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论文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论文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罗 苗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世界各国人民基于“人类仅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处一个世界”而产生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相互依赖的意识。作为基于全人类利益而存在的意识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与传播的内在基础,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集中表现为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勇于担当的大国情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思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因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理解其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思想基础,相应的需形成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一、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之间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舞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同时,伴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国政治利益高度联系在一起,政治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关系到全球政治格局的稳定与国际安全和和平。当今世界在看似和平的外衣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各国之间或明或暗的较量非常普遍,大国之间的博弈仍然十分激烈,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渗透在世界的角落,无论是美俄之间的政治博弈,还是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与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的肆虐等都导致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进而对全人类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在这样暗藏危机的背景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迫切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即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意识意味着各国要互相尊重彼此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在处理国家间政治冲突时,要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走对话协商的道路,不走强权政治的道路。事实证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危害国际和平,阻碍世界发展的毒瘤,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惨痛记忆与沉重灾难以及美苏冷战导致的恐慌,再到今天叙利亚战争等,种种迹象表明强权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平等互商才是和平解决问题的明路。

中国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呼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力图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提出的有利于国际间和平与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一贯以来尊重各国合法权利,主张运用平等协商的政治意识处理国家间的关系,这一政治意识在得到广大国家认可的同时也日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可见,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对于处理国际政治问题,构建国家间良好伙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国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交往中采取对话协商而不是武力解决,才能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促进国家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

二、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各国之间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在这样的浪潮下,各国想要生存,想要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意识。开放是加深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自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改革开放40周年的辉煌历程让世界惊叹与折服的同时坚定地证明了走改革开放道路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之路。然而,一些国家惧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选择蜷缩在自身打造的龟壳内,以为可以抵挡暴风雨的袭击而暗自庆喜的同时,实则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错过了经济发展的机遇,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闭关锁国只能固步自封,开放发展才是出路。各国在坚持开放理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收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防范风险,才能搭上经济发展的列车,实现经济的腾飞。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上升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3大死亡杀手,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1],我国现有约1 000万AD患者,保守估计每年耗费约60亿美元[2]。AD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威胁,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从加强中枢胆碱能活动和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2个方面进行治疗,但效果甚微[3]。中医药因其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治疗AD等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优势。

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都是分布在经济大网上的节点,稍微刮来一阵金融风暴,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国家都会遭遇影响,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要想在波诡云谲的经济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降低经济风险,就要懂得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是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药,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格局,中国更是一直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构建,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等都表明中国致力于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发展,充分展现了大国胸怀,传播了合作共赢的意识,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有着促进作用,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当今世界环境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环境保护不容忽视。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建立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金融,壮大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力求构建清洁、安全、高校的能源体系。协调发展主要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相应的自然就会忍受一阵剜心之痛,如何降低疼痛值以及加速伤口的愈合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这警示着我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谨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理念。要从根本上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经济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虑。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可持续生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可持续意识是其重要的内涵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与自然当作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实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的结合。

装药准备工作做好后,质检员检查药卷的线装药密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药卷绑扎是否牢固,导爆索与药卷衔接是否紧密,并复核药卷编号与预裂孔编号是否相符。药卷验收合格后,进行预裂孔装药,药卷与孔位一一对应,使竹片靠结构面侧放置。联网施工时,炮工严格按爆破设计网络图连线,导爆索连接采用扭结法,搭接长度要求>30cm,且要求主干索、支干索和引爆索顺传爆方向的夹角<90º,以避免出现拒爆现象。

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首先,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种文化自身都有独特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因有文化而多彩,无论是亚洲文化、欧洲文化还是非洲文化等,都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每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尊重与珍惜。其次,文化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对任何文化存在偏见,而应当抱有求同存异的意识。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4]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民族智慧的凝结,闪烁着本民族智慧的光芒。文化只有特色之分,并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文化,同样也不存在毫无价值的文化。因此,对待不同的文化我们应当秉持求同存异的意识,切记排斥他国文化,要用包容的胸襟容纳各国的文化,用谦虚的态度接纳各色文化。最后,文化是值得交流借鉴的,我们要用一颗兼收并蓄的心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彩,多彩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创新与发展,各色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文化因交流而多彩丰呈,因借鉴而生命盎然。对待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以文化为纽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提供的物质保障是人类得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人类从依赖自然,开发自然,掠夺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演变过程显示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我生存意识的觉醒。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扩大物质资料生产,大肆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破换了自然环境,自然给予了人类严重的报复,酸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污染、洪水泛滥等等,种种惨痛的教训警示着我们与自然为敌无异于自讨苦吃,与自然相处的正确之道是树立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共享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价值旨归”。[3]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造福人类的一项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现今兴起的共享经济即是贯彻共享理念的充分体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的运用等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然而,当今世界仍有不少国家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例如广大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并未由人民共享。在此情形下,各国应当秉持共享意识,承担起消灭贫穷的职责,力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为推动建立没有饥寒交迫的美丽世界而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生活运动虽然效果不彰,但一个重要的转向就是蒋介石已经开始拥有意识形态阐释和宣导的主导权了。有论者指出,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并推行于全国,而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虽然在总体上支持新生活运动,但在新运的纲领目标、推行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与蒋介石有分歧。汪、蒋对新运的不同观点不仅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还有更深层次的路线分歧。在新运的发轫期结束后,1934年7月初全国新运会改组,蒋介石自任总会会长,名正言顺地成为新运的唯一领导人。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自然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需要全世界人民携手绘制。各国要积极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合作,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主动承担生态责任,积极落实《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的精神,为共同建立清洁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身的力量。

世界各国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形式充分显示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世界共同发展与繁荣已是大势所趋。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商的政治意识,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经济意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意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将其化为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携手解决世界难题,为建立和谐美丽,繁荣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王岩,竟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红旗文稿,2017(5).

[4]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中图分类号 :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2019)04-0275-03

作者简介 :罗苗(1994-),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标签:;  ;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