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眼中论文,形象论文,媒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是我党建党90周年,是中国“十二五”的起步之年,它让中国话题再次令全球瞩目。2011年,国际局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治理与民生、政治改革、自然灾害、战争、地区冲突以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继续将世界范围的“中国评说”推向深入。

在这样的一种国内外背景下,国际媒体是如何回应世界关切,说明中国的?其主体的议程设置是什么?

政治形象

2011年国际媒体聚焦的热点主要有两个:中国的亚洲政策和对“利比亚战争”的立场。

在分析中国对亚洲的态度时,国际主流英语媒体主要针对的事件是今年的“南海问题”。整体上,媒体在报道中着重渲染“中国崛起”给亚洲国家造成的威胁,以及事件涉及的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对此的强烈不满,声称“(菲越两国指出)我们可以接受中国作为我们‘大哥’(big brother),但是不能侮辱(a big bully)我们”;“菲律宾民众呼吁将南中国海改成西菲律宾海,(菲律宾)应该借助美国盟友的力量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砝码”。此外,很多西方评论家也在访谈中宣称“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开始抨击(bash)中国,认为中国的行为过于独断(assertive),甚至有些侵略性(aggressive)”。

在评价中国对“利比亚”战争的立场时,西方媒体基本上没有特别针对中国。相反地,亚洲和非洲国家的一些媒体却对中国提出了批评,甚至相互呼应。其中,半岛电视台和埃及报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总之,2011年国际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政治形象偏于负面,其中新的发展特点是开始借助亚洲事务,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孤立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报道立场与美国自2010年以来,加紧推行的新“亚洲地缘战略”是契合的,即:通过加剧亚洲国家的安全忧虑,帮助美国重返亚洲,提升其在亚洲的存在感。同样的,关于“利比亚”战争而对中国提出批评,这也与发达国家重视的能源战略密不可分。这说明,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形象的展示呈现出鲜明的议程设置色彩,其目的是要强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可以预见,由于美国会继续加强其亚洲战略的部署,而且能源博弈仍然会被视为“软实力”的竞争,这种对华的议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重大转变。

经济形象

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对此,国际舆论是充满了讨论和争议的。有些国家的媒体,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表的评论,认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增长和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此外,基本上国际媒体都能够肯定世界经济复苏需要中国的贡献。

在2011年,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质疑主要针对两个问题。首先,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媒体批评中国投资政策欠缺公平,认为“欧盟市场对中国投资者的开放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对欧洲”。其次,媒体通常会将中国的经济崛起与“中国威胁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声称“中国目前拥有3万亿欧元的外汇贮备,是世界上最多的,可以随手买下半个希腊……但是,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需要想清楚乞丐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beggars can't be choosers)”;“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觉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它们造成了压力。在南海问题上,民调显示受访者觉得中国有财大气粗之嫌”。在谈到中国官员对此的态度时,西方媒体有意识地只节选一句话,“你们需要我们的钱”。其中,个别媒体甚至会号召民众抵制中国,理由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外界力量对这个崛起中的超级大国几乎没有控制力,因此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密切观察,并期待”。

综上所述,2011年的国际舆情显示与中国有广泛经贸合作关系的国家、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持积极态度,并能够对中国政治体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根据传播学“意见领袖”理论,这部分观点对“精英阶层”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然而,中国需要解决好的是要在对外传播中,真实、清楚并有力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以及中国如何看待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让各国人民体会到中国从来不会选择“强权崛起”的国家发展道路。

文化形象

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越来越注重文化对话的作用。正如古人云,“文化如水,润物无声”。2011年,中国文化形象展示活动可以说是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其中,“中国形象宣传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都推出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主要包括:印度的“Incredible India”,马来西亚的“Truly Asia”,南非的“Alive with Possibility”,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对此,相关研究普遍认同,“(国家形象宣传片)是那些需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贫困国家的新的好方法(panacea)”。

中国此次在美国播出的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民众心中还是赢得了好评的,虽然对于形象宣传片中的“中国人”大多不熟悉(姚明除外),但是受访者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广告(great ad)”,“很好地平衡了投射软实力与宣传(propaganda)”,“很高兴可以看到中国的另一面,而不是以往的‘灰暗(grey)’形象”。总而言之,借助这个宣传片,美国人民发现“中国人跟我们其实是一样的(essentially the same)”。

当然,对于中国的文化形象与传播,国际舆论也有不同的声音,包括质疑“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目的等。此外,有些中国文化活动得到的关注度也比较有限,例如:“中意文化年”活动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要超过了“规避”和“超越”。在刚刚结束的哈佛大学“中国走向全球化第五届国际会议”上,国外的中国研究者都强调“理解中国离不开理解这个国家厚重而独特的文化”。

通过分析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得到了世界的关注,这说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然而,在介绍中国时,基于既定的“议程”误读与偏见是不可避免的。总体上,中国的政治形象偏于负面,主要的表现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显示出较强的防备意味;中国的经济形象基本上得到了肯定,认为中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有利于世界的,但是部分国家的舆论担忧的是中国会依仗经济形象的完善而增强其政治、军事的话语权;对于中国的文化形象国际媒体表现出了愿意了解的态度,但是主要针对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文化传播事件。

通过上述分析,中国对外传播媒体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把握国际媒体关注点的变化,例如:将亚洲睦邻关系建设纳入工作重点等,需要深化与“意见领袖”的联系,需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加强传播形式的“国际性”研究,从而更具说服力和解释性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并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标签:;  ;  

2011年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