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持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虚拟社区论文,交流平台论文,掌上论文,高校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们编码统一描述的知识,如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是指人们知道但难以对其进规范描述的知识,如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和工作窍门等。有人曾将知识的整体比喻成水中的浮冰,其中浮在水上的十分之一为显性知识,余下的十分之九都是隐性知识①②。隐性知识所占的比重更大,本应该成为知识建设和使用的主体,然而由于显性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包括高校在内,基本所有的单位都是对显性知识重视有余,忽略了隐形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构建掌上虚拟社区的角度,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合理的隐形知识交流平台,希望能够对隐性知识的共建共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日本科学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1995年编辑出版的《创新求胜》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知识的相互转化需要经过群化、外化、内化和融合4个过程来完成。其中群化是指在不同的个体中,隐性知识相互传递的过程,彼此间通过相互观察和模仿丰富自身的隐性知识;外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将学到的技能和方法,转化为学习笔记;融合是指由隐性知识转化而来的显性知识,通过汇总的方式实现共享,如通过构建数据库,将所有显性化后的隐性知识存储在一起;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即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转化为自身脑海中的记忆,提升学习和工作技能③④。

       从中可见,群化是隐性知识知识显性化的起点,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各环节若出现知识获取或转化的困境时,均可以通过群化环节进行弥补。群化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受到以下3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个体是否愿意主动贡献隐性知识。个体是否愿意主动地贡献隐性知识是知识转化的前提。若某些隐性知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或个人不具有良好的贡献精神,显然隐性知识是无法被他人获取的。二是贡献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贡献者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隐性知识的质量。这就好比名师与高徒的对应关系,师傅越强教出的徒弟也就越好。三是是否有良好的组织者进行管理。如以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传递为例,若教研室主任组织活动,隐性知识会在教研室数名教师中传递;若院系领导组织活动,隐性知识会在全院系的教师中传递。可见组织者的能力与隐性知识产生的数量与传递范围成正比。

      

       图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2 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可行性

       2.1 教师个人贡献的可行性

       从个人隐性知识贡献的角度分析,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客观因素表现在隐性知识的分享程度与个人所处环境有着本质联系,如在很多行业领域,隐性知识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个人并不愿意将隐性知识进行共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川剧的变脸等。与之相比,高校工作人员的竞争压力较小,加之衡量教师能力的标准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显性知识方面,相应地贡献隐性知识几乎不会涉及教师自身的利益。主观因素表现在高校工作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并且其职业性质就是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这种为人师表的心态和工作模式从主观上培养了教师分享知识的乐趣和习惯。

       2.2 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呈明显阶梯状

       在高校的人才队伍中,按学历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博士、硕士和学士3个层次,按职称可分为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中级和初级4个层次。以上两者均体现了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差别,在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上一层次的教师可以对下一层次的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3 具有良好的组织者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良好的组织者直接关系着知识共享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实在高校中,隐性知识的传递几乎存在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之所以没有形成体系,其原因就在于组织者的缺乏。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自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者。在组织者的选择上,省级的图书馆联盟是最佳人选,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具有专业的服务能力。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信息服务经验,在省级图书馆联盟的组织下,各个图书馆可以进一步强强联合,共同研究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激发和共享方法,从而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交流起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二是具有广泛的协调组织能力。在校内图书馆与各个院系是“兄弟”关系,根据省级图书馆联盟发展的需要,可以协调各高校院系间的人员和技术优势,从而将各个院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 通过构建掌上虚拟社区实现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共享是在参与者互相交流的环境下实现的,参与者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等条件的制约,采取现场实地沟通的方式显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通过构建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方式,是实现教师相互间交流隐性知识的最佳选择。首先掌上虚拟社区具备虚拟社区的一切功能,可以将省内各院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和学习,且虚拟的交流环境可以使教师体验到现实交流中无法获得自由和轻松的感觉,更便于隐性知识的激发和传递。同时虚拟社区以高校教师作为服务对象,整体素质较高,又很好地避免了普通虚拟社区中参与者交流非法信息、扩大信息价值和用户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等诸多弊端⑤⑥。其次掌上虚拟社区以用户的手机为客户端。手机与计算机比较,具有使用普及程度更高、便于随身携带等特点,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四核心CPU、1G运行内存已成为最为基础的配置,能够完全满足中小型系统的运行要求。

       目前智能手机系统主要包括有谷歌的Android系统、苹果的iOS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3种,相应地在掌上虚拟社区客户端的构建方面,采用Java编程语言面向Android系统的用户开发应用程序,采用C[++]编程语言面向iOS系统和Windows phone系统用户开发应用程序。后台数据库通过SQL Server 2005实现数据的管理。

       4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构建思路

       4.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分析

       4.1.1 具有高端性和前沿性

       高等教育处于我国教育层次的最高等级,是高端和前沿知识主要的诞生阵地,对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以显性知识为例,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2013年全年中,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其次是各个研究院所和医疗机构等⑦,可见高校科技领头羊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同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分别是知识整体的外在和内在表现,没有隐性知识的积累,不可能有显性知识的表现和升华。相应地高校内隐性知识与其他机构单位的隐性知识相比较,同样具有高端性和前沿性的特点。

       4.1.2 不同学科隐性知识横向间融合度高

       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或是引入了新的知识体系,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学科内容,如图书馆学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学和情报学的知识,或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之间直接融合成新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进化金融学等等,但在大部分科研单位,虽然意识到交叉学科的重要性,由于受到自身单位规模和人员能力的制约,研究方向往往只能限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这也正是其无法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原因之一。与之比较,高等院校的规模更大,专业设置更多,尤其是一个综合类的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多达数十个,为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创造了条件。高校也更为注重新知识体系的引入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如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开设了新的学科专业——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其实质上就是医学、计算机学与图书馆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融合过程中,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的主体,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组成部分。

       4.1.3 注重教学技能隐性知识的获取

       高校教师除承担科研工作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样也是其非常重要的本职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教师队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相应地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年递增。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教学经验不足使他们非常迫切地需求教学技能方面的知识⑧。教学技能几乎完全通过教师行为举止体现,无法有效地通过文字等显示知识表达,因此在教学技能知识的整体中,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于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中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

       4.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构建重点

       由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可见,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整体设计,除需要借鉴和参考其他虚拟社区的经验外,应该充分围绕着前沿性隐性知识、不同学科的交叉性隐性知识和教学技能隐性知识三方面进行构建,以突出体现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特点,提高平台的使用价值。

       5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结构设计

       5.1 系统注册层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注册层是高校教师使用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第一个环节,当教师使用手机登录系统后,按系统要求逐一填写姓名、职称、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几部分内容。其中在学科专业的填写上,为了保证教师填写的规范性,学科专业以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依据⑨,按其内容设计多级下拉菜单,即将学科门类设为一级菜单,一级、二级和三级等学科分别为二级、三级和四级下拉菜单,供教师准确选择。对于研究方向较多的教师,可多项选择。

       5.2 系统登录层

       当教师注册完成后,系统就赋予了教师相应的使用权限和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途径获取隐性知识。

      

       图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结构图

       5.3 隐性知识交流层

       5.3.1 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

       (1)前沿隐性知识交流主题的提出

       提出交流主题也就是确定各个学科专业的讨论方向,设立得越合理,越利于隐性知识的激发和传递。交流主题的确定过程为:在图书馆联盟的组织下,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定期分析所擅长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医学院校提出医学相关学科的交流主题、农业院校提出农业相关学科的交流主题等等,然后将提出的主题进行汇总,分别建立不同的前沿隐性知识交流主题区。

       (2)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关系的建立

       隐性知识的交流方式主要分为实时交流和留言交流两种,在交流方式的选择上,鼓励教师选择前者交流隐性知识。该方式产生隐性知识的质量与同时参与讨论教师的人数成正比。为了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在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中设置了讨论人数的触发条件,即同时在线人数达到某一最低人数限制时,可开始交流讨论。由于在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规模并不相同,因此触发条件因专业而异。如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是高校的基础学科,相应的教师队伍人员基数较大,触发条件可设置为1O人。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仅在医学院校设置,教师人数整体较少,讨论成立的触发条件可减少为5人。若教师有开展交流的需求,却无法达到触发条件时,则允许教师提出近期开展交流的时间申请,如在某一交流主题下,申请明日8时开始交流讨论。该信息同步在系统中进行显示,以便于其他教师了解讨论的申请情况。交流讨论按预定时间开始时,同样计算交流人数的触发条件,重复以上过程。当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关系建立后,系统根据交流主题所属的一级学科情况,将交流开始的时间、交流的主题等信息内容,发送给在系统注册层中填写与该一级学科一致的每名教师手机客户端中,若教师有参与交流的意愿,可直接加入讨论。

       留言交流关系的建立较为简单,教师可向平台内所有教师或部分教师提出交流申请,若其他教师同意交流,则建立交流关系;反之则将留言交流关系不成立的信息反馈给交流的提出者,供其重新选择交流方式或交流人员。

       (3)前沿隐性知识讨论主题的撤销

       前沿隐性知识讨论主题的撤销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图书馆联盟的组织下,各个高校图书馆定期分析所负责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时主动剔除研究价值较低的旧主题,保持讨论内容的前沿性;另一种是各个讨论主题若在一定时间段内,如以月为单位没有教师参与隐性知识的交流,则该专题讨论主题自动撤销。

       5.3.2 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层

       (1)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需要,提出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的各个相关问题。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考虑到教师对其他专业学科的内容了解程度有限,可能无法对交流的问题进行准确描述,同样这样描述的内容也不利于他人理解,因此在该模块中,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教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表达。首先选择交叉讨论问题所属的学科。同样按着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学科分类设计多级列表供教师进行选择。然后再详细列出具体的讨论的问题。如某从事皮肤科研究工作的教师要交流文献检索方面的隐性知识,则以此选择“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然后再填写“文献检索技能交流”这样的信息。

       (2)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关系的建立

       当交叉学科的交流请求发出后,系统以该教师在上一环节提出问题时选择的学科分类为依据,根据所有教师在系统注册层填写的学科专业情况,首先向末级学科一致的教师发送讨论请求。相关教师接受到请求后,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能力,若能够开展交流,则接受该请求,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关系建立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实时交流或留言交流的方式开展讨论;若在一定时间段内,如24小时内,末级学科一致的教师中,没有教师接受该交流请求,则将该请求向上一级学科一致的全体教师发送,同样各个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是否接受请求,若接受则建立交流关系。反之在规定时间段内还未建立起讨论关系,则再向上一级学科一致的教师发送请求,以扩大信息发送的范围,直至建立起交流关系为止。若在最上级学科一致的教师中仍然没有建立起交流关系,则系统不再发送交流请求,并将建立失败的结果反馈给交流请求的提出者。同时将该交流请求存储在系统中作为历史记录,当未来有教师响应该请求后,再建立交流关系。

       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关系建立起来后,系统将交流成立的信息同步发送给与该问题所属一级学科相关的每一名教师手机客户端中。如同样以皮肤科教师获取文献检索技能的隐性知识为例,该讨论成立信息发送给一级学科分别为临床医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教师,询问其是否有参与讨论的意愿,以扩大讨论群体的数量。

       (3)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关系的解除

       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关系的解除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讨论问题的提出者拥有解除讨论关系的权限,如在获取到所需的隐性知识情况下,可以随时解除交流关系;另一种为系统自动解除交流关系,系统根据参与讨论的人员在线情况,在规定时间段内,如以星期为单位,如果没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与讨论,则自动解除交流关系。

       5.3.3 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层

       (1)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分区的建立

       在高校教师前沿隐性知识和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的环节中,均首先明确了具体的交流主题或问题,以对讨论过程进行引导。在教师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层中,由于此类隐性知识的获取需求较为集中,如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课堂教学等部分,与教师本身研究的专业领域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直接分为不同的讨论区,整体分为学生心理讨论区、课堂授课讨论区、现代教育技术讨论区3个部分,不设计具体的讨论题目。

       (2)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关系的建立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岗位的时间较短,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技能缺乏是共性问题之一,绝大部分教师对该方面知识均有强烈的获取欲望。加之青年教师的基数非常庞大,如以省为单位,青年教师的数量数以万计,因此可以初步估算每个交流分区都将“人满为患”。为了尽量减少青年教师因参与隐性知识交流对日常工作产生的影响,使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在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环节的设置上,采取在周末固定时间开展交流的方式,如每周六上午8:00-11:00开展学生心理隐性知识交流;周六下午13:00-16:00开展现代教育技术隐性知识交流等。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可以随时加入交流讨论。

       (3)教育技能隐性知识讨论分区的撤销

       由于教育技能隐性知识的交流不是按主题开展讨论的,各个讨论分区仅为教师间开展交流提供了大体的框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均不可能发生变化,相应地也就涉及不到讨论分区的撤销环节。

       5.4 隐性知识专家解答层

       5.4.1 建立的必要性

       若教师在以上3个讨论层中无法获取到理想的隐性知识,根据教师的请求,可进入隐性知识专家解答层。在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专家解答层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从用户角度分析,师徒之间的交流是隐性知识传递的传统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普遍需要教师的指导。专家与高校教师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专家角度分析,教师在有“教”的意愿前提下,由于专家均是各个院系的教学和科研骨干,空余时间较为有限,不可能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服务,因此需要一个适当的排班制度来规划“教师”资源,隐性知识专家解答层的设立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5.4.2 专家的排队方法

       为了提高隐性知识解答过程中的“师”“生”比例,各个高校首先应该尽可能地鼓励所有的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加入到“专家”的队伍中,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然后根据专家的情况进行排队⑩(11)。具体方法如下:一是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划分服务方向。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交流分为前沿隐性知识交流、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和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交流三部分,相应地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组建不同的专家服务团队。如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一级学科的设置,各学科专业的专家组建本专业的专家团队,交叉学科的专家根据自身研究的特点,组建交叉学科的专家团队,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家组建教育技能服务团队。二是根据各高校专家整体的能力水平,划分服务等级。如省内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较多,可将教授、博士作为第一专家服务梯队,副教授作为第二级专家服务梯队;而艺术类高级人才较少,可将教授、副教授、博士作为第一专家服务梯队,硕士作为第二服务梯队等等。三是根据专家的工作情况,排列服务时间,如周一值班专家为专家A、B、C等,保证在各个时段均有值班专家为教师提供服务。

       5.4.3 专家服务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当教师有服务需求时,按着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层中教师提交问题的方法,先选择问题所属的学科,再对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将该服务请求提交给相关学科的值班专家服务团队。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若教师提出交叉学科的问题,则优先提交给交叉学科专家服务团队,如图书馆学教师遇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时,先将问题提交给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专家团队,若没有专家进行解答,再提交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家服务团队;然后将该问题首先提交给专家团队的第二层次值班的专家,此时所有第二层次的专家都能收到该信息,各专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时间条件,对问题能否解答提供初始的回执,如专家A可立即解答,B、C可以解答,但时间需要延后,D无法解答等。教师根据专家的反馈,仅能够向一位专家提出请求,如选择专家A。然后A专家将隐性知识的解答方法提供给提出问题的教师和专家D,若教师和D对答案满意,则结束该提问过程。若教师和专家D任意一人不满意,则进入专家讨论环节。即将A答案传递给B、C,3位专家进入实时讨论或留言讨论环节,讨论的内容和最终结果均传递给教师和专家D,供其参考。若教师和专家D对答案仍存有疑问,则将问题提交到第一层次值班的专家;另外当第二层次专家均处于繁忙状态时,则将该问题也直接提交到第一层次,重复专家解答的过程。若问题最终仍然没有被解决,则存储于系统的历史记录中,待其他时间段值班专家或未来专家响应时,再重复以上过程。

       若某一时段所有专家均处于繁忙状态,或多名教师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此时教师进入提问排队环节。排队的原则以教师提交问题的先后顺序和希望解决的时间为准,即先提交的问题先进入队列,若在希望解决的时间内仍然没有专家进行解答,则该问题退出队列。

       5.5 隐性知识存储层

       隐性知识存储层的作用是在隐性知识的交流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意愿,对产生的文本文件和音频文件进行存储。为了便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检索,对存储的文件数据规定统一的格式,具体包括参与交流的教师姓名、职称、交流主题、交流涉及学科等部分。其中交流主题就是在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层和隐性知识专家解答层中图书馆联盟或高校教师提出的交流主题或问题,教育技能隐性知识不涉及到讨论主题,该项空白;交流涉及学科根据隐性知识交流过程中涉及的学科种类自动填写,教育技能隐形知识涉及的学科种类统一记录为教育能力隐性知识。

       6 图书馆在隐性知识交流平台中的作用

       图书馆在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除了在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中需要分析各个专业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外,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职能:一是面向校内院系搜集和整理现有的隐性知识。信息收集的范围包括学习方面的隐性数据,如学习笔记、学习口诀、学习方法心得等;工作方面的隐性数据,如对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教学观摩记录、年终总结等;科研方面的隐性数据,如科研立项的技巧等,以此丰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数量。二是向校内教师宣传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作用和功能,解决教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尽可能参加到隐性知识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和培训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规范化表达和理解,并对整个交流环节进行组织和记录。四是分析和提炼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向本校相关院系教师传递。五是根据隐性知识的交流情况,调整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步发展。在人员的选择上,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拔优秀馆员负责隐性知识的服务工作。对于图书馆自身无法选择人员的情况,如个别专业性极强的院系,则针对这些院系开展隐性知识获取和分析的相关培训,由各个院系指派专人兼任隐性知识服务馆员的角色,以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

       7 平台未来的发展展望

       7.1 平台之间的相互融合

       参与隐性知识交流的教师人数越多,无疑更益于隐性知识的激发与共享。本文设计的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隐性交流知识平台是以省级图书馆联盟为组织者构建的,将省内各个院校的教师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未来随着各省级图书馆联盟彼此间合作的深入,建议不同省内的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科专业的数量和增加讨论人数。同时也需要对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做相应的修改,如在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中,提高实时交流触发人数条件的下限等。

       7.2 平台逐步向社会开放

       资源的开放获取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高校教师群体产生和共享的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议当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隐性交流知识平台逐步普及和完善后,向社会内各个科研院所、中等院校的工作人员进行开放,提供参与隐性知识交流和隐性知识获取的权限,使更多的用户从中受益。

       8 结束语

       以往隐性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在各个高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的主体,对这一问题具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构建基于掌上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能够为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提供合理的途径,从而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注释:

       ①贺红星.论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6-29.

       ②李传云.技术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互动机制抽象表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60-64.

       ③吴冰.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与隐性知识习得——基于SECI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7-10.

       ④万春蓉.基于SECI模型的军校学科知识社区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123-125.

       ⑤程业炳.SNS虚拟社区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科学,2013(4):45-50.

       ⑥张赟.基于结构洞的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效果测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6):111-116.

       ⑦宗河.2013年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N].中国教育报,2014-10-29.

       ⑧陈林元.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48-50.

       ⑨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4-10-15].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Y-UFkOqO4kfN2UOU3xA7jaarhHFXdbqzqjixMIjNFKREsHrMUyZIJyqt00xpMPKFnea4ELUAWRzAsakQHWfjI2FGIwxcKs-F2gr9SeQpK7.

       ⑩吴才唤.隐性知识地图:虚拟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6):107-119.

       (11)陈强.专家知识地图的关键技术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2):96-114.

       (12)张正禄.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0(1):103-106.

标签:;  ;  ;  

基于手持虚拟社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