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 广西 南宁 530012)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43-01
韦立富为朱琏针灸学术嫡传弟子,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广西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广西桂派中医大师,全国第二批国医大师推荐候选人。其从事中医针灸临床50余年,善于运用朱琏针灸手法,擅长针灸治疗神经系统各种疑难病症。现将其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l.临床表现
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常见于2~15岁儿童,早期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迅速、不规则的肌肉抽动,少部分为发声痉挛。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肌肉抽动和发声痉挛。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摇头、努嘴、耸肩、喉内作响、蹬足、秽语、模仿语言等症状。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病率为(0.5~1)/10万[1]。本病一般认为属锥体外系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等因素、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脑内儿茶酚胺的代谢加速、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过剩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神经心理缺陷、精神因素有关。
2.病因病机
本病目前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内动”的范畴相符。韦立富认为,小儿脏腑稚阴稚阳,常因禀赋不足、感受外邪、五志过极或跌仆损伤等原因,而致阴阳容易出现偏颇,且常易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阴虚阳亢症状。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许多罹患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小儿可见脑炎、长期精神抑郁、脑部受压或损伤等诱因。因此,结合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临床上患有此病的患儿多表现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等特点,表现出不自主筋肉抽动、摇头、努嘴、耸肩、蹬足、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阳亢阴虚的表现。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则易酿生痰浊,风火夹痰走窜经络,扰动心神则烦躁;风痰阻滞经脉,筋肉失养则见不自主抽动;舌咽部筋肉痉挛、抽动,则见怪声、口出秽语。故此病病位在肝、心,与脾、肾有密切关系。属本虚标实,本为脏腑,标在局部筋肉。为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心神受扰、筋肉失养之证。
3.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选印堂、神庭、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合谷、曲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配穴:内关、交信、支沟、肝俞、肾俞、大肠俞、四白、攒竹、太冲、行间、丰隆、天柱、新设、大抒、风门、附分、神阙、环跳、新义、颊车、承浆等[2]。
每次取主、配穴中的1~3个轮流使用。用朱琏著《新针灸学》书中的抑制法I型或Ⅱ型手法进行治疗[2]。腰腹部和背部的穴位,可配合温和灸或拔火罐法,每次治疗1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两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4天,视病情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如病症已控制,应继续巩固治疗几次。
4.病案举例
陆某,男,8岁,初诊日期:2005年10月19日。主诉:头颈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3年。2岁时曾吃荔枝卡喉窒息,4岁多时曾从高处跳下头部受震动。之后出现头颈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伴口眼呶动、眨动。口中发出异常声响,曾服氟哌啶醇、肽必烈、安坦。效不佳,且致记忆力及思维能力下降。现症见: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头颈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不能安坐,时见口眼眨动、不自主发出嗤鼻声,神情不安定,脾气易暴燥,胃纳差,难入睡,大便干结。舌尖红苔少,脉弦偏细。既往有新生儿黄疸病史。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头颅五官无畸形。情绪欠稳定,坐立不安状,面部及四肢可见不自主颤动或抽动。西医诊断: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慢惊风,肝风内动症,证属肝肾不足、虚风内动。治宜定惊安神、平肝熄风、强壮机能。治疗:取穴:印堂、神庭、百会、风池、新设、四白、颊车、承浆、合谷、新义、外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每次取1~2穴,针刺抑制二型手法。留针15分钟。2个疗程后,四肢抽动减少。第4个疗程后,四肢抽动明显减轻,口眼眨动、呶动少,口中已无异常声响。继续巩固,能专心听讲,可静坐,不乱动。偶有轻微眨眼。
【按语】该患者有窒息和头部外伤史,而诱发本病。3年中,其父母多方求治,长期服用“氟哌啶醇、肽必烈、安坦”等西药,效欠佳,已出现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难入睡,胃纳差,大便干结等一系列副作用。针刺治疗以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通经脉,采用针刺抑制法二型手法,控制其机体的异常兴奋状态,阴阳调、经脉通,筋肉得濡养,则抽动停息,口中之声能止矣。该患儿的治疗效果均逐步显现,直至6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控制。
5.讨论
韦立富的诊治特点:注重病症结合、因症兼顾和取穴灵活。韦立富主张中西医病机分析,辨病与辨证结合,综合分析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重点抓住主要病症治疗,又兼顾其症状轻重缓急及体质、外部环境等因素灵活取穴。韦立富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中医病机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心神受扰、筋肉失养,西医主要是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功能失调所致。故治疗时强调以“治心、调神”为首要,以“平肝熄风、强壮机能”为根本,多选用靠近中枢神经系统和能入脑调神的穴位,如督脉和颈后区的穴位;四肢多选用能起熄风、强壮作用的特定穴,如“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下合穴及交会穴。故针刺印堂、神庭、百会、风池以起醒脑定惊、镇静安神之功。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合谷、曲池以调整及旺盛脏腑机能、平肝熄风、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在腰腹部、背部穴位予温和灸及拔火罐以鼓舞气血,亦是考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同时也是考虑小儿体质,尽量避免一些过于敏感部位的穴位(如涌泉、行间、太溪等),多取合穴及肌肉丰厚处,针刺的手法也应避免过猛。另外,对于次要症状也应兼顾配穴。此外,“治心、调神”的原则也体现于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指导,以提高家长及患儿对本病的全面认识,指导其尽力消除各种有害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防止半途而废,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起居,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情的加重和复发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朱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论文作者:吴海标(通讯作者),韦立富(指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3
标签:筋肉论文; 秽语论文; 小儿论文; 熄风论文; 针灸论文; 针刺论文; 疗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