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途径和方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层党组织论文,群众利益论文,途径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党组织如何准确把握群众利益的特点,不断探索群众利益的表达途径和方式,是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积极应对城市社会转型的挑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前沿阵地优势
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准确把握社会转型进程中群众利益的新特点及其诉求方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优势,通过正确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来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是城市社会的深入转型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反映群众利益诉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利益表达功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利益关系呈现平均化和低水平的特征,党组织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较为容易地把社会利益整合起来。而在当今城市社会中,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细,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差异较大,表现出利益格局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特征,对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利益整合机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城市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应对社会转型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各种挑战,重视群众利益诉求,自觉充当群众利益表达的主渠道。
二是转型时期的突出社会矛盾要求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和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能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成为群众利益的协调者,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有效疏导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各方权利诉求,切实在利益冲突中实现和谐。其次,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言人,正确区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积极回应和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党的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构建群众利益表达的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利益协调与整合功能
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和利益整合功能的强弱。正确表达群众利益诉求,就是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利益表达的覆盖面,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强大组织网络,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反映群众利益诉求、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第一渠道。
从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来看,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强化群众利益的表达和协调功能。在社会日益分层和利益加剧分化的当今社会,被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多元利益主体具有更强烈的利益表达愿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凝聚群众、整合社会的主要承担者,要更加重视群众的利益表达,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群众的利益表达,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组织平台,使多元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上通下达,供决策者参考、采纳,从而制定能够兼顾社会各方利益的公共政策,有效地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在党的组织依托、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联系群众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运行能力更强,党员参与程度更深,群众利益代表更广泛的组织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利益表达、协调与整合功能。
从当前群众利益的多元格局来看,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扩大群众利益协调和表达的覆盖面。在现代社会中,有利益分化就必然存在利益的表达。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对不同群体利益的高度敏锐性,必须积极拓展党组织设置领域,扩大利益表达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利益表达的广泛性。比如在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机制要涵盖社区中的各类群体和组织,包括居民群众和新的社会阶层、行政组织、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使社区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最大限度反映各行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继续加强转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完善企业内部民主制度上,加强企业党组织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依靠职工代表大会正确表达职工的利益诉求,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两新”组织中,除了要加大组织建设的覆盖面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党建工作,在无党员的各类社会组织中要有党的声音和党的工作,扩大基层党组织利益表达的覆盖面,提高基层党组织联系多元社会、表达不同群体利益的能力。
从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来看,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提高群众工作的实效性。在多元城市社会中,大量的群众利益往往是不同个体的具体利益,基层党组织不可能包揽一切,也不可能代替行政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直接去满足和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而是要善于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总揽协调作用。因此,社区党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利于引导并发挥好各类群众团体、社会自治组织、乃至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表达作用,探索在这些组织中创设利益表达载体,协调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关系,引导好群众有序进行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主体。比如,中共闸北区委近年来根据市委关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的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物业、城管和公园绿地等条口部门与社区的党建联建工作,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行政资源纳入社区党的群众工作体系,使社区群众的日常利益需求都能够在党建联建工作中得以实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诉求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三、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利益的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既有大量的具体利益诉求,也有普遍性的根本利益表达。基层党组织既要不断提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又要善于创新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平台,不断拓宽群众利益的表达渠道,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利益的实现途径。
首先,发挥党员作为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的主体作用。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细胞和活动主体,在基层党组织中应主动成为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员队伍中,既有各层面的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大量普通党员,他们本身就是党组织联系群众、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组织结构和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的当今社会,基层党组织能否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中去,能否把群众的利益表达纳入到党的工作中来,关键是要发挥好党员作为群众利益表达主体的作用,依靠党员管理体制和基层党的工作机制的创新,激发党员活力,使党员成为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纽带、社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
近几年来,中共闸北区委在探索群众利益表达的途径方面,建立健全了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党员在工作、居住、社会活动三个责任区内发挥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的作用,使党员成为党的声音的第一传媒,成为反映群众诉求的第一渠道,成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第一模范,有效地发挥了党员作为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的主体作用。同时,中共闸北区委还构建了“十、百、千、万”联系网。“十”就是二十多名党员局级干部根据工作分工与全区处级单位和区管重点企业结对联系,“百”就是四百多名党员处级干部与全区基层党组织结对联系,“千”就是全区一千多个基层党支部的书记和委员联系所属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万”就是全区四万多名党员广泛联系身边的群众。“十、百、千、万”联系网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使群众的利益表达途径更加顺畅,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利益需求。
其次,发挥党内民主作为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的作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利益整合与协调任务,不仅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利益反映渠道,也需要构建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机制,把上级党组织的执政资源输入到基层部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整合社会的能力。而党内民主则是确保群众利益诉求上通下达、执政资源上下共享的重要渠道。如果党内缺乏民主,党员没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就无法正确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因为党员是其所联系的部分社会成员的代表,来自不同阶层的党员分别代表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只有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珍惜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才能把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党员权利的行使反映到党内来,才能体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
再次,发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群众利益表达方式的作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出现,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信息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速度,既为基层党组织倾听群众的利益诉求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党组织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加强党与群众的网络沟通,随时了解群众的呼声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把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大量的事实证明,网络已经成为新社会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主要途径,如果党组织对网上的舆论视而不见,或任其自由传播,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从自发到形成气候,就会演化成为严重社会动荡事件的导火线。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学会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与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主动了解和把握群众的真实利益诉求,使网络成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近年来,中共闸北区委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开展党的群众工作中,创设了“焦点网谈”和“区委书记信箱”等群众利益表达载体,创新了各级党组织与居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和联络方式,使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更为畅通和便捷,为区委充分掌握社情民意、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创新群众利益表达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组织,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利益诉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必须由过去共同目标下的行政命令整合方式,向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关怀和服务方式转变,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利益的表达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切实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1、以服务群众为宗旨,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能力,正确表达群众利益诉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要从过去以生产动员为轴心,转变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凝聚群众。所谓服务,就是要以利益关怀为重点,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到基层。近年来,闸北区委推行的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社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倾听群众呼声,通过积极开展“三访”(走访、下访、接访)活动,把群众的实际困难解决在第一线。同时,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各自的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当好宣传员、服务员和联络员,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宣传了党的声音,充分表达了群众的利益诉求。实践证明,只有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群众才愿意向党组织倾吐利益诉求,有利于赢得民心。否则,群众的正当利益表达长期得不到党组织的回应,就有可能转入非正常渠道。因此,党的执政使命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不断提高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能力,真正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利益代言人。
2、以社会化工作方式为手段,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针对性和广泛性,正确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社会化工作方式是相对于行政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指依托社会成员间的横向合作关系,采用非强制性的说服、协商以及合作等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群众性组织和社会团体都是以人际关系或利益需求为纽带产生的,人们更加关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基础,必然淡化其行政和权力色彩。如果按照传统的行政化党建工作思路,一味地靠行政权力和命令,在这些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而不去注重人格化、亲情化的群众工作方式,就难以赢得群众的认同,即便是建立了党的组织,其工作开展也难以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认真研究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探索群众乐于接受的利益表达方法,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学会和群众交朋友,善于妥协和包容,尊重群众的信仰和价值观,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努力取得群众的信任,从而提高党组织和党员表达群众利益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中共闸北区委在探索群众利益的表达方法上,充分发挥党员在现代社会的多重角色作用,开展党员结对交友活动、定期联系群众活动等社会化工作方式,把行政和社会化的群众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党员的人格魅力来发挥影响力和渗透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就有党对群众利益的正确表达。
3、以增强非权力性权威为重点,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影响力,正确表达群众利益诉求。计划经济时代,党组织依托单位制直接掌握行政资源的支配权力,并以此为依托整合社会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逐步发育,基层党组织依靠行政权力来整合社会的功能日益弱化。特别是在日益壮大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已不再直接掌握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资源。这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化,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具备在不掌握行政权力的条件下开展联系、团结、引导群众工作的能力。这种非权力性权威的获得是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影响群众、能否正确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关键。为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实现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在实践中磨炼出一支充满理想信念、富有献身精神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探索和完善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有效方法,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表达群众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的表达机制,真正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和积累了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经验。但要看到,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出同以往不同的特点。看到这些特点,并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多元利益冲突中,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保障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需要遵循政治文明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规范和保障群众的正常利益诉求。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具体实际,尽快建立诸如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学化的群众利益表达制度。通过制定正常、合理的民情民意表达制度,进一步理顺民意表达渠道,缓解利益冲突,化解不满情绪,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对居委会、业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努力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好群众依法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
二是实行决策民主,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的民主机制。在当前群众信访矛盾中,的确存在一些因决策不当造成的利益冲突,而决策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群众利益表达的民主机制。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必须提高党的决策部门的开放和透明程度,重大问题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社区和企业党组织要探索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努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企务公开和社区事务公开,逐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要保证群众能够合法地、经常性地参政议政,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地集中民智。对于关系群众重大利益问题的政策要实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决策的纠错改正机制,完善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机制。
三是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群众利益表达工作机制。近年来,居民群众在动拆迁、物业管理、居住环境、就业、医疗保障和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利益诉求矛盾,如何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迫切需要从深化体制建设入手,探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群众利益表达工作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惯性,群众在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时,往往只找信访部门,却很少找党组织,而信访部门往往承担着单一的群众利益传导的作用,是群众利益和各职能部门的中间环节。因此,为了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议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探索构建能够有效解决群众现实利益问题的大信访格局,通过整合行政和各类社会资源,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纳入大信访体系,如城市建设、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公安、工商、税务、环保、律师协会等,建立“党(工)委领导、职能部门参与、党员发挥作用”的群众利益表达工作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把群众的困难解决在基层,把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2007年,中共闸北区委探索建立了“联动调解”的群众矛盾化解机制,要求广大党员在“联动调解”工作格局中认真履行党员责任区制度,有效地整合了资源,维护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