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解决台湾问题论文,邓小平论文,武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提出我们首先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并指出我们决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同时也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决不能轻易使用武力。他还指出,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国势力不能干涉;台湾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把军队建设好,把经济建设好。学习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然而,今天,祖国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我们在台湾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遇到了很大阻力。台湾海峡局势复杂、严峻。台湾岛内,1999年李登辉悍然抛出所谓“两国论”的分裂主张。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迄今仍对一个中国原则采取回避、模糊、拒绝的态度。台湾分裂势力图谋以各种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严重破坏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这是造成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国际上,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装备,少数美国人企图推动国会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还有人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日美修订的防卫合作新指针, 始终不明确承诺不把台湾划入其欲军事介入的“周边安全事态”范围。这些行为,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与安全。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本文欲对此作一探析。
一、“力求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邓小平多次强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20世纪80年代,他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论述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伟大意义:“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 、59、87、86、31、170、31、97、171、100页。)的确,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谋求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台湾问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是当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如前所述,邓小平首先提出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他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1月第1版,第53页。)“力求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的问题”,(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07页。)“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1983年8月27日, 邓小平会见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杰克逊时说:“最近我出面谈了一篇和平统一的方案,实际还是过去的九条(即1981 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的关于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引者注),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更具体、更明确一点。我们的底全部亮出来了”。(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64—265页。)这里所说的底, 就是邓小平根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和平统一后的台湾所作的设想:“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至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但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它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一个中国的条件下”,(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09页。)也就是“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台湾不能搞“完全自治”,“自治不能没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并不想‘屈人之兵’,我们绝不是要使台湾处于投降、屈服的地位,我们提出的是对等谈判”。(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4页。)当时,我党着眼于台湾国民党为谈判对象,因此,邓小平提出,“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同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他提议,“我们随时可以派人去台湾,可以只看不谈。也欢迎他们派人来,保证安全、保密。我们讲话算数,不搞小动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为了给和平谈判创造条件,邓小平又提出,首先实现两岸“三通”,以“增加彼此了解,增加人民之间的了解”,并且说“这是促进谈判的一种方式”。(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0页。)同时,针对台湾人均生活水平较大陆高出一些,台湾人民可能抱有统一之后生活水平是否会降低的顾虑,邓小平多次表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0页。)1983年6月25日, 他在会见出席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的港澳地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请他们转告台湾人民:“不要担心统一以后大陆会向你们伸手,不会的”,“中国的建设不能靠‘统一’来搞,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大陆的基础”。(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58页。)
由此可见,邓小平在思考解决台湾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和平方式。不但如此,他还充分尊重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考虑到了台湾当局可能接受的条件,强调了台湾人民的利益。
二、“决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解决问题只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谈判方式,一个是武力方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 、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在这之前邓小平已多次明确表示,“我们不能承担这么一个义务:除了和平方式以外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注:《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7页。)“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在和平方式的“右手”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还得用左手”来解决。(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53页。)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来。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反而会妨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良好的愿望”,(注:《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7页。)“反而会成为和平统一台湾的障碍,使之成为不可能”。 (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90页。)
该论述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可以说,这是一种被迫的举措。如前所述,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的首选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如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回应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号召,祖国统一就正在或早已实现,那也就不存在是否武力解决的问题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分裂活动从未停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从未停止插手台湾问题。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作出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岂不是有意助长“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这岂不是对外国势力肆意干涉我国内政,践踏我国主权而听之任之?以一切必要手段包括武力手段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主权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联合国宪章》第51条规定,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会员国)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第1集,法律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305页。 )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威胁,既可能来自外国侵略势力,也可能来自国内分裂势力,或者内外势力相互勾结。无论哪种势力,任何主权国家都有行使武力自卫的权利。放弃使用武力,无异于放弃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这个道理不言自明。而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这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与确认。中国政府采取哪种方式处理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没有义务向任何阻挠中国统一的势力作出承诺不使用武力。武力手段,历来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制止分裂的最高和最后手段,而一切分裂主义者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强大的武力是和平谈判的坚强后盾。在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也必然会使我陷入被动,即把我们自己的手捆起来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决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注:《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8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53页。 )他还告诫说,“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即使迫不得已使用武力解决了台湾问题,邓小平的设想是依然应该尊重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是它同祖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所具有的特殊性。1981年8月,他在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时; 进一步阐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他指出:“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1月第1版,第200页。)也就是说,“一国两制”构想, 不仅适用和平统一之中,而且同样适用于迫不得已以武力方式与祖国统一之后的台湾。
三、“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
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已奋斗了30多年。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祖国统一就一天没有完成。这件事,始终都是牵动着炎黄子孙感情的大事。因此,1983年6月26日,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说,“如果说不急,那是假话,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总希望早日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1989年5月16日,他在会见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时, 曾甚为遗憾地说,“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恐怕看不到解决的时候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台湾问题上, 我们可以轻易动武。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注:《孙子计篇》)。毕竟兵凶战危。在处理战争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是慎之又慎的。统一方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关系到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用邓小平的话说,“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因此,邓小平在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也强调“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 、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足够的理智和耐心。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和平统一的可能,只要有一点希望,也要极力去争取。我们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几次讲话中得出这一结论。1979年元旦,邓小平即提出“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54页。)一年后,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提出,“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其中,“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我们要力争八十年代达到这个目标,即使中间还有这样那样的曲折,也始终是摆在我们日程上面的一个重大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39—240页。 )但是由于当时的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蒋经国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缺乏最后的勇气,1988年1 月他又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还由于1982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之后, 中美关系出现了曲折等原因,作为80年代三大任务的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没有完成。其实,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认识到了80年代完成祖国统一有难度,因此不再坚持80年代内解决这一问题。这年3月30日, 他在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奥尼尔时说:“我们已经宣布中国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实际不只限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以后都还必须坚持这三大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考虑和坚持的三大任务”。(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51页。)
1981年9月3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针对台湾当局对此作出的反应,同年11月2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时说:“我们对台湾的九条建议,现在台湾的反应是拒绝了,我们知道,它的第一个反应会是这样。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昼夜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时间”。(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4页。)1984年10月22日,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又强调,“解决台湾问题要花时间,太急了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 、87、86、31、170、31、97、171、100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问题可以无限期拖下去。邓小平同时也强调,“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意即如果台湾当局长期不回应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召唤,欲将此问题无限期拖下去,或者在违背统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我们也将使用武力,不惜一战。
四、“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国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
台湾问题之所以到今天还悬而未决,很大的原因是有外国势力主要是美国的介入。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有外国势力在军事上明里暗里支持台湾分裂势力。为此,邓小平严肃地指出:“中国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中国决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中国不会作出这样的承诺,因为这是中国的内政。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国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注:《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8页。)他还强调,即使是两岸之间的和平谈判,也“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外部障碍主要来自美国。虽然邓小平希望“美国在中国统一问题上能有所作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但凭着丰富的外交斗争经验,他深知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斗争往往大于合作。1977年8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 阐明了中国的原则立场,他说,“我们历来都说,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要控制台湾,使中国人民不能实现自己祖国的统一”,“你们实际上要我们承担不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义务,实际上还是干涉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人不能干涉”,“我们准备按三个条件实现中美建交以后,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条件下,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排除用武力解决”,“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当然会考虑台湾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政策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7页。)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又指出“美国的当权人士从未放弃搞‘两个中国’或‘一个半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不断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中美建交之前,美国通过签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大力扶植和武装台湾国民党军队;中美建交之后,卡特政府制定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今天,台湾岛内武器密集程度和人均武器占有量,堪称世界之最。1982年5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副总统布什时指出,“中美之间的中心问题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并强调“它是检验中美关系稳固性的准则”,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不仅牵扯十亿人民感情,而且是侵犯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他还向布什明确表示,“虽然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但我们不能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如果美国政府无限期地、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实际是给台湾提供保护伞”。(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20—221页。)1981年11月2日,他又指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卖武器给台湾,实际上就干预插手了中国的内政,给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造成了障碍”;(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4页。)“出卖武器、装备台湾,是出于什么意图呢?实际上是否定了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5页。)足见中国政府和人民是何等看重美国向台出售武器问题。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和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时,重点讲述了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其中谈到,中国政府“由于台湾问题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不会吞下去。中国肯定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说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是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至于倒退到什么程度,那要看导致倒退的来势如何。这种话说多了并不好,但要明确一点,即在台湾问题上如果需要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只能面对现实,不会象美国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77页。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有足够的决心顶住美国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中美关系可能停滞或者后退这样一个问题。导致停滞或者后退,那不是中国干的事,我们的话说得很明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4—205页。)“台湾问题上的障碍不消除, 美国同十亿中国人民的疙瘩解不开,而且是个爆发点,不晓得哪一天要爆发,到那时十亿中国人民不能不表示严正态度”。(注:《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1页。)“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爆发性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 、87、86、31、170、31、97、171、100页。 )“如果始终抱着杜勒斯主义不放,把台湾当作美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中美关系迟早要破裂”。(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65页。)可见,中国政府和人民把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国际压力,也不会给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留下丝毫余地。
五、“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赖于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 因此,1980年邓小平提出80年代“三件事”的同时也指出“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政治上和经济制度上比台湾优越,经济发展上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 月第2版,第240页。)1981年8月26日,他又指出,“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祖国的统一富强,国家的希望,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什么谈判啊、‘三通’啊,都谈不上”。(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0页。)
而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角度来理解,其更直接的要求,则是要求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1981年9月19日, 邓小平在华北某地检阅军事演习部队时,向全军发出号召:“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同时也号召全军官兵:“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保卫世界和平,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全,为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作出新的贡献”。(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月第2版,第395页。)
如前所述,台湾目前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台湾分裂势力为了把两岸关系推向对抗,为分裂活动壮胆,不惜穷兵黩武,大肆挥霍台湾人民的血汗钱,到处收罗军火,以强化军事实力。他们将台湾的军事力量看作对待“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筹码,即妄图搞所谓的“武力对抗”。当然,这是他们不自量力,正如邓小平所言,“就整体力量来说,现在大陆比台湾强得多”。(注:《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 31 、295、59、87、86、31、170、31、97、171、100页。)但是,如果我们的军事实力更强大,我们就会更主动。我军在思想政治建设、教育训练、武器装备建设、编制体制建设、后勤建设等各方面不断优化、强大,全面提高我军战斗力,我们就可以把台湾分裂势力自认为可以用作制造分裂的那点军事筹码缩小,并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使之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台湾分裂势力铤而走险,我军必定能稳操胜利之券,完全有把握通过正义战争去达到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目的。总之,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我们坚持把平时遏制战争与战时赢得战争高度统一起来,确保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基本前提。
当然,“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09页。 )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个国家的军队的规模和水平,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今天高技术条件下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对经济的依赖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邓小平强调,“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78页。)新时期,他要求“我们军队要一切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0、59、170、31、30、30、31、84、87、31、295、59、87、86、31、170、 31、97、171、100页。)的深刻道理也在于此。因此,邓小平又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实行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月第2版,第240页。)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可以增强从军事上遏制与粉碎“台独”阴谋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应“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2版,第3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