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萍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方法:收治行耳鼻喉科手术治疗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原因较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干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耳鼻喉科手术治疗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2例。研究组男40例,女42例;年龄45~74岁,平均(55.4±8.4)岁。对照组男42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58.9±6.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多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身体护理,例如在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给予基本的术前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康复需求给予常规性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①加强对患者的疾病与心理掌握: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手术之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灵沟通,并开展术前宣教,力求在患者心中建立治疗的信心,并获得患者的信任,掌握手术前后基本的注意事项、疾病知识以及手术安全性等。除此之外,手术之前需要严格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一旦发现,立刻告知医生决定手术方案。②强化抗菌药物管理:术后任何护理工作都需要严格落实无菌原则,落实消毒与隔离制度,每天进行清理与消毒,同时做好病房环境的管理。注重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预防交叉感染发生。严格落实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对于抗菌药物实行分类管理,强化科室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力度,杜绝滥用抗菌药的现象。③加强手术护理:一般情况下,传统护理模式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对手术环境进行控制,将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在22~25℃,并且室内湿度需要控制在55%~60%。为了更好地加强围术期护理质量,还需要手术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性消毒与无菌操作,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间的开门次数,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术后及时采取血尿常规、血液生化以及心电图检测侧等措施。④强化术后维护管理:手术完成之后及时通知患者家属手术结果,将患者安置在病房当中,并详细询问患者的心理情况,耐心讲解手术当中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术后结果的担忧,建立术后康复信心。手术之后需要强化对伤口的保护,规避触碰、意外碰伤的情况,并且注意伤口周边部位的清洁卫生。鼓励患者做好自我保护,提升自身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并且强化患者机体康复能力。手术之后到出院之前,巡回护士都需要到病房进行随访,详细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且观察伤口的恢复状况,尤其是是否存在疼痛感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研究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1.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3.1耳鼻喉患者术后发生术后感染因素
3.1.1患者因素
(1)合并疾病。下呼吸道为耳鼻喉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患者(特别是老人或儿童)在接受手术等相关治疗时,会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病原体进入呼吸道或肺组织后引发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3]。若患者同时合并哮喘、肺炎等疾病,其肺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导致支气管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则使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若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机体血糖水平较高,致使中性粒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变形性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其趋化、吞噬以及杀菌的能力,也会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合并疾病与患者年龄有直接关系,有研究从患者年龄方面对耳鼻喉科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这可能与高龄患者生理功能减退,对细菌等防御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若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不佳,体内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或摄入不足,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
(2)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的长短与耳鼻喉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在院内接触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数量及次数增多,可能导致接触的细菌数量及种类有所增加,感染的几率也明显增高。尤其是经手术治疗的耳鼻喉科患者,与术前比较免疫力降低,其他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呼吸、咳嗽及打喷嚏的过程中将病原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以及患者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医护人员及病房内物品时,均可诱发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显示,耳鼻喉科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未发生感染者,因此证明住院时间是引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3)误吸和反流的发生。喉部疾病的患者,常发生误吸,导致食物或带有病原菌的口咽部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导致感染甚至肺炎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喉癌患者,术后部分患者需要侵入性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会增加患者误吸和反流的发生几率。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喉部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吞咽困难或胃液反流的发生,使含病原菌的口腔分泌物滞留在呼吸道或进入肺部,导致下呼吸道发生感染。高龄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降低,致使呼吸道对分泌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胃液反流,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
3.1.2护理因素
如今医院中年轻护士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由于护理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或因患者数量多、工作量大,无菌操作时未能按照规程进行,使自身或医疗用品携带致病菌,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导致切口等部位发生感染。对于老年患者,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未重视其并发相关疾病,对病房内的温度及空气流通未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患者感染季节性疾病,如流感、痢疾等风险增加,使老年患者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此外,因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及时、不全面,且患者自身预防感染的意识不足,未能按照医嘱服用抗生素或未规范自身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院内感染。
3.2干预措施
加强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手术开展,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所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和现象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与管理,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围手术期整个过程中提高对患者的关注程度,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缺陷的出现,对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的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规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之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必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控制,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另外,在临床当中,还需要从护理人员的术前病情掌握与控制、沟通、症状观察等多个角度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在围手术期最大程度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疗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采用加强护理管理的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治疗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原因较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宝良.耳鼻喉术后感染因素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61-63.
[2]张孝斌.耳鼻喉科术后感染因素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1):8-9.
[3]谭嘉萌,邱志利,陈湘泉,盛久灵.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6):771-772+775.
论文作者:江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论文; 耳鼻喉科论文; 院内论文; 因素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