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_销售行业论文

医药流通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_销售行业论文

医药流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企业论文,因素论文,医药论文,在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医药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总体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的国际化竞争更趋激烈,但医药流通业领域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流通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和工商卫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作为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医药流通企业,近几年在发展中遇到的影响因素将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宏观经济因素

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近5年的GDP以8%以上的幅度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国内医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源泉。随着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向“进中求稳”的方向微调,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逐渐有所弱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得到加强。内需的刺激扩大将极大地拓展医药商业未来发展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增长使得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得以持续提高,这将极大地增强人们防病治病、保健益智的能力,人们用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性支出也会相应地同步上升。

2 政策性因素

2.1 药价改革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自1997年起,国家相继17次将药品降价,第17次药品降价中,外资非专利药平均降幅25%,外资专利药平均降幅20%,国产仿制药平均降幅60%,并加强了医药价格监管。国家发改委拟通过药品差比价政策、仿制品定价政策完善药品定价制度。药价改革既规范了药品定价的经营秩序,同时,也直接导致药品价格持续走低。

2.2 医保扩容

近年来,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03年为1.09亿人, 2004年为1.24亿人,2005年达到 1.37亿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均有较大幅度上升。2005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1 378亿元,同比增长20.77%。

2004年9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与2000年版相比,中成药品种增加98%,西药品种增加42%,其中,包括许多专利期内的外资新药。

医保扩容直接拉动了用药终端的消费需求,促使医院用药增长,也促进医院用药结构的调整和用药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对医保基金管理要求的加强,也会促使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

2.3 全面开放医药商业领域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已对外全面开放医药流通领域,允许外资参与医药的批发、零售业务,不受数量和地域的限制。国内有代表性的商业企业以及在医药零售连锁中初具规模的企业将成为外资首选合作对象。国外医药分销企业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完整的供应体系与本土企业广阔的营销网络、人文环境等相结合,谋求强强联合,分享行业成长收益,这将在客观效果上优化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层次。

2.4 启动农村医药市场

为了解决农民用药问题,从2003年6月开始,国家着手进行农村“两网”建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两网”包括药品供应网和监管网,现已在北京、陕西等地进行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也已在全国几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县(市)全面展开,并力争于2010年覆盖全国。为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对此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2006年的新农合推进目标是试点县扩大到全国县级总数的 40%,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已有67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人口2.3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30%,共有1.77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19.94%,参合率为 75.8%。

国家农村医药政策的调整和部署,将直接推动农民用药量的增加,为国内医药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扩展又添加了新的增长源泉。

2.5 药品分类管理深入推进

2001年12月1日,国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同时颁布了相关配套法规和文件,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的药品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或机构经营。

2003年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抗生素“限售令”:从 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药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药物。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药品分类管理的基本目标,9类药品不得在药店销售,11类药品在全国范围内凭处方销售。由于涉及到1万个品种的销售,这将对零售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国家重新调整策略,最新公布的《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名单》中,将原定的1万个品种调整为700多个品种,减少了对药店造成的影响。这意味着国家将全面推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信心没有动摇,并将逐步完善。

2.6 医疗体制改革

从1999年开始,国家陆续颁布实施《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城镇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卫生工作要点》等法规,从旨在针对单一化的国有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化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

2.7 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2001年11月9日,为了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国家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随后又印发了配套文件,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及收费管理暂行规定》等,对医疗机构用药实行强制性的招标采购制度。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既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给医药商业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费用负担,同时,也导致药品价格持续下降。

3 社会性因素

3.1 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非典”的教训,全民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保健防病和医保投入变得更加普遍和自觉,人们用于保健治病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且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因此,医药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将会维持长期的增长态势。

3.2 人口及其结构的变化

我国人口众多,近几年每年保持0.65%的自然增长率,至2005年年底已达13.08亿人;同时,国内人口结构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城镇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24%;农村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年下降幅度为1.59%;全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至2005年年底达到1.055亿人,7年平均增幅2.54%,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表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而且,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发病率会随之提高,医疗费用也会大幅增加。

表1 国内近年来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情况(单位:亿人)

年份全国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老年人口

1999 12.58 4.38 8.20

0.869

2000 12.67 4.59 8.08

0.881

2001 12.76 4.81 7.95

0.906

2002 12.85 5.02 7.83

0.938

2003 12.92 5.24 7.68

0.969

2004 12.99 5.43 7.57

0.986

2005 13.08 5.62 7.451.01

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城镇人口比例的不断攀升。作为医药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人员数量的增加无疑将直接促进市场需求的有效扩大。

此外,从人口的收入结构变化上看,出现了高收入阶层。这类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人数的增加,将刺激优质医药产品需求的有效放大,推动高端医药产品市场的成长,丰富市场的消费层次,为高新医药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进城打工的人员数量增长迅速。目前,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口有2.5亿~3亿人,这部分人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会随着他们的经济收入的稳定而逐步增加。

4 行业竞争

根据美国竞争战略分析家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竞争状况由五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4.1 行业内竞争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企业数量众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量众多,2002年约有 1.2万家,经过GSP认证的筛选以及战略性并购的推行,虽有一部分经营条件恶劣、管理混乱、效益较差的企业被淘汰或被合并重组,但企业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多,至2004年年底,中国医药商业批发企业有8117家,其中已认证数量7467家,连锁零售企业1349家。我国平均6500多人就拥有1家药店。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仍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由于行业利润率已经很低,众多中小企业因缺乏规模经济效应而效益日趋恶化,由此形成了其图谋生存的竞争策略和手段,因而,多数企业的竞争仍然表现出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低层次性。

4.1.2 竞争角逐的范围和形式

随着行业准入的放开,产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加上行业自身的增长,近年来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均有所上升,出现了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份额较大、网络齐全、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伴随着这一高端战略群体的形成,以及上下游竞争压力的增加,行业竞争范围已被扩大。企业竞争的范围已不再仅仅局限在渠道网点的多少、价格的高低和关系资源的强弱,而是在发展战略、购存调销等核心环节、业务的组织与创新、增值服务、品牌经营管理等所有环节全面展开。竞争的形式也不再仅表现为价格战,而是围绕企业的市场覆盖能力、物流配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品种保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品牌经营能力而进行综合能力的较量。

4.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对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上游生产商、国外药品分销企业和一部分民营资本。民营资本根据自身的优势,首选开设“平价药店”作为进入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参与竞争角逐的经营方式。“平价药店”以规模进货、减少流通中间环节来降低成本,以价格低廉吸引客户。“平价药店”的出现,直接引发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导致客户资源的重新再分配,这对所有医药流通企业都造成了重大冲击。

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样也吸引了国外医药分销企业的进入。全球最大医药零售品牌的Medicine Shoppe与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美信连锁药房,瑞士裕利集团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合资成立药品分销公司——永裕新兴药品公司,标志着外资开始正式进入到国内医药流通市场。外资进入对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其资金实力、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手段等将给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不熟悉中国环境,加上渠道、网络、营运组织的建设周期长、费用高,所以,外资大多会选择业内流通企业进行合作,这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此外,国内药品生产商为了构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也会进行前向整合,进入流通领域自销产品和进行行业经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剧烈程度。

4.3 客户和消费者的压力

在我国现阶段,药品是通过医疗机构和药店卖给消费者的,因此,医疗机构和药店是药品的两个销售终端。其中,医疗机构为主要销售渠道,其销售额占全部市场销售的比例约为85%,药店仅占15%左右。

对于药品批发企业来说,其终端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和药店。由于我国对医疗机构用药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使得药品批发企业和医疗机构处于明显的不平等地位。每逢医疗机构采购药品,药品批发企业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履行投标义务,唯一可为的便是企业彼此之间比拼出价、实力、品牌、信誉、服务等。受此影响,药品销售后,货款的结算回收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对于医疗机构这一最主要的客户,药品批发企业只有遵守和服务的义务,几乎没有谈判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对医药零售企业来讲,客户是上门购药的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是有病进医院与药房,而是越来越注重保健,求医问药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化”色彩。面对消费者日益离散化的需求,迫于竞争压力,医药零售企业不得不调整以往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在药房不仅出售药品,更要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健康服务。由此可见,医药零售企业面对客户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4.4 供应商的压力

医药流通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即上游制药企业进行批量订货,获取批零差价利润及按合同执行后的返点利润。目前,几乎所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供应链的源头不可避免地受到上游供应商带来的竞争压力。医药流通企业在与上游供应厂商签订药品供销合同时,每个企业所获取的折扣点及返利点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企业的销售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能力。越强,获取的折扣点和利润点就越多,反之,销售能力越差,则获取的折扣点和利润点就越少。而且,在销售过程中,不同企业获得厂家对品种、数量、周期的满足程度、提供售后服务以及资金支持的状况都不一样,特别是适销对路、需求旺盛的品种,情形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企业之间竞相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以免在需要向客户和消费者供货时因为竞争对手的哄抬价格而出现窜货现象,导致企业经济和信誉受损。

总体而论,药品流通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而且,近几年,国内药品生产商在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出现了向药品流通领域进行前向整合的趋势,加上流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谈判地位更趋弱势。

5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内企业特别是高端战略群体之间正逐步转向综合实力的竞争,对医疗机构这一最主要的终端客户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也不强,而且,还面临着上游生产商和国外药品分销业的进入威胁,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但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水平的提高,国家各项法规的逐步完善,医药商业企业将在艰难前进中逐步发展,做大做强。

标签:;  ;  

医药流通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_销售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