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广水 432700)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副乳腺及其病变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分析66例副乳腺及其病变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6例病例均为女性,其中副乳腺59例,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副乳腺纤维腺瘤2例,副乳腺积乳2例,副乳腺良性肿瘤发生率在副乳腺患者中占7.58%(5/66)。结论:副乳腺及其病变与原发于正常部位的乳腺病变在组织学类型相似,故在诊断时需确定与正常位置的乳腺无关,且应考虑早期外科手术切除。
【关键词】 副乳腺;病变;病理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148-02
副乳腺是指正常乳腺以外出现的乳腺组织,又称异位乳腺、多乳腺症或多乳畸形,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1]。原发于副乳腺的肿瘤极为少见,临床和影像学的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2]。本文回顾性分析副乳腺及其病变66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3月~2015年9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副乳腺及其病变,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8~66岁,平均(33.41±7.26)岁。其中副乳腺59例,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患者年龄40~50岁;副乳腺纤维腺瘤2例,患者均在40岁以下;副乳腺积乳2例,患者分别为25岁、33岁。
1.2 方法
所有病理标本采用4%中性甲醛固定,于肿瘤组织或扩张小导管及小囊腔处取材,采用石蜡包埋后制成厚4μm切片,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染色,一抗包括PR、ER、SMA和P63,均购自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显色。
2.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
副乳腺59例,其中34例为双侧,25例为单侧(左11例,右14例),均位于腋窝处;2例副乳腺积乳均发生于双侧腋下;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副乳腺纤维腺瘤共5例,均为单侧。副乳腺良性肿瘤发生率在副乳腺患者中占7.58%(5/66)。
2.2 免疫组化结果
3例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瘤细胞均阳性表达PR、ER、SMA和P63。
3.讨论
3.1 发病特点副乳腺又称为多乳畸形,是由于胚胎乳房始基未退化所致,常为发育不全的组织。副乳腺并不少见,0.4%~6%的女性可发生,其中亚洲女性居多[3],男:女为1:5,部位以腋窝和腋前最为常见,其次为胸壁和腹股沟。本文中66例副乳腺均位于腋窝处。原发于副乳腺的乳腺肿瘤较为少见,在所有乳腺肿瘤中仅占0.3%~0.6%[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副乳腺肿瘤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和纤维腺瘤较为常见,本文良性肿瘤中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纤维腺瘤2例,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占副乳腺患者的7.58%,与文献报道相符[2]。副乳腺疾病的发病高峰为20~40岁,可能与雌、孕激素及催乳素对乳腺的刺激相关。
3.2 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3.2.1临床特点 本文收集的病例中以腺体型最多,患者常以局部肿块而就诊,2例副乳腺积乳则因哺乳期副乳腺显著胀痛而就诊。
3.2.2病理特征 本文中副乳腺病理标本多为不规则的扁平状,直径为1.5~8.0cm,标本切面颜色灰白或淡黄,质韧,体积较大者切面与正常乳腺组织相似,体积较小者仅可见于脂肪组织内分布少量致密条索状白色组织。其中2例右扩张的小囊腔,直径为0.2~0.5cm,囊腔内积液透明清亮。3例见导管扩张,导管内出现直径为0.5~0.8cm乳头状的新生物。2例见单个结节,直径分别为2cm、4.5cm,质韧,有完整包膜。镜下表现:(1)副乳腺:可见乳腺小叶和导管组织,形态类似静止期的乳腺;(2)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丰富的纤维组织,表面为单层立方活柱状细胞,未见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阳性表达PR、ER、SMA和P63;(3)积乳:扩张的导管内可见乳汁和大量泡沫组织细胞。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3.3.1诊断 研究报道完全性副乳腺占19%,腺体型占78%[5],因完全性副乳腺的腺体、乳头及乳晕俱全,故较易诊断,而单纯腺体型副乳腺的确诊率则较低,多需要手术切除病变经病理检查确诊。目前临床上确诊副乳腺须符合临床及组织学确定与正常乳腺无关的、独立的副乳腺组织的条件。
3.3.2鉴别诊断 因副乳腺部位异常,常被误诊,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1)脂肪瘤:一般位于皮下,质软,包膜完整,一般无疼痛;(2)淋巴结肿大:如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或淋巴结转移性癌等,患者常有相应病史,且与患者月经周期无关;(3)同侧乳腺尾部癌:为正常乳腺部位所发生的乳腺癌的延续。
3.4 治疗及预后
副乳腺为人类废退器官,因其具有分泌功能并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肿胀、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任何可引起乳腺癌发病的因素均可导致副乳腺发生癌变,且影响美观,临床上常予以手术切除。关于副乳腺癌的治疗,因副乳腺癌与乳腺癌具备相似生物学特性,故两者的治疗策略大致相似,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上对诊断明确的副乳腺癌常采用副乳腺区扩大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选择参考乳腺癌分子分型选择相应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6]。对于有症状的副乳腺良性肿瘤可采取预防性手术切除,从而防止恶变。对副乳腺体积较小或无症状者应提高重视,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赵淑丹,王小花,林桂凤.副乳腺的超声诊断(附43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76-377.
[2] Patel BK,Jafarian N,Abbott AM,et al.Imaging Findings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 in Accessory Axillary Breast Tissue[J].Clin Breast Cancer,2015,15(4):e223-229.
[3] 荣雪余,朱强,马腾等.腋下副乳腺肿瘤超声表现特征[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12(10):778-781.
[4] Alam AS,Anwar S.Carcinoma of the ectopic breast[J].J Enam Med Coll,2013,3(1):47-49.
[5] 张硕,汪孟森,于甬华.副乳腺癌诊治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5):1208-1212.
[6] 吴昊天,段晶晶,信菲等.副乳腺癌22例临床病例分析与诊治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260-263.
论文作者:蔡惠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乳腺论文; 导管论文; 病理论文; 乳腺癌论文; 患者论文; 腺瘤论文; 良性肿瘤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