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略地探讨了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的若干个原则,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原则
素材积累不仅仅是简单地背诵名言名句或者摘抄名人轶事,素材的积累本身应该是一种阅读的体验,一段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过程。因此,积累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精要
写作素材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积累的第一原则就是精要。积累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所谓去粗取精,即除去杂质,留取精华。作文素材在积累的时候,要扣住素材的基本要素,这是素材的精华部分。一般而言,基本要素包括“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有什么名言?”如我们在积累柳宗元的人物素材时,可能是这样的:
柳宗元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永州地处湘江上游,属于丘陵地带,在唐朝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地方,人烟稀少,生活条件艰苦。到任永州后,柳宗元带着母亲住在永州城里龙兴寺的西厢房。他 67 岁的母亲,由于长途颠簸,加之受不了南方的炎热和潮湿,又缺医少药,到永州不到半年,就撒手而去。母亲去世后,柳宗元自己的健康也迅速恶化,脾脏肿大,患上脚气病。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身体又不好:柳宗元心情压抑至极。但他依然孤傲、清高,贬官柳州十年间,他写出了《江雪》、《渔翁》、《愚溪诗序》、《捕蛇者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么长的材料,我们如何积累背诵呢? 其实,只要抓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有什么名言?”等要素来概括即可,这样积累的素材精要明了又便于识记。比如:
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十年,(谁做什么?) 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饱受攻击,身体欠佳。这期间,他写出了《江雪》《渔翁》《愚溪诗序》《捕蛇者说》等作品。(结果怎样?) 有“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名言传世。(有什么名言?)
二、典型
素材的典型,即素材应该具有代表性,是大家认同的事例。这样的素材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积累典型的素材,可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论证有力。如:2009年江西卷作文题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如果我们同意蔡铭超是民族英雄,其行为是爱国的,那么我们在寻找事例支撑之时便会发现,这种“不遵守”规则却受到表扬的例子实在是很难找到典型的。但如果我们将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例子运用到此就典型了:蔺相如欺骗秦王完璧归赵,我们并没有责怪蔺相如不诚信,反而认为蔺相如是充满智慧。
如果我们将《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用来证明蔡明超是爱国英雄,也是非常典型的: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分析:面对质疑,孔子的回答可谓一语惊人:“要盟也,神不听。”在被要挟的情况下发誓订立的盟约,连神灵都不认可。这样的盟约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力,它和君子的诚信风马牛不相及。
三、归类
在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进行归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所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加上反复的诵读记忆,运用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也可以为进一步积累提供基础。这样的积累,才算是有效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既是我们阅读的文本,也是我们写作的典范。对于缺乏素材的同学来说,能够将课文的文本阅读和作文的素材积累结合起来,归纳整理教材资源,构建系统的素材库,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采用表格法来积累写作素材。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为证。
教材中的名人名家:
四、全面
面对一则素材,学生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应该对该素材有多角度的全面解读。多角度解读,不仅仅是素材量的积累,还是一次思维的训练过程,是有效的质的积累。比如谈到善于纳谏,学生的素材中必定会有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善于纳谏,勇于改过,说出了著名的“镜鉴理论”和“水舟关系论”。魏征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但我们又要看到另外一面,唐太宗的纳谏,最终演变成了单纯的进谏和纳谏活动,完全流于形式。唐太宗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却一直都兴趣索然。唐太宗也不是真心喜欢和相信魏征。唐太宗从贞观十年后就冷落魏征,最后将魏征赶走编史,远离朝堂,省得自己心烦。更有甚者,魏征死后半年,唐太宗就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下令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推倒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亲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镜子”,相当于给他“鞭尸”的惩罚。全面地了解了历史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写作素材。
再如,面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素材,后世评价颇多。杜牧曾评价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曾评价“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曾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曾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学生积累素材的时候,不仅仅可以记住这些评价,而且可以追根溯源,了解不同评价产生的原因。
对同一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评价,这样就能增强素材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对于人物素材,就可以从其人、其事、其思想、其作品以及他人的评价入手,自然就熟悉了这个人物素材,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本源
素材指的是从现实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所观察到的客观的、原始的材料,是作者写作之前的材料准备,具有原始性、客观性的特点。素材的积累要求学生从本源上上去积累,而不是简单地拾人牙慧,从别人文章中的论据中扣出些许文字。论据是作者为了论证某个观点而选择的某一事实或道理,是经过作者的主观选择并具有指向性,它的显著特征是主观性、指向性。所以学生经常阅读的“高考满分作文选”或“论据大全”等材料充其量是已经经过作者节选的、具有某一固定指向的“论据”。学生仅仅阅读这些单一的、破碎的“论据”,不仅无法有效的提高阅读积累的质量,还会使其思维僵化。因此学生积累的应该是素材而非论据,应该还原素材的本源。如果学生从本源入手积累素材,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客观真实,有理有据。
比如,2006年的彭宇案,如果我们不从事件的本源去了解,仅仅从别人文章论据中积累素材,很有可能得出“好人蒙冤”“坏人变老”的论断。而实际上,该事件的报道经历了复杂的“剧情演绎”,没有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从本源上了解,是很难客观评价的。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微博发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对十年前的“彭宇案”进行了详细解读。从客观真实看来,事过多年后,彭宇也承认了当年确实和老太太发生过相撞。如果我们积累写作素材时,不从本源上了解真相,还把彭宇当成扶老人还遭诬陷的无辜者,岂不是误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语文组 330200)
论文作者:杨刚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素材论文; 永州论文; 孔子论文; 论据论文; 本源论文; 评价论文; 魏征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