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论文_杨云龙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论文_杨云龙

杨云龙 广东省深圳市龙岭初级中学 518000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之中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经常走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过生日……他们三人一圈、五人一伙,非常要好。这种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学生当中,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沟通,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压力、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达到互赢的结果。但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相似,一旦出现“对抗”,就会引发集体效应,可能也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这样有利于我们管理好正式群体也就是班集体的教育,促进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呢?借用我班的一个案例来分析:

学生A、B、C平时非常要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正式群体”。开学初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可是,后来我发现他们的关系太好,有时候也见他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说说笑笑。那时的我有点不开心了,就靠我班主任的地位硬把他们拆散,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满,对我是表面上服气,心里却是不服,而且他们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拉拢学生站在他们一边。顿时,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立无援”,他们所引起的“群体效应”使我的管理威信降低,加大了我管理班级的难度。我采取过一些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取得成效。我意识到了,必须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看来光靠硬招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于是,我开始寻找接触他们、打入他们内部的机会,特别是与“核心人物”的接触。所谓“擒贼先擒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里“擒”的是“核心人物”的心。学生B虽然不是班干部,甚至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在这个“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胜过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因而,他的作用很大,可能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于是,我就从B入手,与其接触,交流沟通。我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与他交往,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让其发挥“领袖”的作用;并让其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希望通过他带领他的团体为班级的目标前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紧锣密鼓地与“成员”谈话,了解群体内部现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引导该群体进入正常的班级管理中。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情感,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我从内心感化他们,用教师的爱心努力营造一个互相信任的情境,尽量让学生在信任中获得沟通。我安排其“成员”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之中,如运动会、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在成功中恢复自信、在考验中明辨是非、在冲突中锻炼意志、在道德选择中走向成熟。引导其接受班主任,进而接受班主任的工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了换位思考,也指导他们换位思考,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虽然有的措施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但是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一切为了班级而不是自己的私欲,也不是对某些人有偏见。最终,我还是没让他们坐在一起,但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而他们也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减少了许多难度,同时还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在这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非正式群体”。通过观察了解、分化引导,有时候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改造他们中的“中坚分子”,再利用这些“中坚分子”的力量去影响其他“成员”,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因此,对待“非正式群体”不能直接地加以拆散,而是应该加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听取他们的想法、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应该都会存在,可通过发挥他们的群体意识,使他们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进而影响班集体,促成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总之,对待“非正式群体”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以避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论文作者:杨云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  ;  ;  ;  ;  ;  ;  ;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论文_杨云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