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_邹英杰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_邹英杰

潍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山东 潍坊 261041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日益重视环保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监测环境差和监测设备状况及监测技术的滞后,与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思考

前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等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实施全程有序管理。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都得到了快速进步。但相比之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相对落后,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差距。因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它也是保护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秀的质量管理是增强环境监测服务能力的前提,在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中,只有努力地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贯彻科学管理的理念和精神,才能使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拥有更加清晰的管理思路,实现监测机构内部各个部门科学合理的职能分工,提升其内部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实现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即效益,进而才能不断增强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的能力[1]。其次优秀的质量管理是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优秀的质量管理工作将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质量,使环境监测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完整、更具代表性的监测数据,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从而才能使人们认识、评价、管理和治理环境的活动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同时,优秀的质量管理工作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更迅速地提供监测数据。

2现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2.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大多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初步建立了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部分监测机构仍停留在完成监测业务工作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甚至将体系的运行视为障碍,既浪费了人、财、物,又失去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仅仅满足于文字记录和文件的归档,评审变成了走过场,这些都无益于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只是为应付外部评审和监督检查。体系运行演变为少数质量管理人员的文案工作,全员参与也成了一句空话。

2.2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QA/QC作边缘化。由于以往质量管理的局限性,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历来是薄弱环节。实际上,如果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实验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使用价值,监测技术人员尤其是现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等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比较单一,对质控报告的编制以及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等工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2]。

2.3质量管理技术不适应技术监督新要求

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建设的快速发展,监测领域从原来的水、气、声逐步拓展到土壤、生态、生物等新的领域;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逐步开展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项指标例行监测;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纳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范畴。新型实验室精密分析仪器以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和投入运行,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要求尽快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日常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质控措施与实际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QC手段传统单一,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明确,QC结果的准确性及各类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值得商榷。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3.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应建立出一个完整且明确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梯级化管理形式,建立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短路径管理。在短路径管理体系中,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直接领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指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形成国家、区域、地方短路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将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进行分离,解决影响环境监测的机制问题,逐渐建立起环境质量监测与环保部门协调统一,社会资源分工合作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模式。研发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质量及整体水平。支持并鼓励地方建立相应环境监测实验室,应用社会资源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并推向市场,推动新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独立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等。

3.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人员素质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环境监测队伍人员必须要活力强、素质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动态变化,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建立长远目标,制定长期规划,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备、岗位职责以及相应的培训、考核、评价和奖惩等内容,建立良好的人员管理制度意味着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绩效管理和质量考核制度、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质量监督和奖惩制度等。如果提高意识、加强培训和上岗证考核等工作不与人员评价和奖惩等措施结合起来,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调动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发

质量管理技术不适应技术监督新要求,是现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发,加大实验室的资金投入。环境监测分析主要是基于数据等进行微量分析,这就要求实验室获得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而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设备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及时引进新型设备,从而提高实验质量,保证实验数据的质量[3]。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符合实验要求,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并且需要对实验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达到实验要求的环境标准。 另外,需设置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做好工作记录以及归档工作。

总结: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相比之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相对落后。因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技服务,2017,34(09):174.

[2]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5,24(03):14-17.

[3]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61(08):28-30.

论文作者:邹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_邹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