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当代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使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进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大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但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为基础,也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所以,下面仅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预示的资本主义的命运作一些分析说明。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最主要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以独资经济为主要形式;在垄断阶段,以股份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在“二战”以后,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和明显的社会化的特点。它不仅表现为股份制经济和合作制经济的新发展,而且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和“利害攸关者经济”的兴起,还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一、股份制、合作制经济的新发展
股份制、合作制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于19世纪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二战”后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多新发展。
首先,股份制经济出现了股权分散化和持股法人化的新特点,并已成为目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的特点是:
第一,股权的分散化使资本占有形式的确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二战”后,虽然资本家家族仍持有相对多数的股票,仍能相对地控制企业,但是拥有股票的社会大众越来越多,资本家及其家族在一个企业中所拥有的股权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家家族绝对控制某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就社会整体而言,1953年,美国持有股票的人数是650万人,占总人口的4.2%,1985年就达到了4704万人,占总人口的20%,目前,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的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70%。英国从1977年到1987年,持股人数增加了2倍,从占人口的7%上升到20%,达到1000多万人。日本战后在股份制经济方面也发展很快,目前持股人数为2213万人,占总人口的18%。法国现有持股人数为900万人,占总人口的15%左右。从单个企业来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93年股票发行量达13.4亿美元,股东总数达250万个,其中最大的股东只拥有不超过5%的股权。德国大众公司有70万个股东,最大的股东是德国政府,拥有20%的股权,其余股东的股权均不超过5%。① 由于股权分散化,资本家实行完全所有权控制的大企业已基本不存在,多数所有权控制的大企业也十分少见。相反,由经理代表众多股东来控制企业的则占有绝大多数。
第二,法人持股比率上升,个人持股比率下降,这已成为普遍现象。日本1949年法人持股率为28%,个人持股率为69%。1990年个人持股率降为23%,而法人持股率上升为72%。据统计,美国1990年机构法人股东的持股额占美国上市交易股票总额的53%,退休基金在所有机构投资中持有的股票额占45%,居第一位。② 法人持股的剧增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企业实际上控制在法人手中,行使实物资本支配权的是公司法人,而公司法人所有权的主体是股东集体,而不是股东个人。在这里,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职工股份所有制的兴起。职工股份所有制是一种由本企业职工拥有企业股票,进而拥有企业产权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制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职工买下本企业的全部股票,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雇员拥有了全部股权,致使企业从私人企业变为一种具有股份合作制性质的企业。西方许多学者认为这种企业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二是企业职工买下企业的一部分股票,成为企业的投资人或股东,由此获得相应的企业管理权、表决权和红利分配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私人占有制性质虽未改变,但那种单一的纯粹的私人占有制的旧模式已被职工股份所有制的新模式取代了。
其次,合作制经济已不再是工人或农民相互合作、勉强维持生存的松散组织,它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各国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各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化、法律化的经济成分。
1953年,全世界有合作社社员1.2亿人,到1982年就增加到3.26亿人,到1984年又增加到5亿人,到1995年再增加到7.5亿人。③ 这一增长趋势集中反映了合作制经济在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发展态势。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合作社的人数之多以及合作制经济的产值之大都已令大多数人不敢小视。西方各国参加合作社的人数占人口的比重分别为:法国50%,日本17%,意大利8.1%,德国25%。合作制经济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丹麦24%,法国和荷兰10%。④ 在合作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一些大型乃至超大型的合作制企业脱颖而出。据1976年11月号《新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数字,法国头4家食品加工企业中有两个是合作社,前30名中有8个是合作社。⑤ 据1991年7月号《经济学家》杂志报告,在美国的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有12个是合作社。它们的产品标志,如克兰多意大利熏火腿、海上浪花牌越橘、湖地牌黄油、金奇士他牌鸡肉等都是美国厨房中所熟知的商标。其中,堪萨斯城的农田产业合作社和纽约州叙拉卡斯的安格威合作社每年的销售额均在40亿美元左右,联合牛奶生产公司1990年的销售额高达30多亿美元,牛奶供应量占全美的12%,乳酪和黄油的销售量都占10%左右,脱脂奶粉占18%,干乳清占22%。⑥ 足见合作社规模之大,实力之强。
二、国有经济和“利害攸关者经济”的兴起
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基础。但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多次出现了国有化浪潮。比如,法国在1944年10月到1946年4月,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1982年曾经开展过三次国有化运动,英国也在1946年至1951年和1974年2月至1979年2月兴起过两次国有化浪潮。通过国有化运动,使国有经济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成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当代资本主义各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法国,经过三次国有化运动,国有经济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据法国国家统计研究院的统计:1986年,法国国有企业达3350家,职工人数228万,占全国职工人数的16.7%。国家掌握着全国财富的40%。国有经济在机械制造、化工、军火、运输等部门的总数中所占比重已近半数。下述行业中所占比重更高一些:铁路100%、邮电100%、煤气97%、煤炭95%、电力80%、海运60%、空运60%。同时,国家几乎控制了整个冶金行业和一半的玻璃生产。国有金融机构控制了全国存款的90%、国际金融业务的97%、贷款的84%。1984年12月,在法国最大的500家集团中,国有集团为135家,占500家大集团的27%,拥有资本占58.3%,⑦ 其国有经济的实力从中可见一斑。
在英国,1981年在英国最大的10家公司中,按营业额和应用资本额排列,国有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列,国有公司占6家。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联邦德国有3700多家国有企业,其资本额占工业资本总额的20%,占投资总额的17%。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2%,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12%。其中邮电、电讯、铁路、航空等行业100%国有化,电力75%国有化,煤气行业国有化率达50%,金融部门的国有化率为54%。⑨
美国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小。尽管如此,国有经济也颇具规模。美国的国有企业分为三类:由联邦、州、地方政府直接管辖的非法人公共事业机构;国家直接投资兴办的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由联邦或地方政府与私人合股经营的企业,即官私合营企业。三种类型合起来,其规模亦相当庞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更重视科学研究部门的国有化或国家控制。目前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各国中,国有企业规模最大的是奥地利。20世纪80年代初,奥地利在邮政、电讯、煤气、铁路、航空、采煤、石油、钢铁等10个行业实行了100%的国有化。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
总之,国有经济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具有了很大的规模。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先后掀起私有化浪潮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动摇。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10%左右。其中,意大利为18%、法国为15%、英国为14%、德国为12%、美国为1%。国有企业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20%,法国为33.5%、英国为30%、意大利为28%、德国为22.7%。国有经济如此大规模的存在,是早期资本主义根本不能想像的。它意味着单一的纯粹的私人占有制的经济模式已被部分地改变了。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资本社会化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利害攸关者经济”的出现。所谓“利害攸关者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模式,它将企业视为一个为其一切构成要素创造价值的生产制度和社会经济体系。企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对所有的利害攸关者负责,它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商业伙伴、政府等等。企业应把每一个利害攸关者所贡献的独特资源尽可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资源不仅包括股东的风险资本,也包括雇员的才能、脑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贡献、顾客的不断光顾、商业伙伴的协作配合以及政府提供的经济基础等等。这种经济模式要求企业不仅要对股东或资产所有者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的所有构成要素的集体福利负责,保证所有利害攸关者的贡献同他们所得的报酬相匹配。概言之,企业经营活动要以所有利害攸关者的利益为中心,而不能仅以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润为中心。
“利害攸关者经济”同以往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中,企业的惟一目标和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使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至于企业的雇员、顾客以及其他利害攸关者不过是企业赚钱的机器或手段。私有财产权绝对不受限制。而利害攸关者经济改变了私有财产权绝对不受限制的传统模式,不再把利害攸关者作为赚钱的机器或手段,而是作为同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同等重要的独特资源的贡献者并对其利益给以保证。在利害攸关者经济中,私有财产权不再绝对化,它具有了相对化的特点。
利害攸关者经济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出现了“恶意收购”的浪潮,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美国先后有宾夕法尼亚、纽约、威斯康星等30个州相继修改公司法。其中明确规定,企业除了要维护股东的利益外,也必须维护企业其他社会构成要素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和决策时,要把雇员的工作岗位损失,企业对社会的影响等也作为考虑问题的重要准则,这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管理者有权采取措施拒斥“恶意收购”。⑩
“利害攸关者经济”作为一种资本占有形式的新模式在美国很快得到了普及,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如英国。“利害攸关者经济”同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相比,是一种更具社会化特点的资本占有形式。它虽然没有否定私人占有制度,也没有动摇私人财产权,但却使私人财产不再绝对不可限制,而具有了相对化的特点:它以“利害攸关者”这个更加社会化的概念取代了“所有权”概念的中心地位,使企业由以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为中心转变为以“利害攸关者”的利益为中心。它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三、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目前,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已成为资本社会化、国际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和组织形式。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现在世界上已有跨国公司6.5万家,其国外子公司达到80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1999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达到14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世界出口贸易额的2倍。(11) 少数巨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说明资本社会化已经突破了一国范围,向着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是:从独资企业向股份公司的发展,从单一经济向混合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乃至国际化、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从现象上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股权分散化、持股法人化,甚至出现了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似乎众多的普通公众手中也握有大公司、大企业的股票,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似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地位因此而动摇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几乎所有大公司、大企业的控股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资本家家族或资本家集团手里。尤其是在股权分散化的情况下,即使不占有绝对多数的股票份额,只要握有相对多数的股票,也能达到控股的目的。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动摇。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实质上就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有人说,当代资本主义是“人民资本主义”,甚至有人说,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是公有制经济,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公有化的成分和资本社会化的特点,就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的性质已经改变。正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不断激化,并不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经济领域的资本剥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大量失业;政治领域的强权政治、军事冲突、对外扩张、阶级压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社会领域的社会犯罪、人情淡漠;精神领域的文化腐朽、精神空虚、思想颓废等等都是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的特点,股份制经济的特点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已经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资本占有形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种否定,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发展趋势。早在19世纪后半期,当股份制经济刚刚兴起的时候,马克思就预见到,这是“通向另一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度点”。(12) 股份制经济作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无疑是向社会主义方向又迈进了一步。此外,在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形式的基础上,当代资本主义还出现了国家所有制经济、合作制经济以及“利害攸关者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这无不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正逐渐滋生起社会主义因素,反映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注释:
①②⑧⑨⑩转引自胡连生、杨玲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45、46、56页。
③高峰等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④参见《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第6页。
⑤莱茵·威廉姆森:《发源于罗齐戴尔小商店的大规模运动》,《国际合作评论》1995年英文版,第88期。
⑥G·胡佛等著:《美国企业500家》,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6页。
⑦《文献札记与研究》,1987年第4832期,第31页。
(11)参见李其庆:《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载《国际理论动态》,2002年第1期。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
标签:所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股份制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