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有什么用”看似简明,却关乎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问的基础性问题。学科价值是学科的本质规定性即学科之本,学科核心价值及其构成决定着学科教育目标及其达成方式,决定着学科内容及其实践。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及其构成是基于历史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起来的,整体上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也有具体时代的相对稳定性。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构成,是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育;核心素养;历史意识;立德树人;深度学习;历史教师
1.历史教育的社会文化涵养功能
1.1历史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础功能:文化传承
历史及历史学都是历史教育的基础,历史文化传承自然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也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从历史教育实践而言,历史教育的目的、目标及其功能实现,必须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这些历史知识正是历史文化传统的构成要素和承载物,这个基础越是丰富而精要,历史文化传承的路径就越为坚实,历史教育也因有了丰实的内容而彰显精彩,历史教学唯有把历史文化传承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落实,才谈得上实现历史教育和立德树人。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有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追求,从而赋予历史知识以文化意蕴,从而避免单纯的历史知识教学。
历史知识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素材,而历史知识总是历史事实在一定历史时代的反映,或者说是特定时代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认知。因此,历史教学就要重视历史知识、历史事实与社会发展现实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过去,进而理解现在和将来。只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是历史的演变结果;其背景中有无限的牵连。……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才能让优秀历史传统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彰显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1]。
1.2历史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功能: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借用人机交互、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概念,以建构主义、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赋予人的经历以意义。意义建构需要基于一定的条件,而“知识”———关于世界和人类的认识,是意义建构的基础和基本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习过程的本质正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体讲,“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指在课堂中以客观的教科书知识为基础,以师生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与独特理解为核心,以知识的掌握和新知识的生成为双重目标,促进以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连续学习过程”。学校历史教育主要指的是在历史课堂中,针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师生、生生多方进行意义理解和建构的过程,给予有效的历史知识以意义建构是历史教育的本质。
由此可知,历史学习中的意义建构,是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并以后者深化对“然”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具有“知其所以然”的追求,才能进入学习的探究阶段,才能作用于学习主体即学生提升历史认识的过程中,这就是历史意识参与历史学习过程的效用。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中,正是以意义建构为途径,以历史意识为动力的学习过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核心素养视野下历史教育价值的实现
2.1历史学习应以理解为中心
在历史教育实践中运用“理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需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进行认真研究,“对历史的理解不能只考虑到历史学的方法论,既然是作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就必须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找到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学习范围和尺度”。在历史学习中的“理解”和“理解力”是近二十年来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实践的核心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果,认识到“历史教育要从人出发,以理解为中心,理解历史上的人,进而理解社会中的人;理解他者,进而理解我者,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任务”,但实际效果仍不甚理想,尤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实践中让学生机械记忆和大量“背诵”“默写”仍十分普遍。因此,必须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问题重新思考历史教育中的“理解”问题,以有效实现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
2.2积极推进历史学习的社会化
从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社会化学习是学科素养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社会化学习“既表现为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将课程内容引向社区乃至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整个社会,同时也强调在学习领域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首先要设计多样化的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主性、选择性和主动性,才谈得上将学习活动延伸到更广的范围。课程社会化的另一表现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提出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又形成了与史料教学、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多样化在实践中也有了显著发展,但这些学习方式的改进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学习的社会化,从而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公民素养培育功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究竟该如何研究?以往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索过于注重学习方式本身,往往表现为某种“教学模式”的形成,而在学生素养提升上研究得不够,再加上招生考试的因素,致使学习方式改革比较多地又回到应试评价上。
2.3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跨学科学习
历史课程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结构,但就其内容所涉领域而言,历史课程内容实际关涉多学科领域,学习中既要从历史学科要求审视各类历史知识,也需要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历史知识。当今世界,“许多当代非常令人激动的发展都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诸如跨学科领域的遗传工程学、认识论科学和语言学。世界处在一种竞争氛围之中,改善生产能力和抵御人类社会的灾难———疾病、贫穷、饥饿、不公平、战争等问题,需要我们集中各领域的智力资源”。当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了跨学科的趋势后,教师的单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素养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致使跨学科的课程改革实践难以有效落实,这在最近课程改革中部分教学内容如文化史、科技史、艺术史等的教学中就可以证明,《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的艰难也是例证。因此,历史教师教育改革和历史教师培训需要直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化和跨学科趋势,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指导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前瞻性改革[2]。
3.结语
历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历史教育实践中彰显育人价值,进而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历史学科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历史理解为中心,通过跨学科、社会化和深度学习的方式,着力发挥其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功能,以培养有个性、有担当、有灵魂的人。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历史教育价值具有贯通性和具体性特征,表现为社会文化涵养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这与历史学科素养达成及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3]。
参考文献:
[1]孙树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刘丽.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评《历史教育价值论》[J].林产工业,2019,46(08):76.
[3]李孟娜.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03):37-42.
论文作者:张钊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历史论文; 学科论文; 知识论文; 素养论文; 意义论文; 价值论文; 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