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与国内民营企业产业扩散比较分析_投资论文

外商投资与国内民营企业在产业扩散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投资论文,民营企业论文,产业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06)04—0034—07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成为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国内外力量,推动我国工业化,不仅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大力吸收外来投资,解决了资金的不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也有部分地区,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当地经济也同样取得骄人业绩。由于外资和国内民营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它们对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内外资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察外商投资和国内民营企业在其产业扩散过程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一、外商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量进入我国,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广东的东莞、深圳等地,利用其靠近港澳台的地理位置优势,实行各种吸引外资优惠政策,成为了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几个地区。外资经济在这些地区的聚集,使得当地经济飞速的发展。2003年,东莞地区的GDP为947.5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155倍,在东莞地区形成了以外来投资企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2002年,深圳全市的GDP为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实践证明:外资对地区的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关于外资对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文献众多。江小涓(200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为我国提供资金来源,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人力资源等多种途径,推动了中国工业的持续增长,改变了中国工业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工业增长的质量。张兴利通过分析得出FDI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常外来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外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合作,通过新技术的引进,进而推动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另一种方式是通过FDI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达到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之目的。杨丹辉(2004)通过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得出,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资本、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地是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国外的一些研究文献对外资的积极作用做了更详细的研究。Xiaming Liu,David Parker,Kirit Vaidya,Yingqi Wei(2001)认为FDI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这种效应主要通过资本、技术、管理方式的扩散产生的。Marzenna Anna Weresa(2004)通过对波兰经济的分析,认为FDI通过技术外溢和创新的扩散,可以使东道国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当地技术进步。另外Georgios Fotopoulos,Helen Louri(2004)通过对希腊制造业的数据,Evis Sinani,Klaus E.Meyer(2004)用爱沙尼亚的企业销售产值的数据都证明外资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P.J.LLOYD(1996),Cawes(1974),Xiaohui Liu,Chenggang Wang(2003)等也都肯定了外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虽然大量的研究都证明FDI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东道国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外资对某些地区以及某些行业的技术扩散效果并不如想像的那么显著。陈延林(2004)认为虽然广东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变了其科技实力薄弱的状况,但是,由于外方对技术的种种限制,技术的引进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科技水平的逆向扩散。吕铁山(1997)对汽车工业分析后认为在汽车工业中,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度较低,合作企业规模较小,合作成本偏高;建议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坚持国内投资者优先。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2000)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短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可以提高我国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但长期而论,我们不应过份注重外资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包群、赖明勇(2002)通过技术进步内生化增长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虽然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但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自身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并不明显。国外的一些研究文献持相似的观点。Sadayuki Takii(2005)认为如果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很大时,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技术扩散效果很弱,并且可能是负效应。Hu and Jefferson(2002)在对中国电子工业的研究中,发现电子工业并不存在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扩散。Nolan peter(2002)在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研究中,指出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上海汽车公司是没有能力与任何独立的汽车制造商竞争。另外,Haddad(1993),Aiken and Harison(1999),Djankov and Hoekman(2000),Kongs(2001)都发现FDI对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负影响。

结论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只能表明理论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研究对象的情况不同。就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外来投资在一个地区的高度聚集,可能使得该地区形成“飞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减少,外来投资在当地的产业扩散和技术扩散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对东莞的外来投资企业与温州柳市镇民营企业在当地扩散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外来投资企业在一个地区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内部,而向当地内资企业的扩散效果却很微弱;而民营企业在当地的产业扩散效果比外资企业要显著得多。

二、东莞温州两地产业扩散的实证分析

一个地区内产业的扩散主要是通过领先企业的示范引导,由当地以及周边地区企业对该产业生产技术及其配套产品技术进行学习消化,进而导致在当地生产同类产品或者配套产品的企业量不断增加,有些地方甚至通过这一途径在当地还建立起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产业的扩散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技术在当地的传播,以及企业间联系的不断加强。由于发展路径的区别,不同类型企业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企业能否在当地促进生产同类产品以及与该产业相互配套的企业发展。我们认为:产业在地区的扩散,不能仅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更主要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当某个产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而如果参与生产的企业数目并没有增长,这就说明生产技术外溢缓慢,产业扩散迟缓;只有当企业数目快速增长,并且新增企业来自不同经济类型,则基本可以表明产业得到了良好的扩散。另外,由于发展的路径依赖,产业的扩散可能局限在某一类型企业内部进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由于经营体制、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制约相互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妨碍产业在不同类型经济体之间的扩散。那么,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外来投资对产业在区域的扩散有何具体影响?在区域范围内外资企业对产业扩散所起的作用以及扩散的路径有何特点?为对外来投资和内资企业在区域产业扩散过程的具体影响有所了解,我们主要考察了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外资产业中内资和外资企业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产业的扩散,主要应体现为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而与企业的规模无关。所以,研究某一产业在一个地区的扩散状况,主要应该考察该产业的发展与企业数量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

为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扩散中所起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地区内某一产业产出的增长与该地区内外企业数量变化相互关系模型进行。该模型如下:

分析对象选取以外来投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东莞和以内资企业占优势的温州地区。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其电子元件产业是以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在东莞地区,由于当地政府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成为当地经济的第一支柱。200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增长28.26%,占总工业总产值增长的29.51%;200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5.4%,占总工业总产值增长的36.6%。就投资于电子元件产业的经济类型来看,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投资占了企业总投资的绝大多数。东莞地区的统计资料显示:在IT产业中,企业单位数外资企业占86.24%,内资企业占13.76%;资产总额外资企业占95.81%,内资企业占4.19%;总产值外资企业占95.21%,内资企业占4.79%。

温州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企业的发展。1995年,温州市的内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6.7%,而外来投资企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在2000年内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6%,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只有4%;总体上,温州外来投资企业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基本稳定,相对地位没有发生重大改变,当地各种民营企业始终是温州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70%。温州乐清市的柳市镇,是“温州模式”的缩影,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名列温州市乡镇综合实力第一名。柳市镇的发展始于低压电器,集中了大量生产低压电器的中小企业,占领了全国40%的低压电器市场。这里生产的低压电器,其规模、品种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著名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柳市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

低压电器是柳市镇的支柱产业。柳市镇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约占全国低压电器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一大批产品通过了美国的UL认证、国际CB安全认证、国家电工安全认证、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柳市镇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城,并被誉为“东方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到9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初期的1982年,柳市镇有社队企业93家,其中生产低压电器的占到80%以上。1994年,柳市镇组建了正泰、德力西、天正、新华4个集团公司,均为电器集团公司,1996年,柳市镇已组建了1400多家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企业集团。其中正泰、德力西、天正、新华、长城、精益六家电器集团的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镇的50%。1997年,柳市镇的低压电器已占领全国30%的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总体上,东莞地区的电子元件产业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不断自我积累,规模自我扩张的发展过程。相反,温州乐清的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以当地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该镇低压电器产业发展过程生动说明了我国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选取温州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和东莞的电子元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外资和内资企业主导产业扩散过程的不同效果。

首先根据方程(1.1)对东莞电子元件产业在当地的扩散效果进行回归。

本回归模型分别采用了东莞地区1985~2001年的电子元件产品的产量和东莞地区外资企业的个数和内资企业的个数各10组数据为样本。(由于东莞地区的电子元件产业历年总产值的数据较难获得,故本模型采用东莞历年电子元件产品数量来代替。考虑到在采用不变的价格体系下,电子元件产品的数量应和电子元件产业的总产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东莞地区采用当地的电子元件产品的产量与内资和外资企业个数三个变量来实证分析电子元件产业在当地的扩散状况。)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东莞电子元件产业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根据回归结果,内资企业数量对东莞电子产出增长弹性为0.13877,即内资企业数量每增加1%,就会引致东莞地区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增长0.13877%,但是,由于内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对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增长的影响系数不够显著,所以其对电子元件产业增长的解释能力并不强。外来投资企业的数量对电子元件产品产出的弹性系数为1.482623,富有弹性,即外资企业数量增长率为1%时就会引起电子元件增长1.482623%,说明东莞地区电子元件产业的增长主要受到外资企业数量增长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大胆地推论,东莞地区的电子元件产业的扩散主要是在外资企业内部进行,而该产业在内资企业中的扩散能力则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莞地区由台资企业为主的电子元件产业主要是在外资企业的内部扩散,而内资企业则难以加入到外资企业主导的产业中,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存在路径依赖,如某一台资电子企业在东莞的投资,引起与其有经营往来的其他台资企业的进入,而国内企业由于对该产业的陌生,纯粹就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外来投资企业也倾向于与其已经建立起业务关系的外资企业发生经济往来。因此,内资企业进入外资企业经营领域遇到进入的路径障碍,这是外资企业的生产难以向内资企业扩散的主要原因。

表1 东莞1985~2000年内资和外资企业数

年份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内资企业4108 9367 9336 10703 11037 11893 12374 12945 14478 13895 13519 13360

外资企业79525

758

936

1412 2193 2841 2381 2379 2511 3358 3615

数据来源:《2001年东莞统计年鉴》.

从东莞地区各类型经济的企业数量的变化,可以发现,东莞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子元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资企业的数量也呈现出与电子产品数量相同的持续增长态势。而当地内资企业的数量虽然保持稳定增长,但与电子元件产品数量的增长没有多大的关系。由东莞各经济类型企业数量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内资企业的数目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状况,1995年内资企业的数目为12374家,1997 年内资企业的数量增加到14478个,而后内资企业逐步下降,到2000年,内资企业有13360家,比1997年减少1118家企业。而外资企业的数量从1996年以后,总体上呈一种稳定的增长状况。1996年外资企业的数目为2381个,2000年外资企业的数目增加到3615家。而东莞地区外资经济自1995年以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东莞地区的各经济类型的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来看,外资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占东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的提高。1995年,东莞地区外资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占东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8%,到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东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东莞外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比重的提高,突出表现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元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6年,东莞生产506188万件电子元件,1999年,电子元件产品的产量提高到871400万件,2003年东莞的电子元件产量提高达到19343100万件。虽然也有部分内资企业参与电子元件的生产,但在东莞的电子元件产业中,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并没有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内资电子元件企业基本都是属于中小企业,在电子元件产业中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生产初级低附加值产品,而较高端产品的生产则主要集中在外来投资企业。因此,在东莞电子元件产业增长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与外资电子元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我们认为,电子产业在东莞当地内资企业扩散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外来投资企业外向型生产经营和外资企业集群内部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导致其生产经营的相对封闭性。外商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东莞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现代生产的高度分工,外商投资企业只是把电子元件生产整个过程中缺乏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由于生产各环节分工更加细化,致使国内企业即使掌握了部分生产环节所需技术,也由于缺乏对生产全过程的掌握,而无法进入该产业的生产,从而也导致产业扩散难以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扩散。相反,温州地区内资企业在产业扩散方面的良好表现与东莞的外资企业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为分析内资企业主导的产业地区的扩散,我们选取温州乐清的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作为分析对象。内资企业主导的产业在一个地区的扩散,主要应表现为向当地的内资企业扩散,而柳市镇基本上就没有外来投资企业,因此,我们在对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扩散的分析模型中,取消了外资企业数量这个变量,而只保留了内资企业数量作为惟一变量。样本选取柳市镇1980~1996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与乡镇企业数量的各17组数据。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根据回归结果,柳市镇企业数量对低压电器的产出弹性为1.413641,即内资企业数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引起低压电器总产值增长提高1.41364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柳市镇企业数量的增长对该镇低压电器产业产值的增长影响巨大,由企业数量的增加达到产量的提高,这也表明柳市镇低压电器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外溢效果,从而促使新生产者的加入。回归结果表明,柳市镇低压电器在当地企业内部具有很好的扩散效果。柳市镇电器产业的扩散,在当地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块状经济”的政策下得到进一步的推进。推行一村一品,必然导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信息在村镇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浙江农村是血缘、亲缘、地缘等人情关系交织而成的一个个网络社会,依赖人际关系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网络成员之间快速传递,而这些人际关系网络,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加快了产业在亲朋好友、邻里同乡间传播的速度。政府的推动和良好的产业传播途径,是柳市镇低压电器获得比东莞电子元件产业更好扩散效果的重要原因。

表2反映了柳市镇1976~1996年主要由民营资本构成的乡镇企业发展变化情况,该镇志统计的乡镇企业数与报道的有所出入,根据仇保兴提供的数据,1996年该镇仅低压电器企业集群就有1080家企业②,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表2 中的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是低压或与低压电器有关的企业。我们从柳市镇乡镇企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就上述有关产业扩散的结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表2 柳市镇乡镇工业企业数与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年份企业工业总产年份企业工业总产

个数值(万元)个数值(万元)

1986224 2043.94

197625 257.46 1987265 2270.00

197737 355.54 1988293 2455.00

197841 451.96 1989300 2949.70

197943 534.06 1990206 2194.00

198043 1196.01 1991214 6747.00

198149 2191.80 1992409 35187.00

198250 1015.65 1993721 100459.00

198388 1328.12 1994895 166485.00

1984185 1560.77 1995621 317062.00

1985240 2004.10 1996629 394852.00

数据来源:《柳市镇志》,1997.

由表2可以看出:柳市镇以低压电器为代表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同时伴随产业扩散的不断进行。在企业的生产规模上,单个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在不断提高。1980年以后,柳市镇乡镇企业数量逐年稳定增长,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工业总产值也快速提高,总产值由1980年的1196.01万元,提高到1996年的394582万元。不仅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增长明显,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1977年柳市镇乡镇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只有9.61万元,到1983规模扩大到15.09万元,1996年单个企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达到627.75万元。柳市镇不仅企业规模扩大,而且企业数量也得到发展,充分表明该镇乡镇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扩散能力。

三、不同发展模式产业扩散效果对比

根据对回归结果的比较,通过分析基本得出以下结论:

1.外来投资企业在产业扩散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内资企业。从东莞地区电子元件产业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产业的扩散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内部,对当地内资企业的扩散效果则显得十分微弱。相反,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在当地的扩散效果却是十分明显。两地的回归方程所得出的回归系数也表明,即使东莞地区电子元件产业在外资企业之间的扩散也低于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在当地乡镇企业之间的扩散效果。东莞电子元件产业的发展表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难以见效的。外资的大量进入,往往形成的是产业内外资企业间的内部合作,自成体系,以至外资企业的技术难以在当地扩散,由外资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往往是无根产业的发展。相反,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产业扩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则很明显,因此,积极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将对当地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东莞电子元件产业与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的增长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伴随外资企业数量和外资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东莞电子元件产业才得以快速的发展。东莞电子元件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台湾电子企业开始向大陆大量转移。东莞电子产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生产电子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际市场,如电脑资讯制造业中的一些跨国公司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驱动器、微型马达、电脑机箱等电脑产品配件占国际市场份额的20%~40%。高度外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国内企业又难以模仿其营销模式,市场渠道为外资企业所控制,受外资企业全球战略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产业的发展会表现出快速的扩张和转移。与此相反,温州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是通过当地民营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逐步发展起来的。1985年柳市镇就有一支数量可观的低压电器产品营销队伍,最多时营销人员达到13000人。到1994年,柳市镇各低压电器集团公司已在全国开设了大量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其中正泰集团的外销网点就有450余个。随着全国销售网络的建立,柳市镇确立其在国内低压电器中的领先市场地位,为该镇低压电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扩散奠定了基础。从1990年到1996年,短短7年的时间内,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180倍。柳市镇民营低压电器企业,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产品市场也逐步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由于当地企业控制产业发展方向,因此,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根植性,而且发展也更为全面健康。

3.产业扩散不同方式对当地经济影响效果的区别。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效果,东莞电子元件产业要小于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东莞地区大量引进外资产业,外资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已达到很高的比例,但是,外资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首先,东莞本地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在东莞全市13825家外资型企业中,有9917家属“三来一补”企业,占71.73%,基本从事相对简单的产品加工,即使有一些属高新技术产品,也只是参与简单技术的加工,缺少完全自主开发能力,可支撑的核心技术较少,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的、可领先世界潮流的尖端技术产品。由于产品层次不高,技术层次低,高技术、精尖技术则更少,产品的增值主要靠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移,而由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要素产生的环节比较少,所引致得到的利益份额就相对较少。再者,外资企业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地有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但由台资企业为主构成的电子元件产业集群,台资企业内部的强联系以及台资企业与东莞本地企业的弱联系,不仅阻碍产业在东莞内资企业的扩散,而且,也限制了东莞本地配套企业的发展。

相反,柳市镇随着低压电器产业的不断壮大,在低压电器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技术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同时,低压电器生产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上世纪的80年代,柳市镇民营企业生产低压电器产品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产品质量低下。但到了90年代,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变。1994年,正泰公司成为全国低压电器行业及温州市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的企业,到1997年,柳市镇已有18家企业和集团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35家企业进行了产品质量保险。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品的质量已具备了与国际品牌抗衡的竞争力。在柳市镇,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低压电器专业村,如翁垟的矿灯配件、台庄的自动空气开关、前窑的电流互感器、湖头、蝉西等村的橡胶、胶木、陶瓷配件等。在柳市镇的带动下,柳市镇的周边地区,北白象镇、白石镇、象阳镇、黄花镇、七里港镇、乐城镇等低压电器产业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因此,民营企业特殊关系网络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产业扩散方式,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东莞的电子元件产业与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的产业扩散比较分析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金心异对“东莞模式”的看法(2005)。金心异将东莞模式归结为“三外模式”,即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他认为东莞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外科植入式的产业体系,难以在当地扎根,它们投资东莞,是看中了当地的“低成本”优势,今后它们仍将根据成本优势的地区变动选择转移产业的区域。其次,东莞外资主导的产业体系难以真正地获得技术的扩散和引致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东莞本地民营经济为外来产业群的配套,至今还局限在餐饮、零售、运输等相关服务业,以及部分十分初级的零部件、包装、印刷等产业,不仅产业难以扩散到本地,而且,由于外资在东莞生产的产品基本处于产业体系中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处于产业链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基本都放在境外,这是外资产业在东莞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柳市镇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况。起点低下的民营企业,在推动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当地具有很好的产业扩散效果,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而且,为了企业生存,民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因此,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上,民营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外来投资企业,要保持当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充分重视民营企业所起的作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5—03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区域分布特点、行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研究”(03JB79003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括号内表示的是t值,*,**,***分别表示5%,10%和30%的显著性比例。

②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标签:;  ;  ;  ;  ;  ;  ;  

外商投资与国内民营企业产业扩散比较分析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