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益_预算外资金论文

中小学应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益_预算外资金论文

中小学要力求财务管理最佳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财务管理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资金总量既定的状况下,为何有的学校能够维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能够促使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而有的学校却不能?管理上的混乱和经费困难问题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小学在财务管理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管理效应的缺乏。本文就此谈点肤浅的想法。

一、当前中小学财务在管理上存在的误区

1.认为校务公开并不意味着财务公开

所谓校务公开是指最大限度地公开学校的一切事由,促使校长在阳光下行使权力。然而,一些学校对校务公开却心有余悸、存有误区,认为其它方面可以公开,唯独财务难以做到,更何况校务公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财务都要公开,否则学校的工作怎么做。因此,在校务公开中一些学校也就没有了财务的公开,即使有了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做做样子走过场。一些学校表面上看所有的帐务都一清二楚,教代会上也公布得明明白白,但帐外帐、小金库却无人知晓、任意处置;一些学校公开了预算内经费却模糊了预算外资金,公开了收支总数却隐去了具体收支情况,使人难以清楚。由于对校务公开的认识不到位,许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运行。请客送礼、超标准报销等暗箱操作的情况,购置小车、空调、手机以及重大财务收支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财务管理难以实现最佳效应,资金使用难以发挥最佳效益,甚至造成浪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是校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资金的安排使用只有在公开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监督,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实践证明,财务公开地透明度越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就越好;财务公开的范围越广,监督的力度就越大;财务公开得越彻底,校长、财务人员的威信就越高。

2.认为预算内经费是政府的,预算外资金是自己的

存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中小学由来已久。不仅教职工如此,就连财会人员也都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学校自己挣来的。因此,在财务管理中“政府的钱规规矩矩使用,自己的钱轻轻松松开销”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种“内紧外松、内控外放”的理财观念致使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益十分低下。一些学校不顾国家的财经法规私设小金库,将预算外资金私存私放搞“体外循环”;一些学校预算外资金收入颇丰,但却很少用在办学条件改善上面,大量资金流向教职工的福利方面;一些学校以创收为名毫无顾忌地将预算外资金借于他人经商办厂,结果被骗,血本无归;一些学校连教仪设备都尚未配套,却以工作需要之名将预算外资金用于购置小车、手机以及请客送礼等。据衢州市1998年教育财务统计资料,全市预算外资金7500万元中,用于非教学开支诸如上面开口子、下面付票子以及福利、补贴、请客、旅游等就达4500余万元。

3.认为办学条件越超前,学校威望就越高

据了解,当前持这种观点的中小学为数还真不少。有的学校原本校门相当不错,但为追求豪华气派不惜巨资,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三番五次搞拆建,把有限的资金投到了并不急需的校门上,实在令人费解;有的学校新建房子面积一扩再扩、标准一提再提(如大面积不锈钢、琉璃瓦装饰等)、概算一超再超,最终落得个债台高筑,几任校长都难以偿还;有的学校在急需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图书、仪器等)都还不到位的状况下,却热衷于搞游泳池、塑胶跑道、风雨操场等高档项目,似乎校长的功绩就是造房子;有的学校为讲体面勒紧教学开支之裤带,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小车上,不仅加剧了资金的紧缺矛盾,也疏远了教职工的那份情感,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些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管理上的观念、导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些学校的校长在资金的投向上还存在着不小的误区。客观地说,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差、威望的高低不仅仅局限于造了几幢房子,而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综合成果的体现。改善办学条件当然是件好事,但要顾及地方、学校的财务,顾及轻重缓急,顾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教育经费、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如前几年衢州市区一中学由于过分讲究超前,造成几十万元的监控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效益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4.认为“一支笔”审批就是校长说了算

至今许多学校对“一支笔”审批仍存模糊观念,以为“一支笔”审批就是校长说了批了算,别人无权干涉和过问,久而久之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有的学校表面上看财务规章制度配套齐全,有人分管、有人统管。但实际操作却是另外一回事,无论大事小事一概由校长说了算,没有校长的签字谁也不能报销,财会人员成了记帐、算帐的工具;有的学校把“一支笔”审批归结于一人身上,任意确定一位副校长或总务主任或办公室主任审批,校长“站在一边”不闻不问,名为“一支笔”,实是放任不管,像这种不能正确把握“一支笔”审批所引起的资金浪费、损失现象已屡见不鲜。市区一小学为攒利息钱,将十余万元预算外资金借一个体户做生意,结果本息无归;某县一中学办工厂不调查、不论证,仅凭领导一句话十几万元打了水漂,损失惨重;某初中购置20余台计算机,使用时多数质量不合格,一了解却是校长与一个私老板合作经销的结晶。造成上述不当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些学校对财务“一支笔”审批存在着管理上的误区和障碍。他们总以为“一支笔”审批就是校长说了算,校长批啥我付啥,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在的真实涵义,把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误认为校长个人的“一支笔”,结果导致工作的被动与失误。

5.认为财务管理水平与福利待遇成正比

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本是两码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价值观念取向的改变,一些学校搞福利势头日趋强劲,校校之间的攀比风也日益盛行,久而久之竟在教职工中产生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错觉,认为学校财务工作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一年之中为教职工办了多少福利、发了多少钱。资金、补贴越多,财务工作就越好,管理就越到位。这种把福利待遇等同于财务管理水平的价值取向着实令人担忧,任其延续必将冲击教育经费的正常运行。如一些学校见考就发钱,不管是期中考还是期末考,是内部考还是外部考,大家都能发到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的考试补贴;一些学校遇节发奖金,有理无理大家都能分到一点。据了解,近几年衢州市区一些学校用于教职工的福利开支颇为可观,且年年都在攀升。一些财务人员也不顾国家的财经法规,变着法儿搞帐外帐,设小金库,使有限的经费过多地流向于教职工的福利。

6.认为满足需要就是管理成功

这里讲的满足需要是指在财务管理运行中对需办的事情不管是否合理,学校领导以及财务人员都能给予最大限度地满足或解决。实际上这是一种“老好人”的管理方法。当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的背景下持这种观点的学校为数也不少。一是在资金安排方面,不分轻重缓急搞平均化分配,都能满足一下各教研组、各处室的不同要求;二是在财务报销方面,不管是否合理,甚至是白条子、假发票都能给予通融,这种管理方法虽然暂时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但资金使用由于过度分散很难得到整体效益。

7.认为制度越多越严就越能体现管理水平

其实这是一种重管轻理、以管代理的方法。现在许多学校的校长、财务人员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工作越来越难做,只有多制定一些条条框框、规章制度,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学校领一盒粉笔、一个笔记本、一张白纸都要经过几道关口,层层审批,把师生管得规规矩矩、唯唯诺诺。这种管理无疑会助长强权意志、官僚作风,压制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上述问题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校长、财务人员对管理的真正涵义认识不够、理解不透、把握不住,没有把管与理的内在作用充分发挥、联系好。因此,在中小学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已成当务之急。

二、正确认识管理的内在涵义,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

管理一词,究其渊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其说见于《周礼》:“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后延伸其义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治玉治民为理”。后延伸其义为治理、协调。从词义看,这两个字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并非相近的字得以联姻,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管理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说明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感悟到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辩证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和谐正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境界。如果在今天我们的校长、财务人员仍将二者割裂开来,或者随意取代,一管了之,不仅会走入误区,贻笑古人,而且也将落后于教育改革时代的步伐。

由“管”与“理”的组合,衍生了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即控制职能与协调职能,它们构成了管理的双翼,缺一不可。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依靠的是权力、制度等刚性力量;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依靠的是讲道理、动感情等柔性力量。两种力量一刚一柔、一张一驰构成了管理中的动态平衡机制,推动管理在对立统一中获得发展。

在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中,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分而合的发展过程。古典管理理论多强调控制,行为科学多强调协调,现代管理理论则强调二者并重,有机统一。对学校的财务管理而言,控制也好,协调也好,都是必要手段。没有控制,不足以形成规范和秩序,资金的安排使用就会失去约束力,办学效益就很难体现;没有协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广大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甚至产生内耗,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单纯强调控制,有管无理,就会导致强权专断,压制教职工参与理财的主观能动性;只强调协调,理而不管,又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资金使用失控的局面。因此,在中小学财务工作中,校长、财务人员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管理的内在关系,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因校制宜地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

三、走出误区,力求财务管理的最佳效应

1.进一步端正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全方位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中小学财务在管理上存在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就是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为谁服务的目的比较含糊。一些学校的财务人员整天忙忙碌碌围着校长转,校长说啥就干啥,全没了自己的主见,甘心做记帐算帐的工具,似乎财务工作就是为校长服务;一些学校明知校务公开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事情,却一定要在财务方面留有余地,日后可以行方便;一些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缺钱缺物,却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不急用的地方。所有这些反映出当前一些学校财务管理中指导思想的偏差,进而导致资金流向的不规范和不合理。对此,加强教育,走出误区,进一步端正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明确财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显得非常必要。要使大家明白,学校的财务工作就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开展的,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确保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加强财会队伍的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误区问题同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学校财会人员素质好,对工作极其负责,敢于坚持财务规章制度,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就高。相反,一些学校财会人员的工作水平就很难令人放心,令人满意,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针对目前中小学财会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贯穿于财务工作的全过程,自觉做到时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以确保教育经费合理安排、规范使用。二是抓紧业务培训以及国家财政法规、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使他们不断地充实新的知识,了解新的财政方针、政策,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三是落实岗位责任制,使他们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杜绝马虎从事、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3.建立“内控外审”财务监督机制,确保教育经费规范运行

所谓“内控外审”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整套教育经费在安排、使用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通过教代会的监督、财务机构的自控来确保资金的规范运行。同时定期不定期地邀请或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的审计,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资金运行是否规范,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建立“内控外审”财务监督机制不仅能纠正和预防中小学财务管理上的误区,克服各种不足之处,而且对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资金运行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4.科学应用管理手段,力求管理最佳效应

对校长和财务人员而言,“管”与“理”如同左膀右臂,须臾不可分离。科学地应用好管理这一手段关键是要尊重财务的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中理,在理中管;管而有度,理而有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取得管理的最佳效应,才能促使广大教职工自觉地维护和遵守财经纪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当前,抓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即一手抓控制,一手抓协调,双管齐下。但在有些情境中,又要因势利导,有所侧重。如面对成熟度不高的管理对象(斤斤计较、自觉性不高的教职工),管的成分就要多于理;而对一个比较成熟的管理对象,理的成分就要多于管。管理有法,但无定法。校长和财会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财务经验教训,不断破除错误观念和消除思维中的误区,才能将“管”与“理”运用自如,艺术地处理好财务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发挥出真正的效益,才能使我们的财务工作达到最佳管理效应。

标签:;  ;  ;  ;  ;  ;  

中小学应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益_预算外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