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国际竞争力初步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视角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经济学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4)04-0035-04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东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并连续十几年保持这一领先地位,特别是其工业制成品出口高速增长,约占出口总值的97%(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第212页)(2002)。这一方面表明了“广货”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广东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尤其是目前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该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由于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1]笔者采用了贸易竞争力指数(NTB)、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这组国际上常用的测度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对广东机械与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测算。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年度报告[2](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数据)和《广东统计年鉴》,[3]由于后者对产品的分类采用的是海关协调制度(HS)分类标准,与WTO的分类标准有所差别,故对于《广东统计年鉴》中无“机械与运输设备”(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直接对应数据问题,笔者采用了将其“机械、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第16类)与“车辆、航空器、船及有关运输设备(第17类)”相加的办法解决。表1综合列明了计算结果。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广东省服装、机械及运输设备是净出口产业,而长期以来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业已转为净进口产业。钢铁、化工产业亦为净进口产业,就国际比较而言,服装为广东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劣势较小,化工较大,钢铁最大;而广东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低于日本、欧盟等国。
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广东省服装、纺织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具有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均大于1;而化工、钢铁产品处于明显的出口劣势,其中钢铁是广东省最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从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来看,广东具有显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只有服装,机械及运输设备具有弱竞争优势;而其他产品均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
表1 各国(地区)主要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一览表
1化工产品 钢铁
纺织品
服装 机械与运输设备
2RCA
RCA
CA
NTB
RCA
CA
NTB RCA
CA
NTB RCA
CANTB
RCA
CA
广东 -0.52 0.49 -1.26 -0.91 0.08 -1.79 -0.25 1.43 -1.34 0.87 3.35 3.07 0.09 1.01 0.03
中国 -0.22 0.50 -0.37 -0.38 0.76 -1.02 0.11 2.55 0.34 0.94 4.50 4.35 -0.05 0.80 -0.19
美国 0.04 1.14 0.48 -0.49 0.35 -0.26 -0.18 0.55 0.07 -0.77 0.34 -1.29 -0.16 1.28 0.18
日本 0.15 0.79 0.05 0.60 1.33 0.93 0.17 0.58 0.07 -0.95 0.03 -1.57 0.51 1.66 0.98
欧盟 0.27 1.49 0.72 0.14 0.91 0.32 0.10 1.02 0.28 -0.56 0.54 -1.14 0.03 1.10 0.18
注:1:产品,2:竞争力指数,3:国家、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的纺织品,根据RCA指数该产业有比较优势,但按照NTB及CA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产业没有出口竞争优势,是广东的净进口产业;究其原因一是广东的纺织、服装业主要依赖加工贸易,服装面料和纺织机械需大量进口;二是近年来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导入纺织工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纺织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资金、技术密集倾向,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
二、实证结果探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广东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仍然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表现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造成这种格局的根源何在?下文将主要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剖析。
1.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工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广东工业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继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由工业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后,90年代又实现了从一般加工品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据计,2002年全省工业品出口额1147.97亿美元,占总出口高达9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726.6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的63.2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9.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6.98%;而纺织服装出口仅为142.7亿美元,所占总出口比率下降到12.43%。(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第212页)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根源于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益于毗邻港澳、劳动力资源丰富、王资价格低廉等优势,成功承接了世界性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2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8.7个百分点。仅东莞市便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700多家,包括移动电话、集成电路、数字相机、复印机等,目前已形成全国最具规模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电子信息出口生产基地。(注:金碚《竞争力经济学》,第82页)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深层次上推进了广东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下,出口过度竞争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结构最终决定绩效,即只有形成既能促进竞争,又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结构,才能提升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4]广东工业外贸行业的规模经济,成本差异和产品差异均不明显,构成进入壁垒的主要是行政法规。但随着外贸审批制逐渐向登记制过渡、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从而决定了该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另外,我国将在加入WTO的5年内彻底废除审批制,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分散化。
据计,目前广东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民营企业62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出口能力很强,近年来出口翻番增长,2002年出口达41亿美元,增长1.9倍。(注:http://www.gddofteo.gov.cn/wjmzt/index.html)民营、私营外向型企业正在迅速成广东外贸出口的生力军。广东省许多大宗出口产品,如服装、手工艺品、五金工具、轻工业品、纺织品等,主要靠中小企业提供,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也是中小企业。出口企业数量的急剧扩张,使得外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年降低。市场集中度过低不利于竞争秩序的有效建立和规范,容易产生过度竞争——产业中企业数目过多、供给过度,使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降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5]最终导致出口竞争优势的夭折。
3.出口市场流向过于集中,竞争手段单一
广东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目标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少数国家和地区,2001年前五大市场合占近九成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出全国均值约10个百分点。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出口渠道不畅,使得出口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目标市场内进行残酷的竞争。尤其当主要进口国经济不景气或需求状况发生变化时,更易引起低价竞销,从而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尽管近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同质产品的出口结构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工业出口企业属于单一产品、单一市场的原子型结构,缺乏在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技术开发优势的大型企业。工业出口企业奉行的大都是以量取胜,以廉取胜的低成本竞争策略,缺乏个性化的工业设计,缺乏自创品牌和多元化的目标市场。致使出口竞争演变为纯粹的价格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出口企业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出口价格不断降低,利润趋于零。
4.全球化产业链的低端定位,加工出口附加值低
如前所述,广东工业经济外向度高,从产业链条到市场份额都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目前,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推动的出口加工工业如日中天。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8.7%;(注:http://www.gddoftec.gov.cn/gdgl/index/html)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网络、迅速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然而,对加工贸易的高度依赖是非常脆弱的,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首先,从全球化产业链来看,广东的出口加工业仍处于国际化生产的低端环节,靠得还是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关键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多大改变。所掌握的加工技术也通常是国外淘汰的落后技术,产品附加值偏低,加工出口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高附加值为处于全球化产业链高端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掌握,我方虽然产量大,却没有高收益,形成高技术产业与低附加值的错位。[6]2002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出的利润仅为4.1元,比全部工业少0.4元。其中,化学品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出的利润仅有2.3元和2.6元。(注:http://www.gddofteo.gov.cn/wjmzt/index.html)
其次,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使得加工方不能完全独立,净创汇能力较差。加工出口的原料和市场、研发和营销均在国外,一旦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国内生产和出口便会受到严重影响。如若国外提高生产原料或设备的价格,加工出口产品将难以保持现有价格优势;更有甚者,如若国外突然停止提供关键部件或核心技术,一些加工企业便要关门大吉。驰名遐迩的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包括贴牌生产)全球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1/3,但核心技术磁控管仍控制在日本人手中,日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同时,因加工出口所获外汇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进口原料和生产设备,造成加工方净创汇能力低下。
5.中间性组织不健全,行业管理低效
中间性组织作为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将政府与各个企业在市场中连接成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体,使彼此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前进[7]。但目前,我国这类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组织不健全、定位不准确、功能残缺等问题,广东省也不例外。外贸行业协会、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政府色彩浓厚,对市场和厂商行为的约束协调功能极其微弱。大多数出口产品没有最低限价;有的产品即使有最低限价,也未严格监督执行。各类出口商之间几乎处于自发竞争状态,严重挫伤了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和提高。
此外,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亦未能很好发挥,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方面的某些偏差,如各项政策之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出口鼓励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也是影响当前广东工业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有关政策建议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提升广东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建议地方政府应实行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战略。
1.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投入更多的知识、技术要素,促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同时,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通过促进企业联合、组建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及企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绩效。
3.由于广东工业发展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故应特别注重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推动广东工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升级换代,从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4.加速涉外经济中间性组织的建立和健全,完善其行业约束协调和服务功能,通过行业自律,避免过度竞争,自相残杀。
5.制订并切实实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彻底退税制、合理的出口补贴等,以培育一些幼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