降浊灌肠方(生大黄、丹参、生牡蛎、六月雪各30g)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约2~3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天后,可再继续1疗程。
1.2.2对照组 常规西医治疗,控制血糖、血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病情严重者,可根据病人体重、血压、尿量、肌酐清除率、血清钠等,结合病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合并感染时应及时使用适合的抗生素,禁用或慎用肾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则按肾功能情况决定投药剂量及给药间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或血肌酐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或血肌酐降低≥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增加[3]。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对照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30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中医学中并无此名,但从其症状的描述,可归属于“关格”、“溺毒”等范畴。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为肾病日久,或失治误治导致肾功能日益衰退,气血阴阳虚惫,肺脾心肝等脏器功能也为之虚损。故治疗强调处处维护肾气,以求增一分元阳,多一分真阴[4]。要注意不要过用温补之品,以防止伤阴,要采用从阴中求阳,求阳中求阴的平补方法为宜。
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慢性肾衰患者贫血、肾性骨痛等临床症状,增加血清清蛋白,提高生存质量。对肾性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益肾,补气填精养血之法,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当归、生地黄、枸杞子、紫河车、淫羊藿、茯苓、鸡血藤、益母草、山药、丹参等;对肾性骨痛,中医多采用益肾填精,化湿活络之法,常用药如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枸杞子、苍术、茯苓等[5]。
本研究中采用中医辩证分为脾肾阳虚12例,气阴两虚6例,肝肾阴虚7例,阴阳两虚5例,采用中药辨证论治,内服加外用灌肠,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海卫华.中医辩证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84-684.
[2]王玉兰.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71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28-228.
[3]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1):49-53.
[4]王月华,董绍英,丁英钧,等.赵玉庸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2):1000-1001.
论文作者:施海涛,柏琳,范经絮,于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肾功能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灌肠论文; 肌酐论文; 西药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