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熊斌霞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熊斌霞

广水市白泉卫生院 熊斌霞【摘要】目的:研究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本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其患者的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运用手术治疗法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手术治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出血量,提高治愈效率。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3-WJK

产科出血性休克是孕期常见的一种重症并发症,产生出血性休克的因素较多,因为产妇的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或者是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出现出血性休克症状。出血性休克的症状起病急骤,严重者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进行及时准确的抢救,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在抢救之后患者因为失血过多,也会造成自身的周身血液循环系统出现衰竭,进一步影响患者身体血液灌流量不足,导致患者出现酸中毒以及缺氧的状态,并影响患者的多种器官功能健康状态。因此在临床中针对产科出血性休克症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防止因为治疗措施不当而大量出血,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经医院伦理会批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救治的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4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56±5.32)岁。因为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患者60例,因为胎盘早期剥离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患者10例,因为胎盘粘连或者滞留而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患者40例,因为软产道损伤而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患者90例。

1.2方法

将20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观察组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的出血量。

(1)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法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控制患者的体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滴注、为患者补充血容量、纠正患者的酸中毒,同时给予患者心血管药物、给痒、防止患者伤口感染等相关治疗措施。在实际应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不同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多少应用监护仪、脉搏、尿量血压等相关症状进行监测,并结合监测结果及时给予相关治疗措施。在为患者进行补液的过程中应注意按照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先盐后糖的原则进行及时的补充,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正常,对于出血患者出现了尿少或者是无尿的症状应采用利尿剂帮助纠正,对于患者尿量少于25ml/h,可以给予患者250ml 的甘露醇和40mg的利尿剂进行快速滴注。此外对于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症状时,应给予患者服用心脑血管活性药物。出血量大的患者由于心肌缺氧,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速效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使患者能够最快速的补充血容量。当患者出现了四肢发凉、脸色苍白等相关症状时,应给予患者血管扩张药物,采用多巴胺进行治疗。

(2)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在应用手术治疗方法是针对不同的出血原因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因为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先对患者的子宫进行按摩,引起子宫的刺激性作用,促进患者子宫收缩,然后为患者注射20U缩宫素以及500ml 5%的葡萄糖溶液,辅助患者进行宫缩。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则采用10ml 10%葡萄糖酸钙和50%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推注。此外为了保住所有患者的生育功能,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法、B-Lynch 外科缝线法以及动脉造影栓塞术进行治疗。对于胎盘早期剥离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在彻底止血的基础之上根据解剖层次进行有效的手术缝合,针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使用止血药物辅助治疗。对于胎盘粘连和滞留者,采用手术的方法对胎盘进行手术剥离。对于软产道损伤的患者首先给患者肌肉静脉注射催产素30U,对患者的子宫进行按摩,再将宫口清理干净以后进行手术缝合止血。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ASS22.0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 表示,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以后2小时、4小时的出血量分别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方法以后2小时和4小时的出血量分别为,观察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小时和4小时后的出血量比较( )

组别 例数 2小时出血量 4小时出血量 观察组 100 24.39±4.53 12.36±2.32 对照组 100 238.46±68.97 80.65±12.58 P <0.05 <0.05 3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主要是因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血液流失,从而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使患者的生理器官出现了障碍从而发生休克症状。临床中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的症状较多,例如胎盘过早破裂,或者胎盘前置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早产,或者患者因为宫缩能力较差,因此在分娩的过程中出现出血,此外患者在分娩时软产道出现损伤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症状。当患者出现了出血性休克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的治疗,防止患者因为大量出血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治疗方法相比于药物治疗在进行出血性休克症状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更及时,在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其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低于药物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更好的治疗疗效。

本研究于20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应用手术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以后2小时和4小时的患者出血量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中针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应采用手术方法及时治疗,从而帮助患者尽快的降低出血量,提高治愈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东艳,李满兰,黄河. 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分析及治疗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3):116-118.

[2]赵芳仍,宋千钧.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方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133-134.

[3]程雪君. 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及治疗[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3):30-31.

论文作者:熊斌霞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熊斌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