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比较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道德教育论文,科研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9-0071-05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已侵染我国高校,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为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科研不端行为,高校应积极改进和加强学生的科研道德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对科研道德教育还重视不够,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本文试从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对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以为我国高校改进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一、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模式比较
据2004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载,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道德,专门开设了学术道德课,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这是我国高校开设科研道德教育课程较早的实践。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未单独开设科研道德教育课程,而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的道德教育进行科研道德教育,或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有关的内容。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似,带有明显的德目主义特征: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科研道德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渠道,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德目内容。严格说来,我国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科研道德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不单独设立专门学科传授科研道德知识,而是通过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学术讨论、科技竞赛、学术沙龙等科技活动,科技俱乐部等社团活动全面地进行科研道德教育,有的高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医学伦理、计算机伦理、生命伦理等专业伦理课程。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学生的科研活动达到科研道德教育的目的。
两种模式各有特色,各有利弊。我国模式的优点是: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学校设置与科研道德相关的课程,保证了科研道德教育的正规性与继承性,使教育能够集中有序地进行。缺点在于:内容过于统一且相对滞后,以灌输为主,方法单一,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实施过程偏重训导式教育,联系实际不紧密,脱离个体需要。
美国模式的优点是:学校的职责在于为学生创设情景,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我经验和体会来掌握科研道德原则、规范,通过大量的科研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科研道德品质。缺点在于: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艺术,组织安排不周密,则容易流于形式。此外,单纯依靠学生自求自得,效果难以保证。
二、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科研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道德层次,指对科研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技术层次,指引文注释、成果署名及各种符号的使用;内容层次,指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开展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科研目标、科研态度、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及科研规范。[1]
在道德层次上,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校奉行“又红又专”的科学伦理,政治色彩较浓,强调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服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强调科研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追求真理、严格、慎重等。改革开放后,科技伦理研究的学科化成为科研道德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标志[2],科研道德教育在高校逐渐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当前,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人民,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另外,近年来又重新重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提倡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普遍习惯于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来替代科研道德教育。在技术和内容层次上,我国高校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客观公正、诚实劳动、求真务实等品质的养成,但对学生的科研道德规范训练不够,致使学生并不知道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惩处措施,如许多已经在剽窃他人成果的学生并不知道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剽窃。
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尤为注重责任和诚实。美国高校历来重视正规的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将《科研伦理入门——ORI介绍负责任研究行为》、《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等著作中有关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行为指南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的职业惯例介绍给学生,用以加强学生自身道德建设。美国高校特别重视科研诚信教育,相关课程有《负责任的科学:确保研究过程的诚信》、《科学研究中的诚信》、《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等著作的介绍与学习。同时,美国高校较重视将科研道德与职业伦理相结合,开设《计算机伦理学》、《科技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哈佛商学院则要求新生在秋季开学时必修“决策和伦理价值”。美国高校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合法有效地“引注”,以避免剽窃和学术欺诈,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
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内容的共同点在于,都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都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科研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和科研不端行为的不断出现,科研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不断扩充。不同点在于,因文化传统、政治倾向或宗教民俗的差别,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具体美德,美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一般的道德精神。在现实性和针对性方面,我国高校注重对历史的宏观了解和把握,以便做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美国高校注重对现实中存在的高科技犯罪、科研欺骗行为进行批判和分析,关注学生科研道德的养成。在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方面,我国高校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但缺乏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适应、层次分明且相互衔接的科研道德教育规划;美国高校不强求理论的系统性,但比较注重高低年级教育的衔接性,如对本科生经常教导他们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材料都要注明,对研究生则较注重在科研项目和实验中对他们进行科研伦理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三、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途径比较
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1.课堂教学。在道德层次上,与“两课”教育相融合,我国高校将科研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和内容层次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采取过多的措施,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将科研道德的有关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贯穿于科研方法等课程中,但教育对象仅限于研究生。同时,在对待学位论文和课程论文上,一些高校要求教师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对学生的论文进行鉴定,并写出鉴定结果。
2.专题讲座及社团活动。如邀请学术精英、知名教授、优秀学者等到高校作主题讲座,内容涉及科研态度、科研规范,论文写作中有关注释、征引、参考文献著录方法等,乃至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另外,高校还组织科协等社团举办科技竞赛、学术沙龙等科技活动,以形成健康的科研氛围,塑造良好的科研道德环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校园传媒。如通过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报刊、网络、橱窗、板报等传媒手段宣传国家的相关规定或依据国家规定自主制定的本校科研道德规范,以及优秀科研道德作品的推介与评价,国内外科研不端行为的事件与处理等。通过校园传媒宣传营造健康的科研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1.重视入学新生教育。(1)利用新生手册进行新生学术诚信教育。如哈佛大学发放《哈佛学习生活指南》,警示剽窃等可能导致的惩处;奥克敦社区学院以散发传单的形式,告诫学生作弊的危害和后果。(2)让新生签署荣誉守则,作出学术诚实保证。如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报到时需在荣誉守则上署名并承诺信守,否则不得注册入学;宾夕法尼亚、阿尔伯特等高校每年秋季开学都要举行一次“学术诚信周”活动,督促新生签署保证书时阅读并理解学术诚信条例。[3](3)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在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引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及识别舞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通过多向渗透进行教育。(1)校园文化渗透。如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放到本校主页上公布,供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设置,校园内设有各种科技设施、科学家雕塑,并挂有大师的画像,以加强对学生科研道德的教育与熏陶;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如学术沙龙、科学论坛、科技交流会、科学考察、社会调查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从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奠定了基础。(2)学科教育渗透。美国高校普遍开设了科研道德课程,与科技论文写作分属两门课程,前者一般由法律专业教师授课,后者则由英文专业教师承担。另外,很多教授会在自己的第一堂课上以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教育。(3)社会活动渗透。即组织学生到各种科技馆、实验室、诚信办公室等场所参观或实习,从而增强学生对科研道德的了解,达到教育的目的。如纽约州立大学与伯鲁克海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见习基地,以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增加对最新科技进展的认识,加深对科研规范和科研道德的理解。
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途径的相同点在于:(1)都注重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2)都重视教师尤其是导师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导师的言传身教、学术风格对学生学术研究态度、理念的影响和感染作用。美国高校同样如此。如芝加哥大学注重对新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按照科研道德规范做研究。达特茅斯学院则明文规定了教师的三项职责:持续地向学生提供怎样才是“学术诚实”的指导;改善能增强学生学术荣誉的程序和环境;经常性地审查荣誉守则的执行效果。[4](3)都强调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增强其科研自信心,是提高学生科研道德素质、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途径。我国高校近年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采取了建立创新团队、创设情境、暴露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等措施。美国高校则非常强调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其研究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位论文进行过程中,哈佛、耶鲁等大学一个博士生可能有四五位教师参与指导,从而使学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受到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风范的影响。
中美高校科研道德教育途径的不同点在于:(1)我国高校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美国高校重“德性养成,实践训育”。在知、情、意、行方面,我国高校比较重知、意,注重思想理论灌输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能力的培养;美国高校则比较重情、行,重视科研道德伦理的判断和科研道德能力的实践,以养成良好的科研诚信品质。(2)我国高校重教师的直接讲授,美国高校重教师的间接引导。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课程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容易造成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课程中,教师经常准备各种科研道德案例供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道德素质。(3)我国高校重显性教育方式,美国高校重隐性教育方式。我国高校侧重进行正面教育,通过开设课程,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科研道德规范,学生则在教师讲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美国高校更倾向于以渗透和规范的方式来实施科研道德教育,如教师和导师良好的表率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的熏陶作用等。(4)我国高校重外在化,美国高校重内在化。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中常用说服法、灌输法等,学生遵守规范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压力,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行为主体的责任感;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重视“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通过调动学生科研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5)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差,美国高校则能做到“三位一体”。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开展则正在探索之中;美国高校遵循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道德责任整合,形成了一种社区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情境。
四、启示与借鉴
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虽然各有特色且呈相互借鉴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相对薄弱。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建议我国高校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
1.重视入学新生教育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入学新生进行科研道德教育。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扉页上就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厉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5]不少大学教授在他们的第一堂课上也会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当前,“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6]。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高校应加强对入学新生的科研道德教育,在校园网上提供大量的科研道德文献和相关链接,以供入学新生参阅,并在他们开学报到时利用广播台、报刊、橱窗、展板等校园媒体进行科研道德方面的舆论宣传。内容应涉及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相应的处罚措施和申辩程序,以及论文引用文献资料时应遵循的规范。可能的话,还应建立学生科研诚信档案,让他们在上面署名并承诺遵守。
2.既重显性课程又重隐性课程
美国高校在开设科研道德教育课程的同时,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应既重显性课程又重隐性课程。首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将科研道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开,教育内容要丰富多样,要多采用实际案例,经常运用辩论、讨论、课堂报告等形式,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其次,要创造健康的科研环境。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泡菜理论”,认为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起着甚至比显性课程更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主义景观的设置,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共同关注高校科研道德教育
在美国,高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合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教育,建立起了自律与监督相统一、引导和约束相结合、道德与制度相辅佐的大教育运行机制。我国情况有所不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应努力在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之间形成合力以推动科研道德教育。首先,社会上的科研院所、实验基地等机构应为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提供参观、见习和实习的场地和机会。其次,高校应加强科研道德规范的制度建设,完善科研道德规范、条例,编印成册发给师生;应注重将科研道德教育与严格的科研管理结合起来,以预防为主,同时对科研不端行为依据规范、条例作相应惩处;还要完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再次,学生自身应积极投身于学术共同体。美国高校的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与管理实现科研道德教育,如达特茅斯学院荣誉守则的原则,就是由学生于1962年投票通过的。我国高校的学生应履行检举作弊等科研不端行为的义务,并享有参与判定处罚的权利。
4.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学术发展、构建学术规范,道德自律才会随之内化为行动的自觉”[7]。美国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哈佛、耶鲁大学,博士生要完成论文答辩,并非只提交论文,还必须经历系统训练的过程,至少要经过2-3年的课程学习,他们十分强调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实施了“创新性大学生实验计划”,各高校也纷纷实施形式多样的“创新人才计划”。因此,高校和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项目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科研成果博览会,成立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各种科技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科研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从源头上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
5.强化科研规范训练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学生是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者和研究者”。这一时期,高校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强化他们的科研规范训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我国高校应将科研道德的有关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贯穿于专业课程之中,教导学生在平时作业、考试答题、学术研讨、论文写作、实验报告中能坦诚地表明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引用或参考了某人的论文、著作或成果而来的,平时就养成良好习惯,受到规范训练。对于学位论文,研究生应在正文前面附上“独创性声明”,本科生也应作出“诚信声明”,高校则应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及学术期刊网对学生的论文进行鉴定,并写出鉴定结果,以避免剽窃、抄袭等不良行为。在处理失范行为时,不能单纯以惩戒为手段,应重在教育和引导,但对情节比较恶劣或屡教不改的,则决不姑息,应通报批评、记入诚信档案,甚至追究相应责任。
6.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的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科研道德养成方面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因此,首先,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加强自身的科研道德修养,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遂令不行”,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其次,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实行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定期见面,加强交流,不仅要加强学务指导,同时要进行科研道德教育。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兴趣。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保证学科兴趣不偏离其学科领域。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单纯以修完学分、拿到文凭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学习。另外,应注重在科研活动或科研项目中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念,掌握科研方法,懂得科研规范。当前应适当淡化对论文发表的要求,不能单纯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