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郭雅旎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带同学去“春游”的情景,采用变序教学法,直接切入第四节的教学,再让学生跟着我依次游玩景点“海边”、“乡村”、“公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次完美的旅行,轻松而愉快。再旅途中,让学生看图认识事物,在语言环境中掌握数量词的用法,让学生随文识字,从内心感受识字的乐趣,愿意主动识字,能认真书写要写的字。
教材分析:
《识字6》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是数量词的归类识字。教材把数量词集中在四幅不同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并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学生分析: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本班学生当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记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在教学上把文中的生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会让学生觉得识字其实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爱上识字、爱上语文。
课型:随文识字
教学目标:
(一)认识“海、滩”等12个生字,会写“沙、海”等六个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量词和名词间的节奏停顿。
(三)引导探究识字规律,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规范用语,积累语言。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快乐!(互动:你们幸福吗?快乐吗?)今天还有一件更高兴的事呢!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几个美丽的地方春游,你们想不想去?(想)好,就让我们边郊游边学习《识字6》。(板书课题)
(二)变序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语:我们高举着少先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去郊游(课件随机出示第四小节内容)大家是多么高兴,让我们高高兴兴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1.师指导朗读,读出儿歌的韵律感。
2.介绍数量词,说说你知道的量词。
3.要想去玩呀,我们还得记住这一节中红色的字宝宝。(师领读“铜号”、“红领巾”并随机将“铜”、“号”、“领”三个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师: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
4.再读第四小节识记生字。
(三)研读第一小节,探究识字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出发喽!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与量词的搭配)
2.逐句出示第一小节内容,(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让学生在美好的景物中认识事物。
3.谁能读好第一小节?(指名朗读)
过渡语:这一节中藏着几个生字宝宝,只要记住它们我们就可以去下一个地方参观了!、
4.随机出示字卡认读“海”、“鸥”、“沙”、“滩“军”、“舰”、“帆”。
5.教写“海”、“沙”、“军”三个字。
6.师描述景物图: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游玩,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你想美美的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四)品读第二小节。
1.(出示乡村景色图)这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量词说说图上的景物)
2.师描述景物图:一畦畦秧苗神奇地挺直了腰,太阳暖暖地照着稻田,秧苗旁边是一方鱼塘,小鱼快快乐乐地游来游去。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正向我们招手呢,小山村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多种形式朗读)
3.这里的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了。出示第二小节中的生字:“秧”、“苗”、“稻”、“塘”。
4.学生认读生字并小结识字方法。
5.教写“苗”字。
(五)学习第三小节,领会识字方法。
1.带领学生来到美丽的公园,让他们把发现的美景用数量词说一说,随机出示词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2.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发现这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并圈出本节的四个生字:“溪”、“竿”、“桥”、“竹”。
3.请学生按照读句子、记生字、练说数量词的方法,和同学一起学习第三小节。
4.出示第三小节,拍手读、师生对读。
(六)巩固生字,乐中积累。
今天我们一路上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风景,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那么把它们放在一起你还认识吗?
1.集体认读贴在黑板上的字卡。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猜字谜巩固生字。
4.诵读全文。
(七)拓展活动。
1.今天,我们来到海边、乡村,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认识了很多生字和数量词朋友。谁能带上量词说一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事物?
2.拍手读儿歌: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几十个小朋友,一节语文课,一片读书声,一段好时光。
论文作者:郭雅旎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生字论文; 小节论文; 数量词论文; 学生论文; 量词论文; 景物论文; 事物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