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生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510960
摘要: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安全管理的中心是本质安全管理,道路施工工程有别于其它建筑工程,工期短、人员流动性大、产品具有不固定性,受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易发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本文结合我国道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实际,通过对企业的本质安全的研究,将本质安全技术和方法纳入道路施工企业中。
关键词:道路施工,企业管理,安全生产,本质安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道路的数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道路施工存在着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复杂等特点,使其在施工期间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加强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道路施工企业本质安全的因素分析
1.1概述
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是道路施工企业一贯追求的目标。结合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以“人机环管”为切入点,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
1.2人的本质安全因素分析
通过人因事件的调查与确定、故障模式确定与后果分析、屏障分析以及根本因分析等步骤,可以将人因失误的根本原因归纳为以下因素:(1)心理因素;(2)生理因素;(3)个体因素;(4)环境条件因素;(5)作业因素;(6)运行规程因素;(7)教育培训因素;(8)通讯因素;(9)管理因素。显然,上述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体现了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人的能力、技能水平等;客观因素体现出机械设备、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等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经常混杂在一起,对员工的行为形成综合的影响。例如在人的个性中,人的个性缺陷会对人的行为特别是在出现危险情况时产生不利影响,而在不同的态度与动机的影响下可能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的能力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其能否接受足够而准确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反应,这些与人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性能优良的机器设备、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舒适的作业环境等都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并有利于克服人的个性缺陷,促使人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动机。因此,影响人的本质安全的因素及其作用途径可用图1来表示:
图1人的本质安全的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由于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人是生产工作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因此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首先要使从事生产工作的一线员工具备“我要安全”的思想,促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安全”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帮助员工在生产工作中养成一种“安全”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就要靠制度的约束。
当然只有“我要安全”的思想还不够,还要有“我能安全”的“本钱”,这个“本钱”就是技能,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如果一名员工对他所从事工作的危险点一无所知,即使他想要安全,恐怕也很难做到。因此既要使员工在意识上养成“我要安全”的思想,还要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我能安全”的技能。
1.3物的本质安全因素分析
影响道路施工企业物的本质安全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机器设备本身的影响因素,人、环境与管理对物的本质安全也存在间接的影响。机器设备与设施在道路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技术改进与生产效率提高的直接体现;同时,机器设备与设施也是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物质基础。总的来看,企业使用机器设备与设施的目标可分为效能和安全性两个主要目标。效能是指机器设备与设施的技术性能、操作性能以及可靠性,其直接与生产效率相关;安全性能则是机器设备、设施的操作性、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以及可维修保障性等相关的性质,其直接与生产的安全相关。一般而言,安全性是实现生产效能的基本保证,因而机器设备与设施的技术性能、操作性能以及可靠性也必须包含安全性目标。因而,可以用图2表示影响机器设备与设施的因素。
图2机器设备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从“物”的安全角度出发,消除或减小机器的危险将会达到安全的效果,这也是经济效能要求的结果。机器设备的安全性主要受到其技术效率、可靠性、操作性以及适应性因素的影响,而可靠性又由机器设备的有效性与耐久性所决定,其中机器设备的有效性又受到其稳定性、维修性与维修支援的影响。
1.4环境的本质安全因素分析
在道路施工安全生产系统中环境是重要的安全要素,它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的“土壤”,也是管理活动开展的载体,因而环境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基础原因之一。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生产活动开展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既包括有形的硬环境与无形的软环境。环境的本质安全就是指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工作安全,即要以人为中心,尽可能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存、生活环境,又要保证员工心情舒畅、工作愉快,消除不安全感和后顾之忧。有效遏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能很大程度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2.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安全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在目前的道路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较为突显的一点问题便是安全意识的欠缺。大部分的道路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管理时,其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如果一味的追求施工速度,其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两种。第一种,道路工程的工期能够得到有效缩短,但其质量始终无法得到保障,安全隐患也依旧存在。另一种便是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原有的不良思想致使道路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无法进行充分的认识,对生产施工员工也缺乏科学必要的教育。因此,在实际施工操作时,极易出现错误,由此引发安全事故。
2.2管理水平及质量偏差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单位在其道路施工管理过程中,已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但在其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些许问题。大部分的道路施工单位依旧受到原有施工思想的影响,认为要想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最好的方式便是将成本降低。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致使整体的施工安全管理质量一再降低。在2007年的3月28日,由中铁某局工程公司所承建的北京某街地铁线路的第二标段出现塌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于未对具体的地质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在施工断面出现局部塌方时,在未进行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便进行抢险操作,致使二次塌方情况出现,多名施工人员因被埋身亡。此例安全事故的发生着重表明了相关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管理时的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对于安全操作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未进行科学正确的应急救援,致使安全事故发生。
2.3安全监管机制缺乏以及人员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
对于施工作业安全的监督与考核是道路单位施工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主要是要通过考核与监督对工程的进度,尤其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与检验。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部分的道路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依旧有待加强,而相关的责任制度也尚未建立。在2005年的7月某项城市及工业污水的合排工程施工时,在进行管道检测的相关操作时,有一名施工人员在进入到干管中进行避水实验时发生中毒情况,后继的几名施工人员也相继出现中毒状况,最终结果均身亡。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表明,导致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便是由监管力度偏弱引起的施工人员操作失误。
3.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途径
3.1提高安全科学的认识
应用系统的观念来认识安全问题,居安思危,在思想意识上未雨绸缪。首先,在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上,要明白安全也是一门科学的思想,需要安全问题的管理者的积极参与,提高认识。安全事故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个突变事件。无论是出现何种事故,表面上是单一因素出现了问题,但实际上道路施工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出现的问题都是系统运行不良表现出来的,需要对生产的整个环节,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用整体的方式去分析系统所发生的“病变”,从而为安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此外,要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促进安全问题研究。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原因,需要在大量监测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来开展研究。目前在监测仪器和技术上,向“无人化”的自动观测方向发展,且具有监测数据智能分析的功能,如GPS、RS、GIS等在道路施工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在完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文件系统,从而实现标准化作业。
3.2拓宽安全管理范围
拓宽安全管理范围,增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标准。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失控,而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区域与人文环境,且通过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因此,提高安全意识,不仅要注重生产环境下的安全,更要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员工风险意识,使安全管理逐步由“被动式、后知后觉式”向“主动式、先知先觉式”转变。从广义的本质安全定义及其外延来讲,则安全管理的内容还包括区域与人文环境的安全问题。道路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区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缺水的西北地区而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大规模的道路开发建设,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于在施工现场工作的员工而言,既是工作区,又是生活区,生存环境恶化产生的负面效应累积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其他事故”的高发、零敲碎打的事故的产生与此不无干系。所以,在努力创建本质安全企业的过程中,要拓宽安全管理范围,增强安全管理意识,从而间接提高安全防护。
3.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安全投入水平,一方面安全消耗最少;另一方面安全效益最大。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建立一套有效实用的安全投入分析方法和模型,形成安全投入分析制度,以确定安全投入强度。
我国香港学者邓小林等人推导出了建筑项目最小安全投资的方法,即通过安全投资率(SIR一指建筑项目安全投资与总投资之间的比例)与安全状况指标(SPI一指事故损失工作日总和与建筑项目总人工日之间的比例)以及事故损失率(ALR一指建筑项目事故经济总损失与总投资之间的比例)之间存在的关系确定:当SIR与ALR之和达到最小时,建筑项目的安全效益达到最优。
结论
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道路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才是道路施工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目标。为了不断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标,针对当前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本质安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并加强本质安全施工企业的规划建设,从而建立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提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对策,研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的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本质安全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合理的安全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总之,牛和平,杨玉胜等.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北京.2007
[2]苏菊.论当前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
[3]王春香.本质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煤矿安全.2007
[4]杨建宏.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浙江大学.2006
[5]崔军.论道路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科技致富向导.2013
论文作者:陈文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因素论文; 本质论文; 道路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环境论文; 施工企业论文; 机器设备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