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_河西走廊论文

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走廊论文,植被论文,荒漠论文,生态环境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笔者采用调查、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生态学原则和本区荒漠植被建群层片群落结构的性质,对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类型及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 河西走廊,荒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 系统边界及生境概况

本文讨论的是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以北的广大荒漠,大致位于东经98°—101°15′,北纬40°—38°30′之间,行政上隶属于张掖、 临泽、高台三县及山丹、民乐两县北部及肃南县明花区。

从大地构造与地貌地形特征上看,主要分为两个地形区:①走廊平原地区。介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为东南—西北走向的倾斜平原,海拔1300—2000m,地势开阔平坦,有耕地20多万ha, 走廊平地北缘,高台、临泽、明花区,广布沙丘,南北两山山前有带状戈壁。(2)北山山地。包括合黎山为石质低山残丘,强烈剥蚀,山势低矮,由西向东南呈岛状分布,海拔高度1400—1900m。龙首山微显陡峻,北坡平缓, 并有平山湖、红山湖两个山间小盆地,地面起伏不大,有间断的剥蚀残丘与低山分布。

本区受蒙古高原高压反气旋西北风系的控制,气候极端干燥,寒暑冷热巨变,风大沙多,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气候。平均降水75—200mm, 由东向西递减,集中于7—9三个月,平均温度5℃—10℃,无霜期130天左右。

地带性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在河流冲积平原及低地有大面积的盐土,草甸土及沼泽土分布,在绿洲为灌溉土。

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测定相结合,根据生态学原则和本区荒漠植被建群层片群落结构的性质,对荒漠植被类型进行划分,确定生境状况,群落组成结构,植被高度,冠幅等,主要对改善河西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行探讨。在群落中心建立测点,以周围空旷戈壁为对照,对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风速等项目进行了对比。因而,本工作对研究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问题有一定意义。

3 荒漠群落类型划分及生态学描述

河西走廊在全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温带荒漠区域,东部荒漠亚区,温带灌木、半灌木地带。阿拉善高原草原化荒漠、灌木、半灌木荒漠区是亚洲中部荒漠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地貌、基质、水分、盐分的局部变化可以造成生境的重大差异,荒漠植被的复合镶嵌现象十分明显,荒漠植被的建群种是亚洲中部成份的灌木与半灌木,如:膜果麻黄、泡泡刺、蒙古沙拐枣、红砂、木本猪毛菜、合头草、珍珠、梭梭、尖叶盐爪爪、籽蒿、中亚紫菀木、垫状驼绒黎等,现将植被类型划分以及群落状况、生态学作用描述如下(表1)。

续表

表2 各类荒漠植被改善微环境作用效果

4 荒漠植被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

荒漠植被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调节作用,河西走廊荒漠生态系统在总土地面积中平均占61.2%,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而且对中部发达绿洲农业区影响十分重要,且是造成自然灾害、干旱、霜冻、风暴的主要来源,同样制约着中部农业发展。因此,研究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问题,应重点在改善北部荒漠系统方面,只要锁住“黄龙”,整个走廊生态环境必然走向良性循环。

根据调查、测定,荒漠植被高度在30cm以上的群落,草场对微环境调控作用较明显。如植株高度达4—5m的梭梭荒漠风速降低30.1%, 夏季温度降低0.81%,相对湿度提高2.5%,土壤含水量增加1.8 %(表2)。地处中部的永昌县生态环境恶化是严重的,风沙很大,一般盛风期在5月份左右,测定工作在8月份,进行较迟,但测定日期选在有风天气(约5—6级)。对于微环境调控,植株高度愈高,效果愈好。对于土壤含水量似乎这种相关性不明显,笔者认为,可能与根系发达程度有关。另外,较低矮的类型,如珍珠荒漠,合头草荒漠,尖叶盐爪爪荒漠等与对照均无多大差异,计算百分数近乎零。故用“不明显”表示,但它们的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是可以看出。如土壤含水量珍珠荒漠增加0.6%,合头草荒漠增加0.5%,尖叶盐爪爪荒漠增加0.8%, 只有垫状驼绒黎高寒荒漠不明显,这与植物群落发育不良,植株高度较矮有关(2—3cm),由于测定距离很低,故不稳定。为了分析荒漠植被在微环境调控中的作用,选了植株高度(测定高度)分别为20cm、30cm、40cm、65cm的四个代表类型,其中夏季温度降低,相对湿度提高,风速降低这三项随植株高度增加而作用愈明显,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相关性。

5 讨论与建议

根据对典型荒漠类型在微环境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荒漠植被在维持、改善、调节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十分重要,笔者调查的年代(1994年),上述植被人为破坏十分严重,有些群落已相当稀疏,这是沙漠化加速的根本原因。特别象梭梭荒漠这种较高灌木林在其防风固沙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且人工营造速度较快,当年苗高50—70cm,6—8年时高达3—4m,树干基径10cm。在严禁破坏荒漠植被的前提下, 大力进行人造灌木林的工作。对荒漠植被的破坏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为燃料而进行大肆樵采,二是为图眼前利益而采挖,如麻黄甘草等。为此,要制定对破坏野生植被的处罚条例,对农民的燃料问题,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改烧柴为烧煤,发展营造薪炭林,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另外,对一些草场进行划分轮牧,封滩育草,以草定畜或承包到户等。

收稿日期:1995—09—18

The Actions of Desert Vegetation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Hexi Corridor

Jing Zixue (Biological Department,Zhangye Normal School.Gansu,734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his paper probed into the desert vegetation types in thecentral part of Hexi Corridor and its actions in

the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exi Corridor,desert vegetation,improve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标签:;  ;  

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_河西走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