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遭遇文化帝国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帝国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杰姆逊在分析了《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的文化寓言意义之后,指出在“专制的情况下”和“殖民化的经验中”,受帝国主义文化霸权渗透的第三世界国家,容易滋生出一种认同这种霸权的“文化臣属”的文化心理结构[1]。尽管我们今天的现实已经与鲁迅作品中人物的时代相距甚远,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中,“文化臣属”的意识形态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内不乏信奉者。通过相关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许多青年人往往逐渐成为美国化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者。笔者以为,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关系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倾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消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是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同一个思想过程的两个层次和方面,是当代人格素质结构中的基本组成要素。在这个教育领域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应当也可能在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其灌输,主动占领相关的思想文化阵地,起到正确地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的作用。为此,首先需要分析形成上述意识形态倾向的原因。
一、消费社会及其符号价值
以消费拉动生产是“消费社会”的中心逻辑。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基本模式就直接受其影响,于不知不觉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除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属性之外,还逐渐滋生出了一种被称为“符号价值”的新属性。消费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模式,就是通过广告媒体不断刺激人们的贪欲、占有欲和虚荣心,形成诸多直接指向商品符号价值的虚假需求。在各种媒体“煽情”促销狂潮的冲击下,这些被“开发”出来的虚假需求弱化了人的理性判断能力和自省能力,相应的购买和消费行为总是围绕着与符号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快乐感旋转。在灯红酒绿的商品广告的簇拥下,俨然社会伦理形象的“成功人士”及其高档消费方式成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目标。
社会上各种时髦的消费价值观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消费不仅逐年提高且濒临失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月消费已经高于普通上班族。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许多人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一般。[2]在大学生中,情感消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同学、朋友、师生的交往,谈恋爱,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持。目前,大学生每学期用于娱乐、交际、影视的平均费用约为144元,给同学朋友送礼的支出为98元。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即便有可能面临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也愿意借款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消费。[3]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二是畸形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作满足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4]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内,提前的高档享受、名牌包装等“能指”性时尚追求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价值观。一个从偏远地区或贫寒家庭出来的新生,很快会感到不仿效这种消费方式,就难以融入新的群体,因而备感冷落和边缘化;而那些来自富裕家庭、出手阔绰的学生,则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明星”,成为众人争相仿效的对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态失衡,有相当部分就是各种虚假需求所导致的。理想与追求、自尊与自信这些人格的基本质素,很快就被淹没在这种虚幻的“符号价值”的想像中。
二、“文化霸权”渗透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经历了商品扩张、资本扩张阶段的话,当前的消费社会中的社会交往模式表明,资本主义的扩张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文化帝国主义”扩张阶段。附着在牛仔裤、可口可乐、麦当劳、迪斯尼乐园、美国大片上面的,是一个由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及其相关的价值观念组成的一个文化整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体系,它首先通过消费社会的符号价值的追逐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的行为的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5],亦即消费者基于自身虚假需求之上的经验趣味及其行为模式,而其最终目标则趋向将所渗透的国家的消费者塑造成以跨国投资者的利益为核心的新潮消费群体,逐渐成为文化帝国主义试图实现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统治策略的践行者和拥戴者。作为帝国主义传统的“和平演变”策略的新形式,跨国资本财团通过这种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霸权”达到制约其他国家的大众思想行为使之符合追逐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渗透往往有着诱人的外表,打着合理性的旗号。譬如,其渗透的媒介载体都是高科技的,是以前卫的信息技术手段传达的意识形态。在这种传达过程中,意识形态与高科技水乳交融、轩轾难分。这种形态模糊的渗透过程,对于正值身心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影响尤其大。此外,这种渗透又将种种形象化的温馨的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价值观贴在自己的身上,并打着“拉动经济”等等合理性的旗号……这些往往是人们不能将消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主要理论瓶颈和盲点所在。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世界,在五光十色的非反思的零度价值的大众文化模式中,潜在的文化霸权的拥戴者们正以一种心甘情愿的方式加入“文化臣属”的行列。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主流传媒在响应并引导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充当了上述文化霸权的“共谋”。应当说,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价值重建。但是,担负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重任的当前中国的传媒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和媒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两张皮”。因为广告收入已成为进入市场的传媒的主要利润来源,媒体已经毫不掩饰其运行机制中的利益驱动趋向,特别是白领趣味的媒体,它们事实上已不关心读者的真实需要,它在悄然地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培育着他们狂热消费、享乐欲望的同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广告商人或跨国投资者的趣味。它在无情地将思想文化性和不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传媒挤出市场的同时,也以其对现实问题的拒绝触动而获得了“合法性”。[6]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显得十分尴尬。一方面,它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试图让大学生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以构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信念。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媒界宣扬着与这种教育格格不入的消费价值观,并且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足以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倾向相抗衡的“隐形的文化领导权”[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这种隐形的文化领导权亦即“文化臣属”的意识形态,二者虽然取向相反,却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并生不悖。这一教育学奇观,应当是存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双重”价值观的教育学根源所在。受其影响,那些并非罕见的价值观实用主义者,往往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左右逢源而随机应对,嘴上说得十分漂亮,可心中的基本价值原则究竟是什么,则很难确定。
三、几个应对措施及其思考
其一是开展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应当具有两个层次。一是消费行为及其观念的教育层次。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基本的人格素质要求,主要向学生进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中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本内涵教育。向学生讲清楚消费社会的消费价值观、符号价值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化过程,“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之间的差别,使其具有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建立判断是非的理性标准,从而引导其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实效性举措,有论者将这种教育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等知识。(2)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为常用的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3)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4)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5)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熟悉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等。[7]
其二为相关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一层次上,主要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性因素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对于隐藏在消费价值观背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识。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扩张历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剩余价值、攫取由其带来的超额利润的新形式,从而也是将这种生产方式的弊端推向全球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文化霸权是披着诱人的消费价值观的外衣,使人在刻意仿效的无意识过程中认同其打着“永恒性”、“普遍性”、“合理性”旗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诉求的。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针,细心剥离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哪些是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的制度性因素,哪些是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制性因素。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的教育中,讲清楚为什么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消费行为模式的塑造和适应问题,而且是一个受特定的制度因素及其意识形态制约的教育学—历史学范畴。全球化时代建构消费价值观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安德森所谓的由“印刷资本主义”造就的“新型的权力”为一方,以这种“文化霸权”的全球化扩张而催生和造就的“建构民族性”为另一方的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8],这实际上是亨廷顿所谓的当今“文明冲突”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意识形态冲突就是“美国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文化帝国主义”自身在结构上的层次性,其中符合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合理性及其西方中心主义基本倾向的矛盾性,酿成了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的中国公民的复杂心态。
其三是相关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挖掘并开发相关文化传统资源,激活蕴藏在前消费社会的消费价值观中的相关价值,将其转化为适合当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消费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及其文化价值的时代特征,宣扬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及其精神,借以分清相关消费行为方面的是非荣辱,帮助他们建构基于艰苦奋斗的健康消费观;应当树立在消费价值观领域中克己奉公、励精图志、自强不息的新型先进典型,跳出专以一已的感受衡量事物的狭隘心胸,以开阔其眼界,关心民族国家的发展,心系祖国改革开放大业;以正面引导为主,使消费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在转化学生思想上具有的特殊魅力。
标签:文化帝国主义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