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论文_宿献伟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论文_宿献伟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157013)

摘 要:目的:针对骨科术后患者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0例下肢疾病手术治疗患者的有关资料,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预防组患者对可能产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预防,对照组患者不采取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5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组患者中有1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一周时间后患肢基本消退肿胀,半个月后彩超复查结果显示有48例患者完全再通,16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再通。结论:采取积极的综合预防治疗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避免产生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1. 前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在深静脉内血液非正常凝结,属于静脉存在一定程度的回流障碍性疾病,在下肢部位容易多发,骨科术后患者比较常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50%左右。栓子脱落容易引发肺栓塞导致严重后果,为提高临床中对该疾病的重视,本研究收集200例下肢疾病手术治疗患者的有关资料,探讨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的200例下肢疾病手术治疗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109例男患者,91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36-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5±2.3)岁。

2.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预防组患者对可能产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预防,对照组患者不采取预防措施。在性别、年龄、疾病及手术方式等方面,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术中手术医生应采取轻柔、精细的操作,尽可能使患者体内组织减少损伤,以免产生静脉内膜损伤,对伤口注意要冲洗和引流。术后口服2.5毫克华法林片,连续服用两周左右,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静脉滴注3—5天,并对患者指导进行踝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患肢术后患肢抬高30度,髋、膝关节保持稍屈曲,每天将肢体放平2次。术后1日主动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运动,术后3日与下肢功能锻炼器配合锻炼患肢功能,每日进行5—6次锻炼,每次20分钟左右。所有锻炼的开展都处于患者患肢外展中的立位状态,避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应严格保持卧床休息,抬高30°患肢制动,膝关节保持10度左右的屈曲,留置针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采用20000单位的低分子肝素与500毫升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患者静脉,控制速度保持在每小时30—40毫升,从患肢直接静脉滴注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与20毫升复方丹参注射液,1—2周为一个疗程。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对本研究收集患者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明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有5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51%;预防组患者中有1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11%。比较两组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62例中,17例患者为周围型,29例患者为中央型,16例患者为混合型。48例患者为静脉不完全性栓塞,14例患者为部分不完全性和完全性栓塞。上述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一周时间后患肢基本消退肿胀,半个月后彩超复查结果显示有48例患者完全再通,16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再通。半个月后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进行辅助和继续抗凝治疗。

4. 讨论

Virchow 在19世纪中叶血管壁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三者之间具有关联及促进作用,对于血栓形成共同参与,进而造成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患者采取下肢骨科手术治疗方法,长时间使肢体处于比较被动的体位,而且术后出现疼痛或麻醉作用、肢体局部肿胀而减少活动,降低静脉血流速度。而且手术将造成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使部分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受到激活,使血液保持在高凝状态,三种因素都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较高发病率。

针对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多的预防措施,基本性预防主要是在术中采取轻柔、精细的操作,尽量可能使组织减少损伤,以免损伤静脉内膜。机械性预防主要是在骨科手术中采用标准长腿弹力袜使手术部位减少压力及产生腓肠肌静脉血栓的比率,对从踝、小腿至大腿的一种序贯地加压的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装置,主要利用对患者下肢静脉增加血流量使血液减少淤滞。术后对患者尽早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使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于下肢血液循环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化学药物预防主要是采用具有对抗血液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的抗凝药物实现预防效果,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等都是比较常用的临床预防药物。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本研究收集的病例,结果显示预防组患者中有1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11%;对照组患者中有51例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51%。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表明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降低,有效避免该疾病的发生,进而防止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朱其一.手术取栓加术后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6.4

[2] 蒋米尔,陆信武.下肢静脉性疾病外科治疗再发展前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6.10

[3] 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2017.8

[4] 谈晓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7.16

作者简介:

宿献伟 ,男 ,39岁,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

论文作者:宿献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  ;  ;  ;  ;  ;  ;  ;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论文_宿献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