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如何摸索适合本课程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广大信息技术老师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选择适应新标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简要的阐述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分组合作、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执行,信息技术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构成的综合素养。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实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我经过四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对教学对象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大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都是城乡参半,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差别较大,尤其是高一新生。信息技术素养差异主要体现在:高中之前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和家庭软硬件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另外,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差异。因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且为参加信息技术学竞赛活动选拔选手,就应该做好对学生们的了解和分析工作。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接下来才能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有效方法:1、在新生入学时,做一些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技术学的特长(这在机房很容易实现,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2、在每一节的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做到来回巡查和认真记录,检查记录学生们的练习情况,对最终上交的作业也要认真批阅。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不仅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课中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章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在讲这节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同学们观看声音、动画、文字样样俱全的教学光盘,利用多媒体视听合一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无需更多的言语,便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繁琐的操作简单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呈现的信息量大,学生不容易吃透重点难点知识,我建议老师在看光盘之前,先根据光盘内容提炼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1.精心设置“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达到分层教学目的。“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的特点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就发挥了主导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学生、任务三者是积极的互动关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下面简要谈谈设计任务时所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任务”必须可操作。要求在符合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们的操作能力。
(2)“任务”设置应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多个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的任务。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任务”设计时应注意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素养,最好能够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话题去设计。
(4)高中信息技术的“任务”设计应结合教材考虑到整体性,每一“任务”完成的是教材作品的一个部分,学期结束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5)“任务”应该有明显的难易之分,最好有“必做”和“选做”的要求。 “必做题”——学生要独立完成,以便掌握基本信息素养。“选做题”可以独立完成,亦可小组合作完成。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6)每一“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共享和评价,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情况。
2.巧妙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对于每个信息技术老师来说,确实比较难。大多数时候,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完全掌握,能独立地熟练操作,他已不满足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目前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就产生的厌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让其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式学习。而要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我认为除了精心设置“任务”以外,如何分组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差异去分组。让每组内既有操作能力强的同学,也有操作能力差的同学,这样可以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2)每组人数应不超过6人。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太少可能导致任务完成不及时,太多则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无事可做。(3)每次进行小组合作之前,可适当调整每个小组的人员。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同学,在帮助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谊,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4)分组的同时,还应设立小组长,让小组长去分配组员的工作。这样的小组才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才能更好的去完成任务,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迅猛的。新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反思,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主动地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概念、探究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探究新技术,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新技术的能力,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就必须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就可以很好的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征。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安排,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车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论文; 课堂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